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两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志,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何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唐宋家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文学家。
《定风波》一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时年45岁,已在官场为宦多年,时被贬黄州已经两年多了。
《定风波》一词,看似写的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却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和旷达豪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从词前的小引中不难看出,苏轼这次遇到的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阵雨,而雨具却已被拿走了,同行的人在雨中举步维艰,想躲雨而又无处躲,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苏轼却表现的不同常人,一副坦然和神定气闲。
此词上片写雨中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的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汹汹,风急雨骤。而雨中的诗人,却并不慌乱,而且还说不妨在这雨中一边吟咏一边慢慢行走。“莫听、何妨”两词引领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突然来临的这场雨的坦然以待和悠然神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非常精彩,它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而且表达出了一些人生况味和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词的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及一些感悟。请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道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说,带有几分寒意的春风伴着雨丝,吹醒了原有的几分醉意,他感到有些微的寒冷。突然之间,却云散雨收,一夕斜阳灿烂的照了过来。这天气不可谓不瞬息万变,让人始料不及。涉足官场多年,历经荣辱的诗人由此想到了人生和官场,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晴天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
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