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所撰《汉书》十志之一,其与目录学有很密切的关系。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关于艺文志的几个方面,古人著书;艺文志的内容部分,诸子与王官的关系;艺文志中提到的主要学派。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古人著书;学派
《汉书・艺文志》(或略称为《汉志》),是班固所撰《汉书》十志之一,是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删拾、取舍编纂而成。《汉书・艺文志》由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构成,各略之中更分门类,各类列举属其门类之古今书名、篇卷数,注作者名字、籍贯、时代及其他,最后总计部数、篇数,叙其门类沿革,各略之末举总数。《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书目录,也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创制了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体裁,对后世***书的分类、目录的编制及文献学研究,均有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书・艺文志》之部居群篇也,考镜源流,辨章旧闻,不诩侈谈卷册,与藏家目录殊;不齿斤齿斤详论失得,与官家目录亦异。盖所重在学术,用吾识别,以示隐括,同于法家之定律。”
一
古人著书,不必都出于自己之手。有的出于弟子所记,有的是子孙所录,有的是私淑其学行者所补,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不是出于自己的手,所以,很多书写成之后没有一定的标题,并且没有作者名字。我们现在看《汉书・艺文志》,有说某子若干篇者,有说某某若干篇者,这些都是后人取其姓字以追题古书的证明。其本有书名者,则取其原名著录,如《吕氏春秋》、《虞氏春秋》是这种情况。
《汉书・艺文志》著录之书,多有以周名者:儒家有《周史六 》六篇,《周***》六篇,《周法》九篇。道家有《周训》十四篇。阴阳家有《周伯》十一篇。小说家有《周考》七十六篇,《臣寿周纪》七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歌诗中有《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周谣歌诗曲折》七十五篇。《周易正义》引郑氏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汉书・艺文志》著录诸书之名周,取其周备之意,犹易象之名《周易》也。儒家的《周***》、《周法》,所记载的是施***立法的总论。道家的《周训》、小说家的《周考》,类似于后世的从考、杂钞、说林。所以,刘班都知道每类所记载的意思,可以窥测它原来的意义。但是,后世误以为说的是周朝的事,这样理解有多隔阂且不通,这一点,在我们阅读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如果没有理解正确,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古人读书,喜欢摘录要义名言,都为一集。所以删除淘汰掉一些,约法而成,以期达到至善至美。诸子百家书中,语言简洁,概括性强。《汉志・诸子略》中,儒家有《儒家言>十八篇,道家有《道家言》二篇,阴阳家有《杂阴阳》三十八篇,法家有《法家言》二篇,杂家有《杂家言》一篇,小说家有《百家》百三十九篇。《兵书略?技巧》有《杂家兵法》五十七篇。这样的做法,一方面,简明扼要,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出汉字的特性。然而,另一方面,因为文字的简洁,后人在理解文章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观点。
二
在学习《汉书・艺文志》这部分内容时,文中诸子与王官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王官”有广狭二义。狭义指天子之属官,《左传・成公十一年》“若治其故,则王官之邑也”、《定公元年》“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之谓也。从广义来说,诸侯也是王官,诸侯之高级属官也在王官之列。李学勤先生说:“诸侯国的国君是世袭的,但在***治和经济上都对周王室负有规定的义务。有学者研究指出,周代的诸侯国并不像有些人所想是***的***权,而‘与后世地方***区的地方官领有一定的统辖范围,并代表中央***府在辖区内行使权力,为国家征收赋税,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大有形似之处’。”
诸子与王官的关系,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诸子出于王官,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赞同诸子出于王官说。然而,胡适先生于1917年发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反对章氏的观点。胡先生反对诸子出于王官论之症结,就在于他认为古之王官“定无学术可言”。值得指出的是,胡先生是最早提出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与诸子诞生之关系的问题的人。侯外庐认为所谓诸子之学既然是‘道术将为天下裂’,那么,这一意识的***,就形成‘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学术,它反映了土地生产资料的***,反映了由氏族贵族的所有制转化为地域化私有的多元所有制,以及工商业分工的发达。***治上既然‘士无定主’,意识上也就冲破了礼的樊篱。”他指出,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礼贤”的风气对诸子之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还说:“‘诸子出于王官’之说,自然是不可信的,但诸子或多或少依据西周的传统思想,以先王形式的理想化作为推论的前提,则是没有问题的。”侯先生全方位地探讨了“百家争鸣”的起因,影响很大。但他未及客观地、深入地探讨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之间的关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沈文倬先生于近年发表《略论宗周王官之学》,从《周官经》考证宗周的设官分职和王官之学。沈先生说:“刘歆论战国诸子出自王官,自指周王之官。”“宗周官学的特点在‘学在官府’。”“官学教、学的内容是根据官责首明职掌的原则,确定每个官所担负的事务及其履行之法。从总体上说,是指国家在当时所能涉及(广度)和所能达到(深度)的百科之学。”“说百科之学并不是排斥胡氏所说的学术思想。但是,我认为一切幽微之思无一不是从具体事务中升华出来的”。沈先生发前人之未发,第一个给王官之学下了定义,从而批驳了胡适先生否定王官之学的观点。
顺便说一句,先秦文献及《汉书・艺文志》均未出现“王官之学”一词。“王官之学”是后人所立的术语。《左传》中出现的是“官学”一词。我们认为,“王官之学”或“有周官学”应包括宗周官学和诸侯列国官学两大部分。因为诸侯之属官亦可算“王官”,何况进入东周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列国的官学也渐成云蒸霞蔚之势。可以说,在西周时代,宗周王官之学是主流;进入东周以后,诸侯列国的官学渐渐后来居上。周代的官学是夏、商二代官学的集大成。刘向父子和班固对此是非常了解的。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七略》和《艺文志》中。所以《汉志》中的“出于某官”,并非是一一与《周礼》对应的。所谓明堂议***,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事民主的遗风。直至春秋时期,贵族阶级内部还保留着一些氏族贵族的民主精神。体现这种民主精神的子产不毁乡校是千古美谈。杂家的思维特点正是从这种流风遗韵和议***方式受启发而发展来的。
如“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尚书・尧典》载舜任命契为司徒,这固然是历史传说。但西周金文、《左传》等文献均有“司徒”之职官,《周礼》亦有。是周代实有之官。然而刘歆明确指出,儒家是“祖述尧舜,文武”的。颜师古注:“祖,始也。述,修也……言以尧舜为本始而遵修之,以文王、武王为明法。”刘歆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如有如誉,其有所试”,说:“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故顾实讲疏曰:“孔子之学,源于唐虞三代之***治。”由此可见,刘歆的视野并不局限在有周一代的官学范围内。《七略》与《艺文志》所说的出于某官,其官并不是一一与《周礼》刻意对照的。《七略》与《汉志》所指的官学实际上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官学。
三
每个学派的形成,有着它自己的渊源,更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儒家,是周代德治的产物,其注重教化的宗旨与司徒之职掌相合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众所周知,孔老夫子并未做过司徒之官,所谓“出于”无论如何不是指该学派的始祖出身于司徒,而是指该学派的注重教化与司徒之官的职掌相合。而儒家的宗旨正是主张德治和教化。刘歆主观上虽未能揭示出儒家学派之产生和司徒一官施教化之职责,都是西周以来德治思想发展和日益深入人心的结果,客观上却予后人以启示。司徒本是掌管人民、土地及教化之事的,其名称之变说明其职守、***之重心的微妙变化。这是周代德治观念之逐渐深入人心所引起的。
但是刘歆了解孔子是极其崇敬周公及其功业的,他是在继承了前人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故刘歆说他:“祖述尧舜,文武”。颜师古注:“宪,法也;章,明也。”应该说,刘歆的这段论述,作为两千多年前撰写的书目提要,对儒家学派的学术渊源、特点、宗旨等,概括得还是较全面、客观的。“出于”一句强调了儒家理想中的事业是助人君施教化,事实上揭示了该学派是有周一代德治与礼治的产物。
(二)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思想资料、思维对象、思想范畴和思维方式具有史官之学的特色
1.道家学派的思想资料多来源于史官之学
“所谓‘出于史官’,非仅实指作为道家创造人之老聃作过‘周守藏史’,而是泛指道家思想的重心乃渊源于对以往‘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研究和总结。”
2.道家学派的思维对象具有史官之学的特色
道家学派偏重于探讨世界万物的构成、起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其他学派,尤其是儒家学派所不甚重视的。儒家学派关注的是人事与现实***治,主张“克己复礼”行仁***。作为史官,老子看到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的兴亡,看到统治阶级中某些人富贵贫贱的极大变化,又从自然观察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他努力地探究着天人之际,探索着事物变化的规律。同样看到这些变化,孔子则不甚注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只是热心地提倡“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道家的思维对象充分反映了史官之学的特色。
3.道家学派的思维方式具有史官特点
道家学派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天道来指明人事。
道家学派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反面来思维。
道家学派思维方式的第三个特点是辩证思想。许多哲学家都谈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的辩证思想集前人的大成。不可否认,战国以前辩证思维方面的成就,很多是通过史官获得的。
在诸子中,老子的辩证思维是一流的,这是与他有做过史官的经历、具有史官的学养分不开的。
4.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具有史官特色
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许多学者认为老子之“道”是由天道观念转变而来的。老子本是周史官,通晓天文星象知识。虽然这些知识还夹杂着迷信成分,在当时已算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即天道概念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他的“道”。老子之“道”与天道仍有密切关系。老子以道为事物本原,其道与天道关系密切,他还用描述天体运动的语句来描述道,这些说明老子之道具有明显的史官特色。
总而言之,道家学派的思想资料、思维对象、思想范畴、思维方式均与史官之学有密切的关系,故顾实《艺文志讲疏》曰:“道家诚出于史官。”
(三)阴阳家,“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据学者们研究,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阳光的向背,对着阳光的一面为阳,背着阳光的一面为阴。这是原始社会的先民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的概念。古天官是把天道和人事联系在一起的,故阴阳又生发出了生死、兴废的引申义。
总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了解之同情,读左右之书,以通其意。
参考文献:
1、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12月第4版。
2、黄丽丽:《试论“诸子出于王官”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2期
3、纪健生:《再释《汉书・艺文志》总序“今删其要”》,《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总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