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植这位“建安之杰”,其游宴诗历来颇具争议。大部分的学者虽因其思想性不高而加以否定,但也仍对其深远的影响而大为赞赏。笔者试从游宴诗的历史传承并结合曹植自身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分析其游宴诗的创作缘起。
【关键词】曹植 游宴诗 创作缘起
曹植这位谢灵运盛赞的“八斗之才”,一生创作诗歌九十多首,其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写下了大量的游宴诗,代表作有:《名都篇》、《斗鸡诗》、《箜篌引》、《公宴诗》、《侍太子坐》、《送应氏》、《赠丁翼》、《赠王粲》、《赠徐干》等十余首(具体分类见附表)。这些游宴诗为中国中古史诗增色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的种种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依据。他的游宴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立体化”的曹植,看到了这位游宴中的快乐的王子的悲伤与忧愁。
一、历史传承
所谓游宴,顾名思义即游赏和宴饮活动。具体说来则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内,由某个核心人物组织的、有多个成员参与的、在当时或稍后产生了相关文学作品的山水游赏或者宴集活动。这些游宴活动都有一个组织者或者召集者,他们多因地位、名望高于其它人得以具备登高而呼的资格。以他们为中心,若干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或游或宴,或兼而游宴,其间纵情山水,畅言玄理,赋诗作文,产生了数量可观的诗文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活动。早在《诗经》时代,在周朝农业宗法制社会里,为了享乐和实现宗族间相亲相爱以维系社会稳定的***治目的,周朝君臣、亲朋之间就曾经常欢聚宴饮,如《诗经?小雅?鹿鸣》第三章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就是当时天子或统治者宴饮群臣嘉宾的乐歌。春秋时代,君臣之间和各国使臣之间交往频繁,“饮酒赋诗”也常常成为他们在揖让之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游宴诗由于本身带有反映和纪念***治、祭祀活动的目的,多客观地陈述宴会过程,多祝福之辞。对于这一时期的宴饮诗来说,礼是第一位的,而宴饮本身是次要的。因此,宴饮本身无法成为诗歌的主体,对宴会场景缺乏文学性的描述,整体上作为诗歌的抒情意味较弱。
对宴饮场面进行细致的描摹并涉及景物的刻画是从《楚辞》中的《招魂》开始的:“铿钟摇,楔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前六句是对欢宴场景的刻画,后六句记叙宴饮赋诗的重大活动。王夫之《楚辞通释》释“结撰”四句说:“结者,结其篇章,撰其词句。至思,极思也。兰芳假者,藻思中发,若兰蕙之芳相假借也。极,思所至也。人各尽其思之所至,相竞美也。谓酒阑分题作赋,以纪胜会也。”《楚辞》中的宴会纯为娱乐而举行,最可贵的是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快乐和对宴会的纪念,开始有意识地以文字体式、赋的形式进行创作,这确实该对魏晋宴会赋诗的风气有所启发。
然而,真正为建安时期宴游诗奠定思想基础的却是《古诗十九首》。建安时代文人由于***治动荡,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的内心始终无法摆脱人生如朝露的生命悲哀。如曹植《送应氏》(其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稀”等无不与《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腌尘”、“不如饮美酒,被服纵与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一样,吟唱出了同一主题,体现了一种浓重的人生短暂的悲伤情绪和追求现世享乐的思想。
“游宴”发展到建安时代时,已经不仅仅是文人一时兴起或是在友朋送别、帝王封禅等客观因素提供的契机下偶然间发起的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文人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随着文学逐步走向自觉,随着北方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明显改善,随着建安文人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现世享乐思想的加强,建安文人在游宴诗中还加入了一些反映他们贵族化、文人化的生活、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的元素。由此使“游宴诗”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的题材而得以正式确立。
二、知人论世
一直以来,对于曹植游宴诗的评价颇具争议。清代诗评家陈祚明称曹丕的《芙蓉池作》和曹植《公宴诗》为“建安正格”,而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则斥之为“此皆文士龌龊猥鄙所为”。后世学者在谈论“建安风骨”时往往剔除了游宴诗这一类,认为这类诗歌“不过是公子王孙逸乐的吟哦”。总结起来,大部分的学者是从游宴诗的思想内容这方面加以否定的。
他们认为此类诗歌大多是作者的应酬颂德的溢美之词,是其消极享乐思想的表现。固然,在这类诗中写了酒肉之陶醉、歌舞之盛况、遨游之快乐,不如那些社会诗情调高亢,内容充实。然而,如果对这部分内容加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诗歌绝非是酒肉朋友寻欢作乐的描写,作者运用含情带彩的笔描绘了历史上重要的文人集会,展现了一个时代文人生活的真实场景,它们是曹植早期“寻求***人格,体认自我价值的复杂心态”的表现。
诗歌是思想的产物。而思想又往往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以及时代的大背景分不开。因此,为了进一步解读曹植的游宴诗,我们不得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是时代背景。东汉桓灵之时,君主骄奢***逸,昏庸无能,亲小人,远贤臣,遂致奸***误国,佞臣横行,外戚宦官,相继擅权。至黄巾之众出,四方百姓,雷响云集,转瞬之间,竟至百万。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里,人们的思想不可能不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和震撼,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和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他们敏感多思的性格促使他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路在何方?世事沧桑,恍如走马,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成为永恒。就连儒家思想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冲击,地位开始动摇,因为儒家所提倡的“王道仁***”、“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都已经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在此背景下,儒学地位大降,原先注经讲经的人比肩接踵,现在则家抛章句,人弃儒术。与此同时,在贤良士大夫中开始兴起一股清议之风,他们指摘时***,臧否人物,意***光大儒学,恢复名教,一时蔚为风气,影响甚大。这种清议的风气,实际上反映了士人参***精神的高扬。他们已经从繁琐的解经注经的桎梏中***出来,正在昂首阔步,迈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两次***锢之争,就是他们在航行之中遇到的两次***治风暴。虽然最后他们在***治斗争中失败了,但是在精神、人格上,他们却胜利了。他们以自己的英勇抗争,谱写了一曲浩然正气歌,鼓舞了天下士人的奋斗与抗争。而曹植生活的时代,清议之风犹存,曹植本人就热衷于清议。***人那种仗义执言、激浊扬清、不惧权贵、永不退缩的精神就给了他极大的影响。
其次是生活经历。曹植“生乎乱,长乎***”,幼年的曹植就随父在马背上南北迁徙。建安八年(203)曹操攻下邺城,次年家属迁居于邺。从此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继位魏王为止,曹植在这里度过了十六年的时光,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得意的岁月。由于曹操热爱文学,招揽文士,在曹氏父子周围形成了声名显赫的邺下文学集团。他们过着斗鸡走马、驰猎宴饮的贵游生活,曹植在这样一个兼具***事、***治与文学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耳濡目染之下,对于他的功业理想的形成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诸子间的谈诗论道、切磋琢磨就不用说了,即使贵游生活本身,对于丰富人的审美心灵,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是个性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曹植天资聪颖,据《三国志?魏书?陈王传》记载:“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词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但是他又“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这些性格在他的游宴诗《箜篌引》:“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名都篇》:“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等诗句中都有所反映。他感情丰富,又率真质朴,绝少掩饰,嬉笑怒骂,易形于色,喜欢饮酒、游乐,行则结舆,醉则同卧。这些都体现出曹植做事是一个没有反省没有节制的人,所以他作为诗人也是属于纯情的一类,心随物转,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在顺利的环境中,生活上和感情上就很放纵,可是一旦遇到挫折,就沉溺在深深的哀伤之中。
因而,对这类诗品评时,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认为只是诗人豪华放诞生活的反映,是建安诗坛的糟粕。我们应该把它放到那个时代环境中去认识,把它纳入那一个时代奔腾的文学自觉的文艺思潮中去考察,才有可能真正艺术地把握曹植游宴诗的美学意蕴。我们才能领会那一个时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忧患意识,其实这正是峥嵘崛起的民族精神的悲壮呼唤。
如此,我们才会同意清人陈祚明的看法,游宴诗确实是建安正格,它是曹植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地认识了它,才能真正地走进曹植,理解曹植后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正确地定位曹植诗歌在整个诗歌史上的位置。他邺下时期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和追求为他在后期的作品中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奠定了基础。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他后期身世之悲,配合前期己经达到的艺术水平才铸就了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歌特点。
三、结语
曹植早期创作的游宴诗虽没有其晚期的社会诗情调高亢,内容充实,但它们同样也是“建安正格”。它们是曹植结合自身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是在继承前人诗作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因此,在品评这类诗作时,我们不能仅凭一家之词就对它加以否定,从而与珍贵的研究素材失之交臂。另外,在研究曹植的游宴诗时要努力做到深入、细致、全面,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附:曹植游宴诗统计:
曹植 聚会娱乐 游览饯别、赠答合计
《正会诗》、《侍太子坐诗》、《斗鸡诗》、《箜篌引》、《当来日大难》、《当车已驾行》《芙蓉池诗》、《公宴诗》《送应氏诗二首》、《赠丁翼》、《赠徐干》、《赠王粲》 13首。
参考文献:
[1][魏]曹植.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魏]曹植著.黄节注.叶菊生校订:曹子建诗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余冠英.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孙明君.三曹诗选[M].中华书局.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曹植游宴诗的创作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