摘 要 黄柏与关黄柏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含量有明显差异,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黄柏与关黄柏按一物一名分列为两种药材,但由于两者性状近似,一般情况下难以鉴别,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现将黄柏与关黄柏的来源、药材性状、性味、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鉴别,以供参考。
关键词 黄柏 关黄柏 鉴别
中***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Identification of Huangbai and Guanhuangbai
HUANG Weimeng
(Guangdong Xinxing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Yunfu, Guangdong 527400)
Abstr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berberine of Huangbai and Guanhuangbai, the 2005 edition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 takes Huangbai and Guanhuangbai by a matter of a minute as the two medicines, but because both traits approximation,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is difficult identific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linical medicine, effective, and now the source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taste, function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Huangbai and Guanhuangbai attending to identif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uangbai; Guanhuangbai; identification
黄柏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录,名作檗木,列为上品,《名医别录》则称为黄檗。关黄柏历代本草无记载,1941年《朝鲜药局方》有收载,1957年《辽宁药材》有记载,《中国药典》自1963年版至2000年版均将二者列于黄柏项下,为黄柏药材的两种不同来源。后来研究发现黄柏与关黄柏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含量有明显差异,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黄柏与关黄柏按一物一名分列为两种药材,但由于两者性状近似,难以鉴别,临床上黄柏质量较好,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现将其作如下鉴别。
1 来源
1.1 黄柏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黄皮树主产于四川、贵州等省,陕西、湖北、云南、湖南等省亦产。
1.2 关黄柏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为芸香科植物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主产于吉林、辽宁等省,内蒙古、河北、黑龙江等省区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
2 性状
2.1 黄柏
树皮呈浅槽状或板片状,长宽不一,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具纵沟纹,残存栓皮厚约0.2mm,灰褐色,可以看见皮孔,无弹性,有唇形横生皮孔;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皮层部略呈颗粒状,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传统认为皮厚、断面色黄者质量好。如***1和 ***2。
2.2 关黄柏
树皮呈板片状或浅槽状,略弯曲,长宽不一,厚2~4mm。栓皮特别厚,栓皮已除去,有的残留部分栓皮,呈灰棕色或灰白色,稍有弹性。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有细密的纵行纹理。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鲜黄色或黄绿色,有的呈裂片状分层。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传统认为皮厚、断面色黄者质量好。如***3和***4。
***1 ***2
***3 ***4
2.3 区别(表1)
表1 黄柏与关黄柏的主要区别
3 主要化学成分
3.1 黄柏
黄柏含小檗碱1.4%~5.8%。
3.2 关黄柏
关黄柏含小檗碱0.6%~2.5%。
4 性味、功能、主治
黄柏和关黄柏均苦,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5 小结
通过对黄柏和关黄柏的鉴别,发现两者性状特征还是有区别,为了更好发挥在临床中的作用,对此两者进行比较鉴别,以供用药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兴国,乔立新.黄柏与关黄柏的比较鉴别.医药世界[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70-71.
[2]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137,286-287.
[3]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典[3](常用种子、果实及皮类药材分册)[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2:217-218.
[4] 陈虎彪,赵中振.中药材鉴定***典[M].福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