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谣原本就是时代的镜子,而这面镜子所印照的世间百态便是民谣的意识。新民谣以崭新的视野复兴于主流文化之中,却并未融入典型的时代主流,而是成为非主流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现代意识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民谣已成为当代民众共同心理的真实写照,充分展现了其现实性。
关键词:民谣;新民谣;现代意识;共同心理
中***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民谣的意识来源于自然生活和历史积淀,其中包含着民众日常生活的悲欢离合,也蕴藏着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与时代产生的共鸣。传统民谣是一个时代民众的传声筒,它们传递着民众对自然、生活、情感的质朴哲理,并且依靠亲缘和地缘关系传承下来。民谣的意识与百姓的话语权关系密切,传统社会中,普通民众并未掌握***主流话语权,真实心境便通过民谣这一渠道传递出来,因而民谣的传统意识就集中体现民众日常生活的情境和愿望。
从创作上看,传统民谣大都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口头文学的一种,民众在日常劳作中所吟唱的劳动歌,蕴含着希望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在各种祈福仪式上演唱的仪式歌,包含着民众祈福禳灾的生活憧憬,而切中时弊的时***歌则反映了民众对世代***治的理解和态度,这些歌谣对当时的主流意识采取不融入,不妥协的态度,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团,正是这种非主流意识团为我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反映了各个时代民众的真情实感。在战争民谣中,民众渴望安定生活的意识更加明显,他们饱受战争的创伤,颠沛流离的生活境遇得以展现。生活歌作为传统民谣的又一主要类别,反映民众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控诉社会的黑暗,民众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意识在***文献中是几乎看不到的。民谣的意识实质上是群众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情感、愿望,是一个时代的民众共同心理。
随着新民谣的出现,民谣的现代意识便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校园民谣可以算是新民谣的雏形,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是传统民谣与时代的步伐渐行渐远,民众已淡忘了悠扬而舒缓的曲调,取而代之的则是适应快节奏生活的流行音乐,在这种情形下,校园民谣的清新风格又使人们找回了久违的童年,然而校园民谣仅仅盛行不到三年时间就逐渐消失了,可能是这种民谣视野和内容的局限性造成的。校园民谣仅仅局限于校园生活和情感,多以学生的视角来表达情感,叙述内容也多是学生生活,无论是“池塘边”还是“榕树下”都与民众的生活境况不符,校园民谣所表达的情感并不是普通民众的心声,因此也难以产生共鸣。时隔十年,2006年再次出现了与校园民谣风格迥异的新民谣,这一年也被称为“民谣年”,不同于校园民谣的是再次复兴的新民谣侧重点更加贴近普通民众,我所说的民谣的现代意识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从创作上看,出现了一群新民谣歌手,他们的创作更接近于原生态,以质朴的声音展现现代城市真实的生活,其创作内容不再局限于校园生活,而是涉及到各个领域,普通市民的文化心态也尽显其中,使新民谣具有了现代意识,传统民谣的时代意识在当下境况内得以重构,群体文化认知通过新民谣这个具象形式表现出来。新民谣歌手的创作视野十分开阔,集中于社会焦点问题,唱出了社会变迁过程中普通民众的历史承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用主流音乐无法企及的真实感与质朴性发言,成为这个时代一个强有力的音符。再从其创作形式上看,新民谣并没有华丽的音乐制作,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一把吉他配上简单的歌词,但正是这种简约的音乐形式感动了无数人。民众的真实情感往往是质朴的,而新民谣简约质朴的歌词正来源于此。民众真实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日常态思想,因而这种想法最初是口语化的内容呈现于大脑之中的,并未经过书面加工,新民谣就算是要将民众的真实想法直接展现出来。如小娟所唱的歌曲《我的家》,整首歌曲仅有一句完整的歌词。当普通民众想到家时,最初在头脑中闪现的便是这种最朴实的念头,新民谣的创作形式可贵之处就在于真实、直接、质朴。新民谣的现代意识来源于普通民众真实的内心倾诉,所表现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民众的实际生活状态。
如果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新民谣的现代意识,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代意识与民众的共同心理是等同的。新民谣的创作题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甚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具体事件,他所唱出的并不是个人的坎坷命运,情感纠葛,而是城市生活群体的真实心态。以钟立风《弄错的车站》为例,在旅途之中作者渴望着车窗外的风景而诱发感慨,表现一个旅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对现实生活既充满感伤,有对未来有着憧憬和种种担忧。“孤独自由的旅人啊”正是现实生活中民众的真实写照,质朴的话语反映了民众的真实心理,就是这样一首民谣撼动了无数人的内心灵魂,民众认可它正是因为其中包含了生活的真实,与民众的共同心理产生了共鸣。民众的共同心理以一种无压迫的方式自然流露出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复杂意识――对生活的失望和憧憬通过新民谣而获得释放,自然,质朴,纯粹。周云蓬《买房子》中始终强调要努力工作还清贷款,现实生活中的民众也就是如此真切的心理。由于民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和问题,新民谣就以音乐形式来表现民众内心那种温和的批判,与传统民谣不同的是,民众的共同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构,增添了许多现实因素,而这种现代意识实质上就是生活的常态,是真实的生活。民众的共同心理自然是产生于实际生活之中,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感到困惑不安,却又渴望未来美好的生活。矛盾的共同心理也就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而新民谣敢于将他们这种高常态心理表现出来,以敏锐的现代意识承载民众的共同心理,新民谣受到民众的追捧便不足为奇了。
民谣具有时代意识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传统民谣还是新民谣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本身就是生活积累和历史沉淀,民谣并不是表象,由民谣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现象就像是冰山一角,其隐藏的厚重恰恰是民谣时代意识产生的根源。理论上讲,意识决定于经济基础,新民谣现代意识的产生也不例外,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民谣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新民谣秉承了传统民谣的精神实质,也为现实社会中的民众找到了倾诉的媒介。新民谣歌手将民众的共同心理变成了一种潜意识贯穿于创作之中,可以说新民谣的创作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没有华丽的修饰,而以自然的方式展现潜藏于民众内心的现代意识。民众那种复杂的心理得以展现。新民谣为民众的现代潜意识提供了解构的平台。经济基础的变动是民众潜意识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新民谣现代意识形成的根源。另外,新民谣与现实生活的复合也是形成现代意识的原因。新民谣是一种原生态意识形态,其艺术性逊色于主流音乐,那么其艺术想象和加工就并不浓厚,因而更贴近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新民谣是一种接近于口语化的生活音乐。从内容上看,歌词简单明了,非常口语化,缺少艺术加工的痕迹,而创作视野也较为平民化,题材大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创作形式则呈现出简单化的特点,新民谣回归现实生活,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而民众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群体,他们萌生的意识与情感需要一个物化的媒介,新民谣将内在的意识与情感以音乐形式外化,也就是民众现代心理的外化物。
参考文献:
[1]陈新汉.关于民谣的社会评价论思考[J].人文杂志,1996第6期.
[2]李野艺.新民歌现象初探[J].大众文艺,2011第21期.
[3]鲍云峰.新民谣:老百姓的文学选择[J].文学自由谈,1995年第3期.
[4]魏小石.新民谣在中国谁的幻想[J].书城,2010年第4期.
[5]玉林、张灿毅.“新民歌”的背景及产生原因论析[J].黄河之声,2009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