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一出山海关,天气没多大变化,车上的味道却似乎全变了。一股浓烈的大碴子味。大碴子味是什么味?这无法用语言形容,但是在里面浸润时间长了,自然会明白。坐在我对面的两口子是锦州人,他们问我:“你是哪里来的?”我老老实实地回答:“河北。”“噢,你们南方人真会做生意,辛集的皮货在东北卖得很好……”我说:“我是河北人。”“对呀,辛集就是河北的。”“你怎么说我是南方人?”“也没错啊,你们是南方人嘛!”
我的大学同学也这样,一口一个“你们南方人如何如何”,尽管我一再强调河北是正儿八百的北方,燕赵悲歌,壮士拔刀,怎么能是南方人!但没用。他们把山海关以内的所有人都叫做南方人,甚至陕西、青海人,他们都叫做南方人。东北除外的地方,都是南方。
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
有人写了本长篇巨著《长春战争史》,从春秋战同时候写起的。送到报社来,同事们直乐――战国那时候,长春这地方有人住吗?肯定是荒野啊!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哪来的战争?长春满打满算也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沈阳可能稍长一点,也长不到哪儿去。历史上的扶余国、渤海同、大金国,都像抽风似的,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了,怎么没的都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东北几乎没有坐地户。从晚清开始,大量的流徙破落户才滚滚而来,主要是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人。现在的东北人上溯五辈儿,都能从关内找到根儿。所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东北人都是外人。
今天的东北人为什么还要把外地人都叫做南方人呢?我认为更多的是源于一种自豪感,而不是刻意的疏离。这同上海人把所有外地人叫做乡下人不同。“北方人”是“实在、厚道、大度、胸怀博大”等等一切美好词汇的载体。东北人愿意把这些东西展示出来,比起高高在上的傲慢,这起码还是一种向善的取向。
我们单位,数数人头,个个都是外地人,纯粹的本地人倒成了“少数民族”。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穷人都下关东,现在则是不论穷人富人都往沿海跑,这让人们忽略了东北人口的流动性。其实,温州人、四川人、湖南湖北人在这里都干出了名堂。小学课本上说我国“地大物博”,当时觉得有点自吹嫌疑。到了东北,才彻底理解了这句话。黑油油的土地上,扔个火柴棍都能长出一棵大树来。都说东北人懒,这样的自然条件想不懒都不行。有句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还有一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自己吃饱了肚子,自然看什么都顺眼。东北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出了一群懒洋洋的人,他们不欺生,不排外,把来客都当作自家人。在大街上问路,被问者会详细地指给你该坐哪路车,碰上那些老大爷老大娘,时间充裕的话,他(她)甚至可以领你到目的地。如果恰巧不知道,他会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倒好像他欠了你什么似的。
雪村编了首歌,叫《东北人都是活***》,刨除演绎的成分,倒也不突兀。东北人确实都是热心肠。其他暂且不说,酒一定要喝,不用上山珍海味,让翠花上点“酸菜”就挺好。酒桌上喝了酒,什么都好办。拍了胸脯就是哥们,感性大于理性,人情大于原则,制度成了摆设。这是缺点,但优点是,浓浓的人情味让外地人很快就融入到现在的环境中来。双方不陌生,不设防,就容易合作,容易出成绩。否则你拆我的台,我掣你的肘,还怎么干活儿?
在东北,外地人一个比一个活得滋润。做大买卖的,街头擦皮鞋配眼镜的,都各得其所。这里没外人,都是自己人。
小葱蘸大酱和阳春白雪
提起所谓的“东北文化”,东北人自己都汗颜。当然会有一些人振振有辞地举出若干例子来证明“东北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有人说“大禹”和“女娲”的老家在东北一样,那不过是博人一笑的噱头。在华夏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的东西,你能想出几个子不过,想来想去,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那些,又有几个不是东北的?春节晚会上少了赵本山、高秀敏、潘长江、巩汉林等,会是个什么样子?歌星里面,孙悦、那英等,咱东北人还真是占了半壁江山。那位说了,这些东西能上去八仙桌吗,也算是文化吗子可是.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作品,确是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啊!不是文化又是什么?还有“二人转”,这可能是东北最叫得响的艺术,而“二人转”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也真是让人底气不足。“二人转”可以说是东北文化的一个代表。它和上述“文化”一样,都是在普通百姓中影响巨大的东西,唱唱跳跳,说说笑笑,书房里的雅人们也许不屑一顾,而作为一个现象来说,东北文化并不是简单的俗文化,而是一种包容的文化。
无论是小品,还是歌舞,或是二人转,绝不是纯粹东北本地自产自销,都是先拿来,再消化,成为自己东西的。朱元璋是安徽凤阳县人,二人转中编排他老岳母给他做的菜有“白肉血肠”、“小葱蘸大酱”、“猪肉炖粉条”,都是东北菜。分析其文化背景,起码有“解构主义”、“无厘头”、“耗散原理”等诸多因素在支撑着他们的无所顾及。小品更是如此,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随时拿来开涮,和歌星们的作秀逢迎一样,他们在广泛吸收有利于自己的成分,紧紧捏住时代脉搏,踩着时代步伐,看准了阳春白雪的没落,看到了下里巴人的升腾,需要什么,俺就提供什么。他们接纳借鉴大量的新东西,拿来主义,为我所用,逐渐消化,融为一体,即使没有消化,也成了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此相反的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文化在力求白保,挖古坟,翻古籍,证明自己的优秀,无意间排斥与自己相违背的东西,骨子里的清高与自大把自己搞得越来越孤僻和孤立。而东北文化“拣到篮子里就是菜”的低姿态拯救了自己。他们成为这个时代一种新的方式,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方式。
傻子旁观聪明人
多少年来,东北人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小富即安”和“不思进取”。这多少有点想当然。一个地方,人和文化决定它的未来,我们看到,无论是人,还是文化,东北都像一大熔炉,在无休止地汲取营养。源源不断的供给,自然会带来蓬勃的朝气。一个人来了,一种文化来了,有的被同化,有的异化了本地文化。归结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开放的姿态。
开放这个词放到东北身上似乎有点可笑。但是,开放分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大刀阔斧,有意识地对自己痛下杀手,是主动的开放。而东北的开放则是不自觉的,是因其包容的性格、宽厚的胸襟和懒得抵抗而开放。一个傻子和一个聪明人对垒,傻子绝无优势可言;而一个傻子和几个聪明人一起竞争,落在最后的一定不会是傻子,而是一个被耍的聪明人。所以,如果你无竞争优势,不抵抗就是大智慧。
这,才是东北文化的精髓所在!
你可以说,现在并没有迹象表明,东北从这种包容和吸纳中得益多少。我的理解是,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毕竟,东北的这种开放已经呈现出了效果良好的态势。这是成长的阶段,还需要假以时日。玩世不恭的无所谓是新境界的起点,像即将做好的豆腐,需要点上卤水,像等待画龙点睛的龙,还差最后那么几笔。
无外无内的开放心态已经奠定了东北的另类起点。东北在按部就班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