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繁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一个最具特色、性格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的女性。她复杂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遭遇以及言行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有厌恶之感。当然造成其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关键词:繁漪;性格;复杂《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为我们奉献的一部经典剧作,其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光”就是周公馆的女主人繁漪。她是全剧的中心人物,是戏剧冲突的制造者与推进者。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的女性。她受到过思潮的影响并且接受过文明知识的教育,她聪明、美丽、热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过真正人的生活。可她又身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但又无路可走,最终被黑暗吞噬。本文将着重从四方面来分析繁漪的形象并辨证的总结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 一个屈辱、怯弱的形象
从繁漪和周朴园的婚姻方面来说,繁漪出生于门第之家,精通琴棋书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正值花样年华的十八岁就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多岁的周朴园这样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二人的结合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是空虚的。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繁漪虽然非常怨恨周朴园,但是她根本就没有打算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繁漪与周萍的私通并没有终止,那么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事实上,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是发生在周萍主动终止私通关系之后。繁漪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完全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的、妥协的因素,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她的许多话都是忍受着屈辱,违背着自己的本性说出来的。比如当周萍要离开她时, 她说:“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这些充分显示出繁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受屈辱、怯弱妥协的一面。
二、一个叛逆大胆的形象
繁漪身为周萍的后母,竟然不顾专制家长周朴园的权威与周萍谈恋爱,并心甘情愿地做周萍的情人,希望以此来寻求自己的自由和爱情。这种近乎的关系,违背了伦理道德,繁漪犯下了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罪孽。但是在她看来这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她曾发出这样的呐喊:“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
繁漪之所以阴差阳错爱上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可以说是由于环境所迫。繁漪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但是她终年禁锢在高墙深院里,断绝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她身边能看到的男人只有专横的周朴园和鲁贵这样的奴才。就在“五四”运动将她的本性唤醒,内心压抑着的情感需要宣泄的时候,受过“五四”思潮影响并充满朝气的周萍从乡下回来了,这无疑给繁漪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激起了她对新生活渴望的热情,特别是周萍对她十几年来处境的同情,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燃烧了繁漪要做一个真正活着的女人的欲望之火。她的呼喊撕心裂肺,发聋振聩:“你的母亲早死了,早教你父亲压死了,闷死了。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一个男儿真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这一句喊叫发出了一个大胆叛逆女人的心声。
三、一个自私、非理性的形象
繁漪一出场的形象就不怎么讨人喜欢:“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 她的阴鸷、可怕以及爱的方式都让人不敢欣赏。就拿和周萍的私通来说,她比周萍年岁大,应该由她来承担勾引的罪名。繁漪为了达到继续占有周萍,阻止周萍与四凤的感情发展的目的,私下叫四凤的妈妈侍萍来,想让侍萍带走四凤。这些为雷雨之夜揭开周家秘密,造成三个年轻人的死亡埋下了隐患。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她还在雷雨之夜,冒着雨盯周萍的梢,把和四凤幽会的周萍堵在了四凤的卧室里,希望被鲁大海和侍萍发现。甚至她利用儿子周冲的感情来牵制四凤与周萍离开。这一切行为都表明繁漪是自私、非理性的。繁漪的变态,她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同样,繁漪的悲剧,也是她自己思想和性格的悲剧。
繁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也是社会造成的悲剧。她是旧制度、旧家庭里被、被摧残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她的叛逆和反抗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雷雨〉的典型意义和人物塑造.《文化评论丛刊》第二十三辑,1985年2月.
[2]辛宪锡.〈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81年第1期.
[3]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