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恐怖电影集中地表现了人类压抑的无意识心理。英文恐怖电影的类型来源于西方独特的文化和文学传统。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英文恐怖电影的文化来源、镜头语言以及意象运用,对人类的恐惧心理的原型即工具理性、文化心理、自我等进行深入分析,在西方独特的宗教文化、先进的科技发展、自我价值确定性的缺失的氛围中,发现一直以来人类难以超越的对未知事物恐惧的心理根源,从而达到对英文恐怖电影的超语言性的研究。
[关键词] 恐怖电影;原型;文化心理;镜像
恐怖题材的作品从19世纪以来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数目也与日俱增,受众越来越广。随着电影美学的发展,由恐怖片衍生而来的恐怖美学也受到了评论界的重视。在对恐怖美学的研究中,研究者越来越趋向于对恐怖电影所反映的人类文化心理的探索,这便出现了对人类恐怖心理的原型研究。
原型(archetype)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表现媒介的形象,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Jung)的观念,“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形式,近似于列为布留尔所说的‘集体表象’和毛斯所说的‘想象的范畴’”①。在荣格看来,“这种集体无意识并不依赖个人而得到发展,而是遗传的。它由各种预先存在的形式即原型所组成,这些原型只能次生性地变为意识,给某些心理内容以确定的形式”②。从恐怖电影所表现的人类心理的角度来看,“恐怖形象的基础结构从未真正改变过”③,即人类的恐惧心理一直没有改变过。这种恐惧集中体现在了对科技、宗教和自我的恐惧上。
一、对工具理性的恐惧——科技
从古至今,人类惟一为之奋斗抗争的终极力量就是生存。远古人类因为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所以对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极为恐惧,如闪电、森林大火、洪水、猛兽等,为了生存,人类运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各种工具,特别是近百年来出现的电子计算机,成为延伸人脑的最好的助手。但知识的高度发达与人类自身的精神发展并不同步,人类内心最原始的恐惧不仅未减少,相反,也延伸到了人类自己发明的工具之上,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了产生恐怖的全部形象,所以对于核武器的争夺、国家机密的窃取、机械理性的恐惧都成为恐怖电影作品集中的表现。不同于亚洲恐怖电影侧重于具体的科技成果(如手机、电视等)造成的个体的不安,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侧重于科技发展对对人类整体生存的威胁,如安全感的匮乏、人类内心邪恶阴暗力量的爆发,把人类潜藏的对权力的欲望、仇恨的欲望、窥视的欲望、占有的欲望等展露无遗。
英文恐怖电影中对科技的恐惧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怪人。这类作品表现了在一部分疯狂科学家的头脑中隐藏的疯狂念头的现实再现,这种再现不仅导致了自身的毁灭,而且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而提出了科学家的非理性问题,如著名的《弗兰肯斯坦》系列。
2宇宙空间探索。这类作品表现了人类对自身孤独处境的焦虑。在人类对外太空开发过程中,宇宙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是否适合人类居住、这些生命体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往往成为集中表现的主题。大致的倾向有两种:一种是外星人对地球的威胁;一种是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交往。前者如《火星人玩转地球》,后者如《接触》。
3人类异化。这类作品表现了人类对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焦虑和恐惧。不同于科学怪人,人类本身的异化(如变成虫子、苍蝇)就是对人类害怕丧失自我的深层次恐惧,表现出了科技和人性之间的矛盾。如《异形》系列、《苍蝇》等。
从20世纪初恐怖电影出现开始,人类对于科技以及由科技延伸而来的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间紧张关系的表现就出现在大部分的英文恐怖电影中,从而表现出科技发达所带来的对人性、哲学和文化的反思,即人类的贪婪和欲望往往成为吞噬自我的陷阱,而爱才是最终救赎的力量,如著名的《金刚》。
二、对文化历史的恐惧——宗教
恐怖电影表现出的人类终极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而在表现对死亡的恐惧时,英文恐怖电影往往集中表现的题材是宗教。宗教作为人类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介于巫术和科学之间,更带有原型的意味。
人类最难以克服的恐惧心理即是死亡,死亡本身及死后的世界成为人类一直以来的困惑,人类所有的宗教都集中在如何不死或者死后如何获得完满。为达到这一目的,人类一方面通过医学的昌明来延长人类走向死亡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在作品中通过对死亡的想象来传达人类的好奇与惊惧。死亡的未知性,导致了人们在想象时加入了宗教的因素,死亡场景的恐怖、死后世界的恐怖和死后去往的世界,都是人类对死亡敬畏之心的一种表现。
在英文恐怖电影中,对宗教最为集中的展现则是在异教方面。僵尸类题材、恶灵类题材、撒旦题材均是如此,如经典的恐怖电影《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两次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西方社会,世纪末的幻灭感笼罩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道德倾覆、信念动摇、姿态叛逆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危机。
在对宗教的恐惧中,最典型的体现便是地狱观念和恶魔观念了。正如德国宗教哲学家奥托在《神圣的观念》中指出的:神秘感来自于人的畏惧,即对某种“完全相异者”(the wholly other)的畏惧,④而地狱和恶魔正是这种完全相异的体现。故而,在恐怖电影中,亚洲地区侧重于看不见的“灵”,而欧美地区特别是美国则侧重想象中的恶魔。
英文恐怖电影中对宗教恐惧侧重于空间的展现。主要分为两种:
1可见空间。如阁楼、鬼屋、地下室等,这些源自于哥特风格的影响,空间的狭窄、幽暗、神秘渲染了恐怖的气氛,同时这种可见空间的挤压更利于表现人性的阴暗和迷失。
2抽象空间。不可见的空间(如地狱)往往成为基督教教义下恐怖电影作品表现的对象。作为匍匐在神脚下的人类,他们的脆弱、痛苦成为受恶魔控制最致命的弱点,而这种幻灭最终通过忏悔与救赎才能得以解救。
恐怖电影能够引发我们的深层窥视的欲望,同时,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恐怖电影的艺术作品又将我们从功利的境界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境界,从而拉开一定的距离,在英文恐怖电影对宗教观念的表现中,一方面可以引发观看者的恐惧心理,同时也能引发人类对自身的反思,带有了文化人类学的普遍认识。
三、对人格心理的恐惧——自我
在英文恐怖电影中,镜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而由镜子可以延伸至对神祇、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这就是著名的镜像。镜子的本质即是双重的:圣洁与邪恶。“镜子曾象征人们面对超自然力量时的恐慌,而今则反映出内心的恶魔和令人不辨自己身份的可怕异类。”⑤
恐怖电影集中表现的就是镜子的邪恶的一面,即在镜子中的自我的影像发生了相应的变形。常见的场景是在盥洗室中拿东西或者洗浴的朦胧雾气里,看到的除了自己的影子外还有死灵。镜子往往成为封闭空间中渲染气氛、联系灵异空间的纽带、罪恶的渊薮、作恶的媒介。如美版《鬼镜》《都市传奇·血腥玛丽》《禁入魔镜》《黑暗的镜子》《万能钥匙》《闪灵》等。
在恐怖电影中的镜子,往往带有了一定的“记忆”,所以,镜子意象也包括所有能反光的物体,如玻璃、水面、地板等,强调非同寻常力量的无孔不入。英文恐怖电影中能看到如此多的镜子意象,这和宗教观念中镜子的反射能引发催眠或魔鬼附体的观念有关,“闪光令注视它的人无法看清外部世界的物体,无法集中注意力,被迫退守内心,失去了视力,由此获得超自然的直觉,这种直觉有时来自上帝,但通常来自魔鬼”⑥。
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道具,英文恐怖电影中还将镜子的意象加以拓展,不仅和发光的东西相联系,同时也和人的梦境相关。根据精神分析学说,人类的梦境是人无意识观念的显现,人类强烈的焦虑感往往在梦境中呈现,而镜子和梦境的相似之处即在于它们都是虚无、变幻无常、呈现幻象,而电影中能运用各种镜头语言让观看者相信这种虚无的真实,虽然这种意象在韩国、泰国及中国的恐怖电影中都有所表现,但因为英文恐怖电影中强烈的宗教意识和仪式特点,反而让观者更易接受,其对人心底恐惧的揭示也更为强烈。
根据法国精神医生拉康(Jacques Lacan)的观念,“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⑦和拉康的镜像说很相似,在恐怖电影中,经常表现观照主体对镜中幻象的不断确认,在影片最终完成幻象对“我”的奴役,从而预示了人不可避免的疯狂。
美国小说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认为,“人性中有观看衰老堕落、痛苦扭曲和断肢残躯场面的欲望”⑧。英文恐怖电影由于其历时久远、与宗教关系紧密、对人性发掘极深,集中反映了远古至今人类对科技、宗教和自我的恐惧,从而能够引起此文化范围内普遍的恐惧情感。
注释:
①④ 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页,第236页。
②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转引自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105页。
③ [美]戴维·斯卡尔:《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吴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⑤⑥ [法]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镜像的历史》,周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第161页。
⑦ 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⑧ [美]苏珊·桑塔格:《死亡之匣》,李建波、唐岫敏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 [美]戴维·斯卡尔.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M].吴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法]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镜像的历史[M].周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美]苏珊·桑塔格.死亡之匣[M].李建波,唐岫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英昕(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二语习得及跨文化交际。李敏(198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文恐怖电影的恐惧原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