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由国定制转变为审定制,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开始走向多样化。在原国家教委的统筹规划下,产生了“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总体来看,八套半,教科书具有全新的编辑思想,多元的编辑队伍,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编写形式等特点,对推进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科书;义务教育;“八套半”
中***分类号:C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178―03
一、“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1986年4月12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对课程和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形势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极不相符;再加上编审不分,导致教科书质量难以突破。1985年***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指出:今后中小学教材的建设,把编写和审查分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写,各省市***门、学校、教师和专家可以编写;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审定后的教材由***推荐,供各地选用。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10月国家教委正式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和《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3个文件,成为教科书审查的依据。从此,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开始从国定制到审定制,从编审合一到编审分开,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走向多样化。
二、“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概况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其中提出:根据现有条件,设想用四五年时间,逐步完成四类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是教材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一般地区的“六三制”教材,二是教材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一般地区的“五四制”教材,三是教学内容略高于教学大纲要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材,四是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材。每个类型还可以编写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四种类型中既可有成套的教材,也可有单科的教材。
据此,在国家教委的统筹规划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面向全国的“六三”和“五四”两个学制的教材各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编写一套“五四”学制的教材;广东省编写面向沿海地区的一套教材;四川省则编写一套面向内地和西部地区的教材。河北省编写一套农村小学复式班的教材,这套教材因为没有初中部分,因此被称为“半套”。八家师范院校联合编写一套要求较高的六三制教材。此外,受国家教委委托,上海编写面向发达城市地区的六三制教材;浙江省编写面向发达农村地区的六三制教材。由此,产生了“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
三、“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总体特点
第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各套教科书都注重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力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强调突出特色。各套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情,突出各自的特色,各编写单位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安排上允许有不同风格和不同层次。以适应各类地区、各类学校的需要。
第三,树立竞争意识。国家积极鼓励各地方、各单位乃至有条件的个人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希望通过竞争促进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
一是编写队伍的多样性。第一种是由部级专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如人教版。第二种是由省级教育行***部门组织编写,即上海版、浙江版和河北版。第三种是由省级教育行***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编写,如广东沿海版、四川内地版。第四种是由高等院校单独或联合组织编写,如北师大版,八院校版。
二是人员构成的多元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九年制义务教材编写工作的有400余人,其中专职的编写人员和教材专家200余人,另外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科专家200多人,各学科技主编、顾问。四川内地版则聘请了中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科研人员、高等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共1250多人组成“三结合”编写队伍。浙江版则由浙江省成立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成员包括教研员、中小学教师,大专院校教师和编辑人员共160多人,并聘请了一批学科专家担任学科编委会顾问或审稿工作。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
一是思想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各套教科书在选择教材内容时,都力求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和国情教育。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其课文选择从《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老师同学》、《我爱五星红旗》、《我爱万里长城》到《我最爱伟大的祖国》,通过从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和物谈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各套教科书都注重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教材结构和体系作相应调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海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把彩页设计为绪论的形式,以连贯的画面,叙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以及怎样学历史。《大泽乡起义》、《黄花岗七十二***》、《***大典》三幅彩***反映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黄帝陵》、《长城》等十一幅画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而由《孔子》、《屈原》等十二张人物邮票构成整幅彩页则显示我国人才辈出,各领。最后还以《老师讲课》、《参观殷墟》五张照片呈现了学习历史的各种途径。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及性。
三是关注“双基”,关注能力培养。各版本的教材都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等,注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如:沿海版初中生物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人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大大提高。另外,这套教材共安排了38个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灵活多样的编写形式
人教版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其教材内容的安排难易适度,富有弹性。如:其初中语文课文分为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类,练习题分必做和
选做两种。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把自读课文作为教读课文。条件差的学校,可以把自读课文改为课外阅读,其教学时间供教读课文使用。至于练习,可以只完成教读课文后的必做题,这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沿海版教材开始追求从知识中心走向素质中心。如其初中生物教材以生命现象为主线安排知识内容,改变了过去将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分别讲授的传统,在全国率先实现学科内部的“小综合”,简化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整个学科的教学境界。
四、“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意义
“八半套”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出现,是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的尝试,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建设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其意义如下:
第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层次的教材,改变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使用同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二,教科书的审定制,增强了教科书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也会导致优胜劣汰的局面,客观上会促使教科书编写和出版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三,教科书的多样化,需要众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参与编写,无形中壮大了教科书编写队伍,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编写教材的专家。
总之,“八半套”义务教育教科书提升了中小学教科书的品质,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开始真正走向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当代教育思潮(1949--1989)[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李虹霞,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田慧生曾天山,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4]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套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5]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6]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学制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7]刘善龄,历史教材编写的新思路――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上海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介绍[J].历史教学,1992.(1).
[8]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9]高凌飚、庄兆声、余进利.关于义务教育教材的创新与特色问题的思考―沿海版教材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0,(4).
[10]杨英法,显示问题式教材编纂法构想[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中国教科书多样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