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禺的《雷雨》中贯穿了八个主要人物,其性格各异,鲜明生动。本文将从原型入手,剧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复仇 俄狄浦斯情结 替罪羊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85-02
《雷雨》是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曹禺初入文坛的剧作,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在《雷雨》中,共有八个主要人物,他们都以各自特有的性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其中,繁漪,周萍等人物更能让我们不禁联想起一些具体的原型。
一、繁漪―复仇原型
繁漪是全剧中一个最为痴情的女子。她这一形象类似古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美狄亚。美狄亚是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也是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后裔,她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前来盗取金羊毛的英雄伊阿宋。为了爱人,她不惜杀害自己的兄长,与父作战,帮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可是,伊阿宋在娶了美狄亚后却另结新欢。美狄亚在面对爱人的背叛后,忍痛刺死了亲生儿子,杀死了新娘。她的这种面对丈夫背叛后而决心复仇的形象,正与《雷雨》中的女性形象繁漪有几分相似。两个人同样遭到了背叛,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也都展开了疯狂地报复。
繁漪为了爱情愿意抛弃家庭、名誉、地位乃至尊严。当她嫁进周家时,正值花龄,对爱和被爱都充满了幻想,但周朴园的冷漠和威严让她无法尝到爱情的滋味。因而在年轻冲动的周萍的引诱下,她沉沦进了这种不道德的爱情之中,无法自拔。为了周萍,她放弃了一个女子本该有的矜持和羞耻心,她幻想着,和周萍一起逃离这阴暗的周公馆,作周萍的妻子。可是无法摆脱世俗眼光的周萍却决然地切断了这份感情,并恋上了婢女四凤,还企***与她私奔。此时的繁漪再次掉入了无爱的枯井之中,她起初是恳求,“我不是!我不是!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我不是他的母亲。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但在面对周萍的冷漠和绝情之后,她深恶痛绝,于是展开了偏执地复仇。
二、周萍―俄狄浦斯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一生都在逃避预言的诅咒,但却又无法逃脱。他先是被生父拉伊俄斯抛弃,后是放逐自己为了把安全留给继父。可是命运却还是紧紧地牵绊了他,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这位反抗命运的英雄竟然成了受命运捉弄的可怜人。这种杀父娶母的行为后经弗洛伊德的分析之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雷雨》中的周萍这一人物就是一位有着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青年。
剧中的周萍,年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侍萍,并被父亲放在乡下由他人抚养成人,长大后才回到周公馆,对父亲和母亲的印象不深刻。在寂寞孤独中长大的周萍直到二十五岁才回到周公馆,而父亲的严厉和冷酷,让他感觉不到丝毫的父爱。加之,男权社会是以父权为大,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利去占有和支配家中的一切,而这往往又会引起儿子的不满。因而父子冲突加剧,直至取而代之或离家出走或投降妥协,矛盾才得到解决。《雷雨》中的周萍整日生活在父亲的威压下,生活受到父亲的支配。年轻气盛的他受不了父亲的统治,五四时期又是一个反传统,反权威的时期,受到新式思想影响的他便有了与父亲作对的情绪,所以他才会在潜意识里“恨父亲,愿父亲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同时,母爱的缺失,使他的潜意识里产生了一种母子情爱的神秘感,他强烈的渴望着母性的和依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对母亲的爱的渴望又难以发泄出去,因而日积月累,积压于心中,久而久之产生了恋母情结。而他恋母情结的表露,正是表现在繁漪身上。繁漪虽是周萍的继母,但却有着一个成熟女性该有的母性魅力。周萍对繁漪的引诱其实是自己恋母情结的释放。而这一情结的释放却又始终是伴随着而发生的。幼年母亲的及其被剥夺的残伤不会轻易从心理消失,母爱的缺失及其不满,使俄狄浦斯情结又难以分化,减弱或消失,母求始终未能得到满足并始终附着于欲求,恋母情结固结于早期的人格水平,经由幼年以后相继出现的外部和内部压抑,遂成为心理中蛰伏的无意识暗流。诚如周萍自己承认的那样,他对繁漪的引诱仅仅是的冲动,他所意识到的这种冲动正是他潜意识的恋母情结的表现。然而,周萍又为何会向繁漪提出分手呢?这就是弗洛伊德的三层人格结构理论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就是指由人的自然本能所决定的欲望世界,其行为是依据快乐原则而进行的。所谓自我是指由人和社会打交道而来的,代表对现实的理智思考,其行为是依据现实原则而进行的。而超我则是指理想化的人格内容,代表理想的道德目标,要求我们成为社会,道德楷模。所以,周萍对繁漪的引诱是自身的一种本能冲动(本我),但当周萍面对道德社会时,他意识到了他行为的可耻(自我),为了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人,为了掩盖他和繁漪的不道德的关系,让他终止了与繁漪的不正常关系(超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恋母情结就此中断。其实,他与四凤的相恋。这正是恋母情结的永恒性,是周萍恋母情结继繁漪之后在又一女性身上的延续。众所周知,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在她身上有着其母侍萍的影子。所以这样一个酷似生母的妙龄少女的出现不仅能让周萍摆脱与繁漪的关系,而且还能使他的恋母情结得到转移。
三、周萍,周冲,四凤―替罪羊
“替罪羊”的称谓来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上帝为了考验以色列的首领亚伯拉罕的忠诚,让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杀了来献祭给上帝。当时,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杀一只羊来代替。于是亚伯拉罕就用羊替代了儿子。后来,古犹太人在每年的七月十日定为“赎罪日”。在这一天,大祭司宣布犹太民族这一年的罪过全部转嫁到了一头山羊身上,以对对羊的鞭笞来清白自身。“替罪羊”一说便由此传开。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承担着给人类“替罪”的责任。
在《雷雨》中,也存在着“替罪羊”原型,即周萍,周冲和四凤。
血气方刚的周朴园在年轻时引诱了侍萍,但介于门第间的差距,他无情的抛弃了侍萍。让侍萍母子受尽了艰难,这是他的过错,也是他犯下的罪恶。多年后的一天,他所犯下的罪孽将由他的儿子周萍承担,所以命运安排周萍与四凤相恋,却又让这段恋情演绎为兄妹的悲剧。内心本就懦弱敏感的周萍在这种绝望的现实下,饮弹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里的周萍是周朴园的替罪羊,他必须代父受过,去承担了父亲多年前所犯下的过错。
侍萍不仅是四凤的母亲,同时也是周萍的母亲。三十年前的侍萍不顾身份地位的悬殊,与周朴园上演了一场主仆相恋的悲剧,侍萍的任意为之,不仅让当年的她受尽痛苦,还让她三十年后的女儿四凤延续着这份痛苦。十八岁的四凤,年轻貌美,淳朴善良,她本以为她的爱情仅是一场单纯的少爷与婢女的恋爱,只要逃避世俗,与爱人私奔,便可永远幸福了。可是,当她知道她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时,她崩溃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应验了她的毒誓,触雷而死。其实,她的死亡不仅是她毒誓的应验,更是对她母亲罪恶的惩罚。这里的四凤是侍萍的替罪羊,他必须代母受过,去承担母亲三十年前所犯下的过错。
周冲是繁漪与周朴园的儿子,他纯洁善良,爱幻想,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深切地爱着四凤,不计回报。在剧中,他是个只会为他人着想,而不求回报的人,因而我认为周冲是全剧中最远离是非的一个人物。但,周冲的下场为何会如此的凄惨呢?我想,这正源于他是繁漪和周朴园的儿子,他必须代父代母受过,为父母承担他们所犯下的过错。全剧中最让人惋惜的也许就是周冲的死亡,他的触电而死并不是曹禺的无情,而是命运的合理安排。也正是周冲的死亡才更增添了本剧的悲剧色彩,才让人们看到了曹禺做文的高深。
总之,在这个替罪羊仪式中,周萍,周冲和四凤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他们代父代母受过,其结局并不偶然,而是早就由他们父母的身份所决定。所以,作为晚辈的他们只能任命运宰割,难以逃脱。
参考文献:
[1]李俊.周萍-俄狄浦斯的典型案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
[2]姜源傅.母爱的缺失与恋母情结-周萍心理解读.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雷雨》中的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