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今陕西成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他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著述《汉书》,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初稿,死后由其妹班昭及同郡马续完成《天文志》和八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共百篇,一百二十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记载自高祖刘邦至王莽二百余年间的历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艺文志》系据刘向父子的《七略》、《别录》著录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分别简述先秦学术思想之源流与演变。
《汉书・艺文志》的结构体系
《汉书・艺文志》是据刘欲《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诏领校秘书,整理群籍。他们不仅遍校***书,而且还给***书分类编目。首创***书分类目录。在校理工作中,刘向汇集众书序录而成《别录》,刘歆将所校之书分类编排而成《七略》。《七略》共把***书分为六类,每一类为一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另有《辑略》一篇,总论群书,合称《七略》。六略之下又分种,即大类之下分小类,其中《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诗赋略》分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诗五种;《兵书略》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种;《数术略》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总计三十八种。每种之下再分列书名、篇数、作者等内容,并作概略的介绍说明。班固将《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改编为《汉书・艺文志》。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治上学术上的指导作用。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像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3.《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的名堂。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书。
班同将《七略》重新剪裁、编次,散《七略》中的“辑略”,即关于全书学术源流的综述于其他的六略中,删去各书叙录,门类条例一依《七略》,改写成《艺文志》一卷列入《汉书》,因此,《别录》、《七略》虽然亡于唐末五代,我们今天仍能从《汉书・艺文志》一窥《七略》之遗。《七略》分类体系有较严密的系统性,大纲、子目比较清楚,先分略,再分种,有大类,有小类,同类之书约略以时代之先后为层次,如杂家,虽知孔甲似非黄帝之史,亦列于篇首。余皆以次序列,最后始为汉代之书。在分类技术上,灵活而又巧妙地运用了_按***书内容标准和按***书形式标准进行分类的两种方法,大类下子目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
《汉书・艺文志》音乐文献记载
《六艺略》。其中“乐”类共有六家,六家中的《乐记》有大约一半篇幅流传至今,构成《礼记》的一篇,并被收为《史记・乐书》,历来受到重视。“乐”类中的《雅歌诗》和《雅琴》则已散佚。“乐类”首先罗列六部著作:《乐记》二十三篇、《王禹记》二十四篇、《雅歌诗》四篇、《雅琴赵氏》七篇、《雅琴师氏》八篇、《雅琴龙氏》九十九篇,随后撰小序如下:《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这段小序在简要回顾古代雅乐的情况后,着重地叙述汉代主要乐类著作的来源,揭示其流变经过,辨析其版本的异同,使读者对当时***府大规模的求书运动及求得的乐类著作有了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诸子略》。从先秦到汉初的这十种学术思想派别,历史上通称“十家”,不计小说家时又称“九流”――“九流十家”之称源于此。其中儒、道、墨三家的音乐思想历来受到重视;其他法、杂等家也有涉及音乐的。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古代诗赋常和音乐有关,其中有的入乐,有的原来入乐而后脱离音乐成为***的文学品种,也有的虽不入乐但富于音乐性。《诗赋略》所载作者或连同其作品有的时而见于今人古代音乐史等著作。如屈原的楚辞等。所载“(汉)高祖歌诗二篇”,或包括著名的《大风歌》,是可以歌唱的,属楚声,见《史记・高祖本纪》。《诗赋略》之尾载有吴、楚、燕、代、齐、郑、洛阳、河南等各地“歌诗”。以及和“歌诗”相对应的“歌声曲折”或“歌诗声曲折”。现代音乐史学者大多认为,“声曲折”的原貌虽已散佚不可考,但其为古代乐谱无可怀疑。有些学者还把这一记载和宗教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的某些传世记谱法联系起来研究。如道教“步虚”曲线形乐谱、佛教寺院的“央移”曲线形乐谱等。
《兵书略》。阴阳家名***有“师旷八篇”(佚)。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有名乐师。据《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师旷“歌南风。南风不竞”,从而判断楚国兴兵必然无功。所谓“歌南风”的“歌”据晋代杜预注,是指吹律。由此可见,先秦对音乐功能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吹律管可以预测***事吉凶。这种观念又见于《史记・律书》。所以,古人认为音律与***事成败有关。
《数术略》。包括天文、历法的篇目,在五行家部分甚至还直接把五行、五星和律
历之数联系起来。在古代,天文律历合一的思想由来久远,延续漫长,十分明显。
《方技略》。由于联系到阴阳五行、度量权衡等等,有时也会联系到方技书目,如明末朱载的《律学新说》的某些篇章。
《汉书・艺文志》的训诂
《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录,有“诗赋百六家,一千三百一十八篇”。关于“歌诗”,其序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如: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即称为“声曲折”,可以看做与“歌诗”(文字)对应的乐谱。但是在音乐界――也只在音乐界。却又认为这乐谱形式(符号)类似于极晚出现的道藏《玉音法事》中所记的弯弯曲曲的线条,是所谓“曲折谱”。刘再生先生曾作文力辨其非,追本溯源,梳理流变,否定了声曲折是曲折谱的说法。音乐是时间艺术,旋律无形可象。看不见,摸不着,古人只能用可见的曲折形来形容旋律的高低变化,并用以指称旋律,成为名词。“曲”是很早即见这样使用的词,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折”如此使用没有“曲”普遍,时间也不如“曲”长久,但在汉魏晋宋之际,还是可以看到的。“曲”和“折”用在旋律上意思相同,故单让使用和复合使用并无内涵的区别,用今语解释,“曲”、“折”、“曲折”都是曲调的意思。阮籍著名的《乐论》,有“雅颂有分,故人神不杂;节会有数,故曲折不乱”句,“曲折”即为曲调。“声曲折”在“曲折”前加“声”字限定。强调不是指其他的“曲折”,而是“声”的“曲折”。“声”的训释按理应泛指乐声(五声、七声),但这里似乎存在一种语词的习惯使用法,即单指“歌声”。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请观千周乐。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晋・杜预注:“此皆各依其本国歌所常用声曲。”(《十三经注琉》第2006页,中华书局,1980年10月出版)又《魏书・乐志》:“至于谣俗、四夷杂歌。但记其声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魏书・乐志》第284页,中华书局点校本)这些“曲”、“折”前面所加限定词“声”字,皆指歌声。因此,“声曲折”译成今语,就是歌曲的曲调。所以“声曲折”本身并不存在“曲谱”的含意,只是在确实可信所记录的内容是“声曲折”(或“声曲”、“声折”、“曲折”)时,才能断定那是曲谱。《汉书・艺文志》里的“声曲折”之所以是曲谱,就是因为从书名可知书巾内容是“声曲折”,即歌曲的曲调――记录曲调的,自然是曲谱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至今一直是而且将来仍将是认识中国古代音乐面貌的主要依凭,但只有经过正确阐释的古代文献,才能告诉人们历史的真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古代音乐文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