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的盈余质量较好是指其获利能力具有持续性,其取得的收益不是暂时性的;盈利质量较差是指其财务报表上显示的盈利只是短暂的,是管理阶层通过若干手段操纵利润的结果。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来评述上市企业的真实盈利质量。
关键字:盈余质量 应计项目 备抵项目 会计方法变更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操纵其盈利,使其盈利指标显示出比其真实盈利能力更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真伪呢?那些专业的方法对我国广大股民并不适用,本文旨在介绍简便易懂的方法,以帮助我国广大“散民”们合理判断上市公司盈利的质量,以更有效的作出决策,不盲目投资。笔者认为,当一个公司的盈利指标显示其盈利能力较好时,判断其真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应计项目分析
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真实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虽然确认为企业的收入但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投资者应异常警惕应收账款的“窗饰作用”。如果一个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为对母公司赊销的货款或者是股东方的欠款的话,说明该公司有受母公司或欠款方股东的操纵,向母公司转移资金或抽逃注册资本的可能;如果其大规模的应收账款过期未能收回的时间已经很长,说明该企业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投资者应该充分估计坏账对公司财务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公司每年的营业收入都在增加,与此同时其每年的应收账款也在增加,并且其应收账款的增长率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那么我们便可以合理怀疑该公司利用权责发生制的缺点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案例1:四川长虹主要经营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曾是“中国彩电大王”。1994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当年挂牌交易,上市10年来因其业绩好送配好,成为广大投资者追逐的对象。但是长虹在2004年度却突然报亏37个亿,这对广大投资者好比一个深水炸弹,消息公布后,其股价从每股8元掉到4元,跌幅达50%,给投资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一个盈利异常好倍受投资者追捧的公司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巨亏37亿呢?究其原因,都是“应收账款”惹的祸。
自1996年以来,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迅速增加,从1995年的 1900万元增长到 2003 年的近50亿元,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从1995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23.3%。长虹巨额的应收账款主要来自于其美国的经销商――APEX公司。从2001年7月开始,长虹将其彩电源源不断地发往APEX,然而产品是出去了,贷款却没收到。长虹2003年年报2004年半年报都显示,APEX拖欠长虹应收账款近40亿元。2004年3月23日,长虹发表的2003年年度报告披露,截至2003年年末,公司应收账款49.85亿元人民币,其中APEX的应收账款为44.46亿元。
长虹在公布巨亏时其新闻发言人称“截止2004年12月25日,公司应收APEX账款余额46750亿美元。可能收回的资金1.5亿美元。据此公司董事会现决定按更为谨慎的个别认定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APEX应收账款按3.1亿美元计提坏账准备”。从以上发言可以看出,造成长虹巨亏的重要原因确实是企业无法收回应收账款。
长虹事件对广大投资者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一定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异常变动,账面的盈利也许并不是真实的盈利。
二、备抵项目分析
会计上计提减值准备的初衷是基于稳健原则考虑,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其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减值准备的计提往往变成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一些上市公司在某个年度滥用稳健原则多提减值准备,一次亏个够,以待来年一举“扭亏为盈”;一些上市公司不是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而是根据财务报表的需要少提或不提减值准备,粉饰业绩。
案例2:*ST江纸原第一大股东江纸集团共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0亿元,这成为*ST江纸连年亏损的重要的原因。从2002年开始,眼见扭亏无望,*ST江纸陆续对江纸集团占用的资金计提坏账减值准备,2002年计提22833万元,2003年计提35250万元。连续两年大量计提坏账,导致了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2004年,*ST江纸上半年又踏上了一条回冲计提之路。半年报表显示,江纸集团公司归还占用资金11800万元,冲回坏账准备8260万元,并一举盈利2070万元,达到了提交恢复上市申请的条件。三季报表显示,江纸集团报告期内又偿还了3.32亿元,冲回坏账准备23240万元。正是依靠这失而复得的23240万元,连年亏损的*ST江纸造就了一个季度每股盈利0.92元的“神话”。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ST江纸的盈利只是来自于坏账准备的冲回,并没有实际的收入,但是大额的冲回金额却直接计入公司利润,说明公司利润并不是真实的利润,其盈利能力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会计方法变更分析
会计方法变更主要包括会计***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按照规定,会计***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适用于追溯调整法。有一些上市公司从中发现了机会:通过变更会计***策或者更正会计差错来实现以前年度业务事项的巨额冲销或计提,既可填补资产窟窿或建立秘密准备,又不影响各年会计利润数据和对再融资或亏损资格的认定,同时只需在年报披露中寥寥数语带过,除了专业人士外很少有投资者关注,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3:K房地产公司2000年在确认商品房经营收入的同时,按估计单位成本予以结转经营成本,2001年按实际计算的单位成本计算发现,2000年少结转经营成本2192万元,公司视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采用了追溯调整法,调增2000年经营成本2192万元,并相应调减存货项目。公司2001年商品房收入6175万元,成本5492万元,营业毛利只有683万元。如果没有以上调整,2001年营业利润就将是负数。
从上可以看出,K公司2001年收入盈利,但其实利润并不是真实的利润,并没有现金流入,公司的盈利不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阎长乐.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分析[J].管理世界,2004(4)
[2]张为国,王霞.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J].会计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