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倒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这是鲁迅在1924年所写《论雷峰塔的倒掉》的第一句话。由于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曾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要书目,所以当看到西湖边著名景点集贤亭被风吹塌,整个倒入西湖的新闻,恐怕不少人会想起这篇久违而熟悉的文章。
集贤亭的倒掉与当年的雷峰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年倒掉的雷峰塔可是真家伙,虽然被鲁迅认为是“破破烂烂映掩在湖光山色之中”,未见得佳,可作为实打实的古董,经历过近千年的风雨沧桑,雷峰塔最后的消失与中国文化而言确实是一大损失,而这次倒掉的集贤亭,却是一个只有十年历史的赝品。
真品能矗立千年,而赝品的生命只有十年——不仅集贤亭,同样是在杭州,同样是仿古建筑,不久之前的8月12日,河坊街的牌坊突然倒塌,当场造成两亡一伤。而且,无论上次的牌坊和这次的湖亭,竟出自同一家“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
在河坊街牌坊倒塌后,照例的加强监管,加大检查力度等等,却不能阻挡第二次倒塌到来。不过幸好,这次相关部门有了合适的理由:当时妖风阵阵,瞬间风力达到了十二级。如此大风,大树都被拦腰折断,湖中间一个小亭子,被掀倒也就理所应当了。
不过,这“十二级大风”,基本上算是相关部门自说自话,而据媒体调查,浙江省气象台和市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表示,离集贤亭最近的监测点也就是湖中央的湖心亭,其时检测数据显示,最大风力只有6级。倘若不是相关人员夸大其词,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也许,从湖心到湖边,这风只愿意绕着集贤亭转吧。
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西湖的杭州是个类似天堂般的地方,也充满了灵性。如此,才会把白娘子这般凄美的故事安放在这个城市。当年鲁迅写《论雷峰塔的倒掉》,也正是从白娘子的故事开始,为爱情得到***,人性重获自由而欣喜。因为按照小说家言,法海和尚收了白蛇青蛇二妖之后,曾经留下四句偈子,“西湖水乾,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破破烂烂的雷峰塔,自然在其时语境中成了要被打到的旧世界的象征,时间的背后,是“***”、“进步”、“进化”这些时髦话语,“打碎旧世界,制造新世界”的逻辑,在我看来也是这篇杂文能够久久占据中学生教材,成为塑造国人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不过,如果还原历史语境,会发现当时倒塔,人祸多于岁月历史潮流等等。直接原因在于当时忽然有谣言传出,说是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最终导致了1924年9月25日,塔身轰然坍塌。历史大势不可阻挡,白娘子翻身得***之类,基本上后来者,特别是相信“历史发展规律者”的附会了。
实际上,今天的西湖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西湖了。人常说“物是人非”,实际上早已变成“物人两非”。
我曾经去过今天重新修建的雷峰塔,坦率说,是一个充满“铜臭”的拙劣仿品——而且,它真的是铜制。与不结实的修旧如旧的牌坊和集贤亭相比,这个建筑物非常结实,生命长久,但是品味拙劣。而那些复旧的建筑物,则给公众带来了现实中的安全风险。因为即便是通过验收,符合国家标准,今天的工艺,这些地方已经很难与古时相提并论了:正像杭州园文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所解释,在古代人们制作木质支柱时,会将整根木头浸泡在桐油中数月,以求达到防潮、防腐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人往往会偷工减料,或者象征性地将木头在桐油中浸泡一下,有的甚至是简单地在表层刷些桐油。两种处理方式做出来的支柱,质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年代久远的建筑仍然屹立,这些仿古建筑却不经风雨原因。
要么接受无品位的现代作品,要么接受不安全的复古赝品,这基本上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无奈选择。而从雷峰塔到集贤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如何一步步走到这样局面,如有可能,我真想就此问题请教下当年的鲁迅。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