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中国残联决定由青岛市组建中国残奥帆船队,并承担运动员队伍日常管理、训练和相关保障工作。2005年5月,中国残奥帆船队成立,结束了我国残疾人帆船项目“零”的历史。近日,记者探访了中国残奥帆船队训练基地。
2008年奥帆赛残奥帆船训练基地的浮码头,我看到七八名队员正做着下海前的准备,有的在岸边升帆或调整部件,有的在用清水轻轻擦拭帆船。中国残奥帆船队教练苏里正在给运动员讲解风速及航线情况。
苏教练指着不远处正迎风航行的几条索纳级帆船告诉记者,“瞧,他们跑得多专业!”
不远处的海面,索纳级帆船上3名队员,井然有序地操纵着帆船:坐在船尾的是舵手,负责掌舵,他是船上最重要的队员,也就是船长。两名缭手坐在船中央,负责调整帆的方向和操纵前帆,帮助平衡帆船及整理帆的索具。风向变化时,缭手会马上对帆做出调整,他们驾轻就熟地通过调整帆与风的角度,通过改变帆船航向来调整与水面的偏差。
讲起队员,苏教练十分骄傲。“当着队员的面我是不敢说的,其实对他们,我非常满意。有些队员刚入队时甚至不会游泳,但现在已能娴熟驾驶帆船了。”苏教练说,帆船运动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很高。正常人驾驶起来都很不容易,残疾人要克服的困难更是常人难以想象。“作为教练,我能坚持下来,完全是因为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
中国残奥帆船队成立后,首先是选拔训练队员。对这些队员来讲,帆船运动是全新运动,国外运动员大多从小便开始与帆船打交道,因此帆船队队员的训练非常艰苦。帆船队确立了“三集”(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训练)模式,“因材施教,梯队发展”。中国残奥帆船队领队于华武告诉记者,“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和双休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奢望,只要天气情况允许,队员们就要下海训练,训练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多,训练时不仅要面对大风大浪,甚至连午饭都要在海上就着海风吃。由于长期在日光下暴晒,队员肤色都是黝黑黝黑的。”
2006年11月,帆船队第一次出国,参加第九届远南运动会帆船比赛,获得一枚金牌,创造了中国残疾人帆船运动历史纪录;2007年8月至9月,参加美国残疾人帆船公开赛和世界残疾人帆船锦标赛,获得公开赛2.4M级金牌,世界锦标赛获得SKUD-18级第10名和2.4M级第12名;2008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SKUD-18级世界锦标赛上获得银牌。随后举行的法国帆船赛和2008青岛国际残疾人帆船赛上也取得不俗成绩。2008年北京残奥帆赛上,帆船队将有6名队员参加全部3个级别的比赛,让我们逐一认识他们。
贾海亮从生意人到弄潮儿
贾海亮,男,SKUS-18级龙骨船(双人船)舵手。家住青岛市市北区,42岁,是帆船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参加帆船队前,贾海亮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生意很顺。2005年春天,帆船队领队于华武找到他,邀他参加训练。面对人生重大选择,他考虑了许久。经过几昼夜慎重考虑,他毅然决然选择入队。 “对我来说,赚钱的机会还有许多,但代表祖国参加残奥会的机会却只有这一次。”贾海亮这样说。
2006年,贾海亮来到青岛帆船训练基地码头,第一次见到了帆船。对于贾海亮这样一个下肢残疾脖子不能自如转动只能靠上肢操纵的重度肢残人来说,操控帆船是很难的。由于身体原因,训练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每次训练他的身体都必须保持垂直于海面,否则就无法操纵船舵。为掌握一个技能,他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训练中,他常常受伤,钻心的疼痛折磨他的肉体,他也曾想过放弃,但还是一次次咬牙挺了过去。最终,他用顽强毅力征服了帆船,现在他已熟练掌握了起航、绕标、迎风、顺风等驾驭帆船的各项技能。
2007年9月,他与21岁的临沂队员杨秀娟搭档练习双人龙骨船,他任舵手。今年3月27日,在新加坡2008年世界残疾人帆船锦标赛(双人SKUD-18级)决赛中,贾海亮和杨秀娟携手夺得银牌,赢得了帆船队建队以来在世锦赛中的最好成绩。
杨秀娟驾驶帆船要会“算计”
杨秀娟,女,SKUS-18级龙骨船(双人船)缭手,21岁,小儿***后遗症患者。她从16岁开始打坐式排球,2006年底,通过临沂市残联推荐,她来到青岛成为国字号帆船选手。
“帆船比赛要动很多脑子。”杨秀娟说,作为一名帆船选手,不仅要驾驶帆船,更要会计算风速,辨别风向和水流。
杨秀娟说,“海南冬训,当时刚上船,晕得不知东南西北,开始一天练3个小时,后来6个小时。”凭借体育天赋,杨秀娟进步很快,2007年,队里决定让她和贾海亮搭档,练习双人龙骨船。在搭档贾海亮看来,杨秀娟非常有灵气,反应快。杨秀娟则说自己是个任性的人,经常在船上和贾海亮“争执”。不过争来争去,默契倒是越来越好了。
李克经历让我喜欢这首歌
李克,男,SONAR级(三人船)舵手。“第一次听到《北京欢迎你》,我就被优美的旋律、诗意的歌词所打动!特别听到‘让我们加油去超越自己;有勇气就会有奇迹’,眼眶就湿了!我特别喜欢这首歌。”
李克出生于即墨市田横镇仲村农民家庭,患有先天性双下肢畸形。“18岁初中毕业,为减轻家庭负担,我决定挣钱养活自己。”他在镇上摆摊修鞋,一天能挣五六元钱。4年后,又转到镇上假发制品厂做手工。
命运改变在2001年4月。村里一个小孩不幸溺水,几乎没有下肢的李克将孩子成功救了上来。虽然孩子的生命没能挽回,但李克的事迹却逐渐在即墨市传开。青岛市残联领导注意到李克,把他带到残疾人游泳队。
2005年,李克开始接受帆船训练。“刚开始训练,经常受伤,胳膊老是被碰得血肿血肿的。”他依然刻苦训练,技术提高很快,现在已成为帆船队主力舵手,多次代表国家、省、市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现在,李克每天在基地刻苦训练,希望能扬帆北京残奥赛场。
王涛第一次下海最难忘
王涛,男,SONAR级(三人船)主帆缭手。“第一次驾船在海中遨游是我终生最难忘的事! ”王涛是胶南市人,29岁,出生在海边渔民家庭, 1岁时感冒,医生打错针剂导致脑瘫引起下肢残疾。初中毕业后,他在电机厂打工,后自己开了摩托车修理部,两年后又在镇上开了家饭店,饭店生意越来越火。但生在海边,心中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盼望着有一天能够驾船出海,穿行在惊涛骇浪。
2005年年初,在饭店忙活的王涛听到几个客人谈论残疾人帆船的事情,一打听才知道,青岛市要成立中国残疾人帆船队,市残联正四处寻找残疾人运动员。他马上与胶南残联联系,2005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王涛被选入帆船集训队。
“当我第一次驾驶帆船在大海中畅游,内心的激动简直无以言表!”王涛说,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再也离不开大海,再也离不开帆船了。现在,憨厚的王涛心中有个更大的愿望:争取在残奥赛场上为国争光!
徐京坤理想种子破茧而出
徐京坤,男,SONAR级(三人船)前帆缭手,21岁,平度市大泽山镇岳石庄村人,2008年残奥帆船比赛三人龙骨艇索纳级帆船的主帆手。
徐京坤从小就显示出不凡的运动天赋,12岁被鞭炮炸成重伤,失去左前臂。上中学时,去医院安装假肢,一位医生建议他去平度残联报名参加残疾人体育比赛,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后来每逢有残疾人体育比赛,平度残联都会通知徐京坤参加。
2005年青岛组建中国残疾人帆船队,市残联在全市30万残疾人中选拔队员,徐京坤立刻来到残联报名,通过选拔成为帆船集训队一分子。
帆船队组建时,训练条件很艰苦,全队只有一条船。教练带领着大家从认识帆船结构开始,循序渐进学习运动原理、操作步骤,一天要训练八九个小时。徐京坤单手操控帆船,遇到风大浪尖,他驾驶特别费力,手臂被缆绳划出一道道口子,逐渐掌握了单手操控帆船技巧。
徐京坤说:“我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中夺金牌是我最大的追求。”
戚明学带着对大海的感情参赛
戚明学,男,2.4M级(单人船)运动员,28岁,出生在胶南市大村镇大河西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学校时经常参加体育比赛。1996年初中毕业他到一家建筑公司打工,被升降机绞伤左腿,不得不截去。
2005年,市残联到胶南选拔运动员,他听说后立刻来报名,通过选拔成为帆船集训队队员。只能靠单脚站立的他,最艰辛的是身体协调和平衡能力的训练。 “我已经不记得摔了多少次,喝过多少海水了! ”戚明学笑着说。
2006年,戚明学与队友参加了第九届远南运动会帆船比赛,获得第四名。2007年8月,他参加了美国残疾人帆船公开赛,夺得2.4M级第一名,这也是中国残疾人帆船队建队以来第一个世界冠***。他正充满信心,准备代表中国参加残奥会帆船比赛,在残奥会上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