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小肝癌(SHCC)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2~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 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5%(42/44)、84.1%(37/44)、88.6%(39/44)。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小肝癌; 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
[中***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09-02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肿瘤,起病多隐匿,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小肝癌(SHC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经术前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为SHCC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32~67岁,平均53岁。有乙肝病史24例,伴有明显肝硬化17例,AFP升高20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PHILPS―CT Aura螺旋CT机扫描,检查前患者禁食6~12h,进行必要的胃肠道准备,常规口服1.5%~2.0%泛影葡胺500 mL先行平扫,然后经前臂静脉用高压注射注入100 mL碘海醇(300mg/mL)行三期增强扫描。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率2.5~3mL/s,注射造影剂后20~30s行全肝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2~3min行延迟期扫描。扫描层厚3~5mm,螺距1~1.5,电压120kV,电流140mA。扫描时嘱病人屏住呼气,时间20~30s。由两位主治医师对各期***像分别进行判断,记录病变大小、数目和病变类型,并计算检出率(敏感性)和定性诊断准确率(特异性)。
2 结果
36例中共发现病灶44个,病灶直径0.8~2.6cm。单个癌结节20例,2个癌结节7例,最大径总和≤3cm。平扫发现25个病灶(56.8%,25/44),其中23个呈低密度,2个因脂肪肝呈略高密度。肝动脉期检出病灶42个(95.5%,42/44),CT表现有两种类型:(1)病灶有明显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前者表现为肿瘤呈均匀一致性高密度病灶,后者表现为肿瘤中心点状强化或边缘强化;如封三***6所示。(2)病灶无明显强化,本组5例。门静脉期检出病灶37个(84.1%,37/44),均为低密度。平衡期检出病灶 39个(88.6%,39/44),均为低密度。
3 讨论
肝脏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其中门静脉供血80%~85%,肝动脉供血仅占15%~20%。肝细胞癌绝大多数由肝动脉供血,因此平扫病灶多为低等密度灶,当合并脂肪肝时呈高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小肝癌病灶典型表现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1]。其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反映其动脉供血,呈快进快出的特点,这是肝癌的典型表现[2]。以往的非螺旋CT的增强扫描由于受扫描速度的限制,经外周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开始扫描,大多数层面落在门静脉期或平衡期,此时肝癌病灶的密度下降而正常肝实质的密度上升,因此小癌灶往往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而不易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相鉴别或不易被检出,故对SHCC的检出率较低。本组44个病灶中42个在肝动脉期呈高密度(占95.5%),充分说明螺旋CT能更好地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另外33个强化的病灶中有29个均匀强化,也充分反映了SHCC由于肿瘤较小,发生坏死的机会相对较少。4个病灶强化不均匀,经手术证实为肿瘤坏死所致。螺旋CT机制为容积式连续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的影响,使小的病灶不易遗漏。增强后多时相扫描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突出了SHCC增强后的表现特点,延迟期可增加S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间的对比度,提高分化好、乏血供SHCC的检出率,因而能更多地发现合并症,如动静脉瘘、癌栓等,有利于正确鉴别许多肝脏小病变,如肝小血管瘤、转移瘤、再生结节等[3,4]。本组病例有5个病灶无明显强化,表明有部分SHCC动脉供血不丰富或有门静脉参与供血。本组结果表明,尽管肝动脉期扫描在SHCC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也会有少数病灶漏诊,因此门脉期和平衡期扫描也必不可少。SHCC的检出率以动脉期最高,平衡期次之,门静脉期最低。
小肝癌应与小海绵状血管瘤、转移瘤、局灶性结节增生及小腺瘤鉴别。①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其密度多数仍然高于肝且接近或超过同层主动脉密度,而不降至低于或等于肝的密度。②肝的转移瘤有多种表现,但多数为周边强化,中央为低密度而呈典型“牛眼眶”征。③小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小腺瘤多表现为动脉期全病灶范围的高密度强化,而且其密度接近同层主动脉密度,门脉期则迅速降至与肝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很少出现低密度。延迟扫描时,局灶性结节增生中低密度区会强化,其密度高于病灶。多层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快,而且三期增强扫描能正确评价病变的血供情况,为小肝癌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是诊断小肝癌的必要常规方法。而且动脉期三维血管成像有利于发现肝肿瘤供血血管、短路及旁供血管。
SHCC的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扫描的动态变化,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的结合不仅可提高SHCC的诊断特异性,同时也能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5],这对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肝癌术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应作为SHCC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 螺旋CT[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87-95.
[2] ***超,张青萍. 小肝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J]. 放射学实践,2000,15(1):70-73.
[3] 程红岩,徐爱民,陈栋,等.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作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1):1029.
[4] 杨建秀,于卫中,王洪智,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螺旋CT、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 临床医学,2004,24(1):26.
[5] 黄伟鹏,陈洁容,许建生,等. 小肝癌的螺旋CT不典型表现并与病理对照[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9):1087-1090.
(收稿日期:2009-03-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