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古老的桐国所在地,又是吴楚之战的战略要冲。更为重要的,它还是桐城派的发祥地,有清一代形成了“人人方姚”、“家家桐城”的格局。“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就是古桐城的真实写照。深厚的文化,如画的山川,现实与历史交错,人文和自然相融,共同构成了当下的桐城。
在城区,北大街、南大街和东大街,构筑了桐城文化的“品”字形架构。北大街是桐城文脉的发源地,而东、南两条老街则是商业与世俗文明的集聚地。
处于北城街区的桐城文庙,是元、明、清以来桐城地方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据《桐城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元延年间,几经毁废与修缮,至今才得以保存。自营建之日起,尤其是桐城派人文勃兴之际,雄伟肃穆、古朴典雅的文庙建筑群,曾是桐城先贤和文人士子心中的圣地。精巧的泮桥上曾走过无数硕学通儒虔诚的身影,堂皇的大成殿铭刻着他们膜拜的盛大场面。文庙内已辟为博物馆,其中桐城派文物陈列馆、桐城文物精品馆及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室等,成为桐城历史文化元素的质地。
自古孔庙多与学馆相邻,形成“庙学合一”的布局。素重课读的桐城亦不例外。明学大师方学渐开私人讲学之先河,创办桐川会馆,北大街尚存其讲学园旧址。
百年名校桐城中学,原名桐城中学堂,坐落于北大街西端。学堂由桐城派后期大家、清末著名教育家吴汝纶创办。学堂倡导学以中西,教书育人,勉成国器。百余年来,桃李无数,人才遍及海内外。校园内,省级保护建筑――半山阁,凝重典雅,被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称誉为“凝固的音乐”。百年古藤、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所植的银杏树,依然繁茂。中国人民第二野战***司令部、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故居等胜迹,每天静立于“桐子撞铜钟”的雄浑钟声和万千学子的琅琅读书声中。
在老街,名人故居和世家大宅第遗存众多,比如潇洒园里留下大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苦读深思的身影;左忠毅公祠记录了明代左光斗力匡正义的刚直与坚毅。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诉说着一段又一段感人的光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宰相张英的一份家书,不仅显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也成就了六尺巷千古传颂的不朽佳话。1958年,论及中苏关系时曾引用此诗。现在,六尺巷得到修复,桐城文化中的敦厚和善良的内质,将永久地为历史服务。
往昔,东大街和南大街票号林立,人流如织。如今,只有老街上古老平滑的麻条石和鳞次栉比的店铺,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向世人诉说遥远岁月里的繁华和人世间的沧桑变幻。
河是灵动的,水是飘逸的。龙眠河穿城而过,灵动与超迈仿佛也注入了老街。横跨于龙眠河之上的紫来桥,不仅见证了桐城的历史,而且在数百年的风雨中,桥与河厮守成一尊时间的雕塑。
沿龙眠河溯流而上,一过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颂嘉湖,湖面广阔,水波潋滟。沿途,碾玉峡和璎珞泉泉水滚珠溅玉,大、小龙井瀑布飞滚直泻,空谷传响。
龙眠双溪有两处宰相墓园,墓主是清代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张氏父子权重朝野,辅佐康乾。百年之后,他们归葬故里。目前,老宰相张英墓园尚待修复,但墓地石刻数量之多,工艺精美,无不显现往日的显赫声威。继续北行1公里,便是小宰相张廷玉的墓园,因张廷玉谥号“文和”,故名文和园。园中屋舍古朴肃穆、竹木葱茏苍翠、环境清丽。墓地石翁仲、石虎、石马、石羊等石雕件栩栩如生,尽显墓主生前死后的无上尊荣。
在桐城还能感受到浓郁的商业文化。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孔城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因镇系桐国南部门户,扼长江水运要冲,特定的地理区位使孔城成为水陆商埠重地。早在北宋时,孔城已是商贾云集、水陆通达的江淮名镇,明清时趋于鼎盛时期。
悠悠岁月洗尽古镇铅华,留下的是幽长老街、深深小巷。稍稍留心,郑家大屋、姚家大屋、怡丰木料行、亚细亚煤油栈等,一家家豪门深宅和货栈仓廪的叠瓦连墙、茶楼酒肆的雕梁画栋、庙宇祠堂的重门素轩,仿佛诉说往日的喧闹与辉煌,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到孔城,不能不看桐乡书院。书院由桐城派中坚作家、教育家戴钧衡等捐资创立。现存书院主体建筑朝阳楼,是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建筑。据《桐城县志》和《桐乡书院志》记载,书院自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建成开课伊始,院中便是群贤毕至,学长咸集。戴钧衡所作《桐乡书院四议》,朝廷谕令全国书院效法,影响极为广大。
嬉子湖是一处天然的绿色景区,湖面广阔,烟波浩渺。沿湖湿地连绵,珍稀飞禽随季迁徙栖息,形成了罕见的湿地景观。湖滨有高峻的松山,三峰相连、苍松笼翠。游人或漫步湖边,看杂花生树,鸥鹭翔集;或放舟湖上,踏浪于烟波之上,体验船家梭飞网亮、扬帆营生的况味,亦可登高望远,饱览湖光山色。
水天相接处,是湖心的嬉子墩。明正德年间御史余珊与墓前的石马、石翁仲一起,在嬉子墩幽静之地一躺就是400余年。
落凤窝作为一处滨湖胜地,“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凤来子贵”似乎不仅仅是美好的传说。张英之父葬母于此,便出了父子两代宰相,有了“帝许江南第一家”的显赫尊荣。
在桐城西南,大别山把一条幽深、绝美的河谷留在大地上,这便是青草镇境内的三道岩。顺着崇山峻岭之中的峡谷前行,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山自高峻,路转峰回。泉水缠绵,叮咚作响。近岩时,远闻其声,惊心动魄。及至眼前,只见一道岩水流舒,二道岩水势渐涨,唯有三道岩,水自百米高峡冲突而下,飞珠溅玉,声如裂帛。
桐北的北硖雄关曾为三国东吴大将吕蒙与魏国大将曹休鏖战之地,史称“硖石之战”。这里还曾是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与太平天国***队征战之地,也是桐城地区红色旅游胜地,有欧家岭***旧址、大关***联络站、鲁洪山起义旧址,等等。如今,刀光剑影已隐进无边的松涛之中,只有连年绽放的山花默默奠祭着古往今来的功名。
在连绵群山之中,有一主峰叫云雾尖,峰巅有一古洞,称古洞岩。洞前建有庙宇,曰“龙泉庵”。庙堂肃穆、古洞幽深、苍松虬劲,浑然天成。山脚下,有里人捐资修建的牌坊和月台,供游人凭吊、追思和遐想。
桐城的饮食文化值得咀嚼一番。“河水煮河鱼”、“泥鳅钻豆腐”、“鸡汤泡炒米”等,虽是家居小吃,却能感受到桐城的烹调技术。果丰糕、蒿子粑、菜心粑、糯米饺等,是茶点,也是独特的物产和文化结晶。在餐桌上,有一盘菜不可不尝,就是质地脆嫩、清香宜人的水芹菜。因芹田系泉水,常年漫流不息,四季温差不大,水芹菜不仅是香脆鲜嫩的蔬菜,并且具有药用价值。
当你品尝以独特的手法烧制的山珍、河鲜等美味佳肴后,再饮一杯桐城小花茶。桐城小花茶生长于大别山的余脉,即市区西北面的绵绵起伏的龙眠山。山的海拔在300至700米,银瀑飞溅、松竹掩映、兰花满坡,是有机茶生长的天然基地。春风吹来,兰花吐蕊,怡人的兰香为茶叶吸附,茶里便有飘逸、清幽的芬芳。开水冲入杯中,茶叶随水而起,仿佛从美梦中醒来,伸伸懒腰,缓缓旋动,不急不躁地上下浮沉,一缕缕清香随之弥漫开来,直沁入肺腑。呷一口,柔和、清纯,口齿间有丝丝的香甜。轻轻咽下,回味悠长,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甘醇与舒畅。
眼下,桐城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和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已开工建设桐城派文化博物馆、体育馆等,拟建设严凤英大剧院、中国文学论坛等,深入挖掘桐城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当代桐城的发展魅力。
桐城大地跃入眼帘的是画,浸入脑海的是诗。在诗画中行进、思考和融入,不经意间留在心里的,是长久探索与思考留下的仰望与崇敬。
(作者为安徽省桐城市新闻信息中心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