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贷配给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中信贷市场失衡的重要原因,在新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金融学和信息经济学的重要问题。现有的理论从许多角度探讨了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并对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些应对这一问题的措施或者制度安排做了解释。本文是信贷配给理论的一个综述,回顾了对该问题的研究,整理了已有的几个研究思路。
关键词:信贷配给 信息经济学 不对称信息
关于信贷配给现象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强调“未被满足的借方需求”是影响投资流的重要因素。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居于主流经济学核心地位的“可贷资金”范式,简单地把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作为“信贷配给”。类似的定义还有“均衡配给”和“动态配给”。关于信贷配给定义的这个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较为通行。这个定义仍然因循了传统的供给――需求范式。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根据信息不对称范式和合约理论,经济学家对于信贷配给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均衡信贷配给是当借方的借贷需求即使在满足贷款合约中所有的价格和非价格条件的情况下也得不到满足。更宽泛的定义如,信贷配给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由于市场利率低于市场出清的瓦尔拉斯均衡水平,信贷市场上出现了超额需求。下面结合我们的研究思路整理了已有的几个信贷配给成因理论。
一、非均衡的信贷配给
在早期的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可贷资金理论在解释信贷配给现象时,把发生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配给行为归结于银行无法在上游资金市场上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在下游的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市场上无法满足借款人的借款需求而被迫采取的行为。
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金融抑制”学派通过考察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和重工业化***策下,***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干预,对国家试***扶植的投资项目采取优惠利率等措施,对其他的项目或者直接拒绝其贷款申请,或者在贷款数额和利率上施以苛刻的要求。
这两种解释都把信贷配给的原因归结到市场之外的因素,将***策的影响放在首要地位。这种解释同战后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思想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二、均衡的信贷配给
尽管信贷配给的非均衡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对信贷配给的最合理的解释,但这种解释“毕竟有悖于经济学传统的‘最大化’范式”,许多经济学家做了相当多的努力试***回答“信贷配给究竟是不是理性的”这个问题。
最早试***回答这个问题的是Hodgman。他从信贷风险入手构建了第一个均衡信贷配给的模型,在假定借贷双方的信息完全相同,同一时间市场上只有一个借贷的标准合约的情况下,利率的上升,带来的预期收益和借款人违约概率的递增反映在信贷市场的供求曲线上,表现为“后向弯曲”的供给曲线。于是可能出现资金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不相交,也就是资金需求始终高于资金供给的情形。当面临过度需求时,银行必须有一种方式能够给借款人排队,于是就出现了配给。在Hodgman的基础上考察并且发展出了“红线注销”的理论解释。
另一种解释从银行和借款人的关系入手。用银行和借款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什么银行会对一些借款人提供低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利率。在这些模型中,假定借款人在银行拥有长期连续的存款账户,因此这些借款人得到了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优先权。进一步的解释如,银企之间的长期关系是一个隐性合约,银行给予企业较低的利率,换取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可以从同企业的其他业务中获得收入;另一方面是因为获取一个新的借款人的信息是有成本的。企业则在这种长期的隐性合约中获得未来资金需求增加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贷款的承诺。
还有的理论认为信贷配给是一种价格歧视,垄断的银行通过将不同的借款人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组,对不同的组要求不同的利率来最大化银行的收益。他们认为,当存在对垄断的管制(例如利率上限)时,某些组里被银行认为高于平均风险的成员,这些借款人就可能面临信贷配给。更一般地,这种配给只要面临着制度上的限制从而银行无法设置差别利率时,配给都可能出现。
三、不对称信息与信贷配给
根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所发生的阶段来分,信息经济学对信贷配给的成因的解释可以分为三种: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是逆向选择;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是道德风险;事后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形通常用事后有成本的状态检验来解释。值得指出的是,当引入信息不对称假设后,传统的瓦尔拉斯均衡的概念已经无法解释新的现象。这是因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中,假定了所交易的产品的价格仅仅同交易的数量发生关系,所有的交易品都是同质的,或者至少在时间序列上是相同的。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信贷合约的质量在签订合约时是未知的,而只能在未来履约时显现。于是,信贷合约的质量对于银行或者贷款一方来说是不确定的,换而言之,信贷合约的质量不仅仅同利率有关,同时也同合约条款的规定以及各方履约行动有关。因而,在解释信贷市场的均衡时,必须引入新的概念。博弈论的发展为信贷配给理论提供了新的均衡概念。如上面所提到的,信贷市场的交易包含着从缔约到履约,是一个过程。在一般的商品交易市场上,交易的过程只包括了谈判缔约到交割,相对来说,这个过程比信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要短。信贷市场的交易实际上是多时期的行为,因此,序贯均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研究中。这个解概念比纳什均衡更强,它不仅要求在最后一个时期双方战略是均衡的,更要求在每一个时期双方的行为都是均衡的,或者简单的说要求借贷双方的行为在整个时间序列上都是理性的。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也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
80年代以后的研究,实际上是成因和解决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在这些文献中,侧重于考察不同假定下信贷市场上是否能出现分离均衡。显然,如果在某种合约安排下信贷市场呈现出分离均衡的话,信贷配给现象就找到了解决方法。
在信贷市场上引入信息不对称假设的努力最早由Jaffee和Russell做出,之后Stiglitz和Weiss(简称SW模型,下同)的模型为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框架,信息不对称假设下的信贷配给模型在前两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的模型可以以这个模型为基准。作为最早的讨论均衡条件下信贷配给的模型,SW模型是开创性的,同时也是不完善的。首先,模型假定抵押为零或者在一些版本中被外生决定了,借贷成为完全或者大部分的信用借贷,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模型的适用性;其次,模型在对不同项目的风险度量和排序上采用了一阶随机占优,将不同的项目按照预期收益分组,这实际上将其他的可能用于鉴别和分组的特征排除在外,这一点受到了许多批评。如Riley认为,根据SW模型的逻辑,只要能够将不同的借款人分成更小的几组,那么当小组分得非常细小时,信贷配给反而不复存在。对于Riley的这个评论,Stiglitz和Weiss回应说,他们的模型仅仅表明一种可能性,换而言之仅仅是必要性而不是充分性。
作为对SW模型的扩展,Bester将抵押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引入了模型。Bester考察了当借款人风险中性时以利率和抵押为两个内生化的同时发生变动的变量去鉴别借款人类型的情形。Bester的思路是,如果摒弃外生的标准化合约,而采用内生化利率和抵押的贷款合约之后,借款人的自选择作用能够将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分离出来,即存在分离均衡,那么信贷配给可能就不存在;但是倘若存在的是混同均衡,那么银行随机化选择贷款对象从而配给掉其他看起来一样的贷款申请者,即信贷配给就是合理的。Bester认为,高风险的借款人总是倾向于“低抵押高利率”的合约,而低风险借款人则偏好“高抵押低利率”的。在这个模型中,Bester指出了在使用更多的鉴别信号的情况下,这两种均衡都可能出现,无疑这个假说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可惜的是Bester并没有对均衡的存在性做出证明。
尽管后来的一些研究都声称通过利率和其他一些信号能够实现分离均衡,但是信号传递中分离均衡的存在性还是有待证明的。当存在多维信号传递时,均衡的存在性变得非常复杂。一维信号传递模型区别不同类型的个体是通过假定不同个体在传递同一个信号时所付出的成本不同实现的,把信号传递从一维扩展到多维,问题变得非常复杂。现有的结果只能证明,多维信号传递的分离均衡仅在信号传递的成本函数为连续拟凸型时才可能存在。
道德风险的概念最早在研究健康保险市场的文献中提出。在信贷市场上的应用最早在SW模型中。利率一方面对借款人有一个甄别作用,另一方面利率也影响了借款人借款后的行为。银行对借款人得到贷款以后的行动没有或者只有有限的控制,于是就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对于道德风险对信贷配给成因的讨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引入抵押条款以后,违约的可能性随着抵押品价值的提高而下降,即借款人会选择低风险项目。也就是说,抵押降低了借款人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另一个研究的路径是有成本的状态检验,这条研究路径由Townsend1979年的论文开创。他们认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固然是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借贷合约的条款,特别是当借款人违约时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某个项目未来收益的分布对于借贷双方是共同信息,同时所有的借款人是同一的(在SW模型中,借款人被假设为不一致的,借款人知道自己的类型而贷款人不知道,于是对于某个项目的可能收益对于双方而言就是不对称的信息),借款人投资于某个有风险项目的最终收益对于他自己是清楚的,但是对于贷款人就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去获知。由于此,借款人有可能声称项目收益为零,从而获得全部剩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贷款人在事后可能通过检验项目最终收益而保证自己的收益。但是检验行为有成本,贷款人是否行使这个权利成为成本和收益之间的一个权衡。
[参考文献]
[1]Stiglitz,Joseph.In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Paradigm in Economics[J].Nobellecture,Columbia Business School,2002.
[2]Wette,Hildegard.Collateral in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Not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vol73,pp.442―445.
[3]Willimson,Stephen.Costly Monitoring,Loan Contracts 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2,135-146,February198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