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长期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诗人。
个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必须通过与他相关的群体相辅相成、群策群力方可实现,现代文化史上就有这样十二个群体,他们不可忽视。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发展成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学府,人才辈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张荫麟、夏鼐、吴晗和钱锺书(钱先生名中“锺”简化后本作“钟”,但根据钱老生前意愿,应作“锺”),当时并称“清华四才子”。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他们是继“清华四导师”之后的新一代文史学者的典范。
他们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化的贡献,都是以现代科学严格论证的方法,建立新的文史观。其中张荫麟、夏鼐、钱锺书三人从清华毕业以后,赴美国或英国进修,外文功底十分扎实深厚,是严格的“科班出身”,并正式获得专业的博士学位。这是他们跟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顾颉刚等(主要依靠自学成才的)前辈的不同之处。他们三人,终其一生都专心致志从事教研与著述,视野开阔,在学术前沿获得非凡的成果,代表了典型的“清华学风”。而吴晗的情况差别颇大。吴晗后期作为“文人从***”,牵制了他在学术上的精力,并最终成为***治斗争的牺牲品。
张荫麟(1905年―1942年),广东东莞人。十七岁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三年级肄业,在清华求学七年,以“史、学、识”三才出众知名,早年就发表一些极有创见的论文,即被吴宓誉为“梁任公第二”;梁启超首次与他相见,也赞叹为天才。1929年于清华大学毕业,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四年,未待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归国。1934年应清华大学聘,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抗战期间患肾炎,缺医少药,病情日重,1942年10月24日在遵义病逝,年仅三十七岁。著有《中国史纲》、《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等。
夏鼐(1910年―1985年),浙江温州人。1934年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35年春在河南安阳参加殷墟发掘。1935年至1939年被派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1940年在埃及开罗博物馆工作。归国后,1943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0年至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著有《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日文)等。
吴晗(1909年―1969年),浙江义乌人。于省立金华中学毕业后,在本村湖山小学教书。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1931年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193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擅长“明史”考证。因才华出众,1937年,吴晗年仅二十八岁就被聘为云南大学文史教授,1940年又到西南联大执教。1949年北平***,吴晗参加接管北大、清华的工作,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等职,并参加了***大典。后历任第一届全国***协委员,二、三届***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青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副***等职。从1949年11月起,他还长期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因剧本《海瑞罢官》,在“”中被迫害致死。死后十年被。著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曾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等普及读物。
钱锺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父亲钱基博(子泉),伯父钱基成,叔父钱基厚(孙卿)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在清华四年期间,建立了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因才华出众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教授赏识。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以第一名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进修。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B.litt学位。之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秋回国,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194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53年调到北大文学研究所。著有《钱锺书文集》、《管锥编》、《谈艺录》,小说《围城》等。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和翻译家。
【附注】钱锺书,不能写成“钱钟书”。锺是“集聚”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感情专注”之义,如“锺情”、“锺爱”等,“锺书”意为“锺爱读书”。锺字简化后与钟(古代打击乐器)意义混淆,根据钱锺书先生再三强调的意愿,应一律正名为“钱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