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西湖最是令人向往,不仅因为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更因为湖边、山里那些清静幽雅的喝茶处。龙井是茶客必到之地。清明谷雨时分,去龙井踏青问茶,正应了那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诗句。
十余年前的春天,我邀三五知己结伴去龙井。一路的好山好水,让人陶醉。到了九溪十八涧,我们准备品茗小憩片刻。这时来了一位大嫂,说是龙井村人,欲搭我们的车回村。龙井正是我们前往的地方,我们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大嫂坐在前面带路,车子在弯弯曲曲的石路上缓行。车窗外,高低茶树,相连成趣;山影斑斓,泉水叮咚,山腰间不少村妇在采茶。到底是龙井人,大嫂三句话不离龙井茶、龙井水。说这九溪十八涧有讲头,叫“弯弯曲曲的路,层层叠叠的山,密密麻麻的树,点点滴滴的天,叮叮咚咚的水”。又说,这么宽的石路,原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要进龙井村品茗,专门为十八抬大轿修的,听得我们兴趣盎然。
从大嫂的话中,我们得知狮峰山麓有一壁上流泉,泉下有一碧池,池之形状如井。相传,古时人们以为这泉和井通东海,亦属龙王管辖,于是称此泉为龙井,又尊称“老龙井”。这龙井十分奇特,搅动时,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龙摆动,然后慢慢消失。这种现象在雨天更为明显,据说是因地下泉水与地面水相互冲撞有关。又得知,这西湖龙井茶以“色清、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古时龙井茶按产期先后及芽叶嫩老分为莲心、雀舌、极品、明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八级,上好的龙井茶只出在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听罢大嫂的一路介绍,龙井如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难怪成为人们的神往之地。
到了龙井村口,村旁大片茶树碧如翡翠。在好客大嫂的引领下,我们走进她那黛瓦粉墙的老屋,只见一中年男子在堂屋中正准备炒茶,见了我们他立即笑容可掬起来。炒茶用的锅是一口若煮满饭可饱五十粗壮汉的大铁锅,油黑发亮,锅沿装了控制火候用的电钮,是一口“电炒锅”。男子先在锅中倒少许植物油,锅虽大,但一次炒茶叶却不多,仅贴锅底的样子。中年男子边娴熟地翻炒着茶叶,控制着炒锅火候,边滔滔不绝地道起炒茶经来:炒茶是很技术的一种功夫,有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一锅茶需炒4遍,只能炒4两干茶。我们目睹那一锅碧绿的茶树叶子在炒锅中慢慢卷起、干瘪,随之抖落起的清香便飘飘袅袅,沁得人满身满心。
大嫂热情地为我们沏上刚刚出锅的龙井茶,沏茶用的水,自然是那清澈甘冽的龙井泉水。正合《龙井茶歌》那句诗,“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列浮瓯面”。手捧茶杯,我闻到了那种清幽隽永的茶香,清澈微黄的茶汤中,嫩叶片片如仙风鹤骨,娉娉婷婷若神女玉立。我不忍喝下,望着茶杯出神,想玉皇老儿的琼浆玉液也不过这般光景。
在我的印象中,绿茶泡出的颜色应该是黄中带绿的,怎么这龙井茶汤是嫩黄的呢?于是向大嫂请教。大嫂拿出几种龙井茶叶让我们识别,她说最好的茶叶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这种茶在二月份后就开始采摘,第一道茶味道最好,通常被定为顶级茶。过去,头道顶级龙井须由豆蔻年华的未婚少女采摘,故民间称之为“女儿红”。明前龙井茶叶都是嫩叶做的,一叶一芽,泡在杯中,均匀成朵,茶汤自然是嫩黄色的,稍后叶子长大了,绿色素增加,泡出来的茶水就有点发绿了。说话间,我轻轻举杯,细啜一口香茗,果然不凡。那茶,香郁若兰,清幽淡雅,清冽甘醇,回味无穷。刹时觉得,口颊留香,劳顿全消,心境一片澄明,顿生一种彻底的清凉与惬意,全然陶醉在这南方嘉木的魂魄之中了。
西湖龙井茶经过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精湛的制茶工艺而形成独特的品质风味,为世人所赞誉。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千百年茶文化的积淀。我这茶者,尤爱龙井,读过些许关于龙井茶的故事。相传北宋元丰二年,一法号为“辩才”的高僧,退居狮峰,开山种茶。辩才识风水,种出的茶色、香、味特佳,遂以“龙井”冠名,这就是龙井茶的源头和由来。由于辩才声名高远,又种得茶中极品,引得杭州知府坡等名士前往与之品茗、论诗、挥毫,留下“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的千古佳句;今存摹刻的“老龙井”就是坡的手迹,从此名士品茗便以雅仪传世。那位“风流皇帝”乾隆也多次来龙井“附庸风雅”,还题碑作诗盛赞龙井茶“一家风味”;还在狮山峰十八棵茶树上亲自采下些嫩茶叶夹在书里带回朝中,给皇后观赏。后来,书中的嫩芽被夹扁,形如雀舌,乾隆见了龙心大悦,下旨江浙总督每年按雀舌样制作龙井茶贡于宫中。
酽酽之茶真是神奇之物,初饮略带几分苦涩,细品甘美滋润心田。人生旅途也是如此,所遇之事不尽如人意十有八九,但苦尽甘来,生命才会展现出绚丽多彩。试想世间如果没有层峦叠嶂的山峰,没有高低起伏的丘陵,岂不平淡乏味?一个人失去生活目标,徜徉于林荫大道,虽觉得轻松自在,但终将一事无成。若费尽千辛万苦,攀上峭壁高峰,遥望无限风光,不是更有情趣,更显人生价值吗!
茶,清香娴雅,陶冶性情,明净心志,让人乐以忘忧。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让龙井茶表现出独特的、持久的生命力,也让文人雅士偏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