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1
是指以课本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是没有情节的,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乐、解说词,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古诗,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变无声为有声,变文字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愉悦性,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
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
是指既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没出现,也在孩子的课外生活中没感知过的,同样和品德与生活教材相似相关、能够创设情境,利于引导孩子为人处事的素材内容。这必须搜集生活情境素材,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获知并进行必要的加工筛选。如有线电视中的一些精彩的少儿节目,网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少儿动画资源,教师可保存剪辑加工,以备教学中使用。创设情境应作为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主线,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来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孩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孩子学习,鼓励孩子善于去面对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品德与生活课课堂就能焕发出引人入胜的生命活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体验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在学习语文的“享受”中获得新知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呢?根据小学二年级的教材和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进行尝试,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成绩,而且达到了学生“乐”学的目的。
一、精心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假如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于无知之中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中,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一节好课的良好开端。所以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导入,让课堂从一开始就充满趣味,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开始知识的学习。常用的导课方式有:
(一)利用故事导课
精彩的故事往往能够使学生很快入境,从而情绪饱满地投人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上册识字1第1课《秋天的***画》时,我就用我自己编的小故事《秋天来了》导课,然后要求学生把听到的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并很快进入了课堂教学。
(二)利用音乐导课
通过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音乐曲子进行导课,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上册识字3第10课《北京》时我就选用了《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经典老歌进行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了新课,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画导课
利用课文配***、挂***、简笔画等作为课文的导入方式,这些方式生动形象让学生过目不忘,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四)利用多媒体导课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将文字、声音、***像、动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11课《我们成功了》一文的时候,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极大兴趣,为学习新课的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头,在整体教学组织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将会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写作的背景知识,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开展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导人新课一定要围绕课文内容并服务于新课的教学,导课要生动有趣,简洁明了,要有艺术性,在第一时间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讲授的内容上。新课导入的形式很多,但关键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多样性和知识的连贯性。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者、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呈现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教学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上册识字8第32课《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探索了解新科技的兴趣,首先课件出示神舟九号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片,然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想知道在太空生活和我们在地球上生活有什么区别吗?(2)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3)你知道在太空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为什么这么奇特?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空中的趣事,并进一步弄清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从而丰富学生认知,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实现了让学生在探索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索,在探索、阅读中获得语文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让学生体验到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取知识的喜悦,让他们享受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快乐。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快,产生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对于没有成功的学生,教师绝不能简单的给予批评,应该积极鼓励,启发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我所教的学生是二年级的,这些低年级的学生思想单纯,只要老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所以我认为教低年级的小学生,要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总是由衷地肯定孩子的行为。无论进步大小,我都会给予他们不同方式的表扬:如“你读得真好,太棒了!”“你是进步最快的,老师很喜欢你!”“你的作业这次做得很好,继续努力哟!”学生有了进步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对他们的鼓励,使他们会得到强大的精神支柱,从而树立了自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才能够开口说、动脑想、动手做,师生才能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使孩子们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从而取得可喜的教学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喜欢语文,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3
“自主识字、同步读写”
第一阶段:辅助汉语拼音教学(一年级上学期25天至30天)。
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质效,新一年级开学后,凭借《汉语拼音速成游戏卡》辅助进行拼音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识字阶段。
第二阶段:自主识字为主辅以同步阅读阶段(一年级上学期150天左右)。
此阶段主要凭借《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进行自主识字,同时阅读配套联想写话读本《追赶天边的彩虹》,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在家里,一般的学生,每天自学1到2组,用时5到8分钟,然后家长检查;假期每天2到3组。在学校,实验班每周有一节自主识字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巩固、申报星级和检查评比――评价和激励是孩子自主识字的关键。
第三阶段:同步阅读为主,辅以自主识字阶段(一年级下学期150天左右)。
随着多数同学的识字量超过2000字,自主识字课的重点逐渐过渡到同步阅读为主辅以自主识字阶段。
第四阶段:分享阅读与联想写话阶段(二年级320天左右)。
“分享阅读”指在实验班建立“分享书吧”,同学自主借阅。在此基础上,老师推荐20本书,其中4本必读,其它选读。读书会上同学之间分享读书的收获和精彩段落。
“联想写话”指凭借《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引导学生运用每一组的核心词(2到8个),通过联想,编写出通顺合理又包含一定道理的小故事。写话的要求逐渐提高:依次为(二年级上学期前两个月)通顺、合理,(二年级上学期后两个月)具体,(二年级下学期前两个月)力求生动,(二年级下学期后两个月)包含一定的道理。开始由老师示范,然后学生自编。分享阅读课与联想写话课隔周进行。
“言语识字,读写萌发”
把一年级新生已经熟练运用的言语因素――汉字的字音(语音)作为识字基础,把小学阶段应该识记的3000个常用字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依据汉字音、形的对应关系,利用字音统领字形、字音与字形对号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识字的技巧,达到集中、快速识记汉字的目的,让学生在两年内(一到二年级)集中完成识字任务。
一年级上册,安排识字600个左右,包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400个生字、下册的前200个生字,以常用汉字(如生活中表示人、事、物、动作等字词)学习为主,以问答题、练习题、考试题的题目常用字为主;
一年级下册安排识字800个左右,包括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后350个生字、二年级上册的450个生字;
二年级上册安排识字800个左右,包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生字400个、三年级上下册生字400个;
二年级下册安排识字810个左右,包括人教版第7~12册的全部生字。
――写字任务目标:两年内会写常用字2000个左右。
一年级第一学期会写常用字300个左右,第二学期会写常用字500个左右;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各会写常用字600个左右。
其余应该会写的500个常用字在中高年级的读写练习中完成。
――阅读、写作任务目标:一年级课外阅读量在3万字以上,二年级课外阅读量在10万字以上;一年级能够在20分钟内习作70字以上的短文,二年级能够在30分钟内习作150字以上的短文。
课型
“自主识字、同步读写”
自主识字同步阅读课
自主识字检测评比(25分钟左右)
1. 儿歌导入。
2. 申报星级:学生以手指示意申报的星级,老师了解全班申报星级情况,简单小结鼓励。
3.自主识字我能行:利用《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自主识字,准备过关。
4.智勇大闯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申报情况,同学之间互相检测。由高星级检测低星级,或者同星级互相检测。
5.星级展示台:老师利用课件检测最高星级的4~8人。既是对优秀同学的奖赏,也是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6.发升级卡:老师给升级的同学发放升级卡。家长看到升级卡后在家庭评价表上贴上奖励***标。
同步阅读交流检测:(15分钟左右)
步骤同上。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清晰。遇到带点句子模仿说话、写话。
分享阅读课
1. 小组分享阅读:
A.每位同学都要发言,介绍自己读的书名、作者、体会(我喜欢书中的……因为……我给大家读一段……)。
B.回答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
C.推选一位同学参加班级交流(也可以轮流到班级交流)。
2. 班级分享阅读:
A.介绍自己读的书名、作者、体会(我喜欢书中的……因为……我给大家读一段……)。
B.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3.好书推荐,形式同上。
4.评价奖励:
只要符合要求,以鼓励为主。老师发放升级卡。
联想写话课
1.儿歌导入。
2.小组交流:
A.每位同学都要读自己新写的联想写话(选最好的)给同学听。 B.同学给予评价:好在哪?提出意见和问题。 C.推选好的到班级宣读。
3. 班级交流:
A.同学宣读自己的联想写话。
B.班级同学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4. 老师指导:
A.示范导入:引用刚刚读过的好作品导入训练点(如打比方等)。 B.明确本次联想写话的目标要求(如:要有打比方)。 C.以一组核心词为例,围绕训练点引导学生口头练习。
5. 联想写话:
A.学生自我练习说话、写话。老师巡视,发现典型。 B.班级交流评价。 C.小组同学交流评价。
6. 评价奖励(回家):
A.小组互相查阅数量,确定是否升级。B.老师发放升级卡。 C.家长看到升级卡后,在家庭评价表上贴奖励***标。
言语识字,读写萌发
言语识字课
通过口头语言识记汉字的课型,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的基础上(下发或出示识字目标,让学生自由认读),以识记汉字活动为主,教师重新确定课堂识字目标,通过学生的口语音节引出汉字的字形。单字识记之后,启发学生朗读文本(形式多样),在文中识字。为避免学生“冲滑句”现象出现,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抽查识字基础较差的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完成识字任务。
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利用4节课进行言语识字,每节课平均识记9个左右的生字;之后的三个学期,每周利用4节课进行言语识字,每节课平均识记12个左右的生字。
课堂教学基本方法:“玩一玩”、“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试一试”、“猜一猜”、“读一读”、“评一评”、“用一用”、“比一比”、“展一展”、“帮一帮”、“变一变”、“拓一拓”、“问一问”、“测一测”等。可以重复,可以选用。
读写巩固课
朗读文本、书写汉字的课型,以书写汉字活动为主。阅读是巩固记忆最好的练习方式。学生还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领会或者悟出汉字识记的规律。书写汉字是理解、掌握汉字结构的最佳练习方式。学生书写汉字,可以从教材中的独体字(常用汉字中计有280个独体字或者300个基本字)开始练习,之后,练习简单合体字的书写。在学生完成书写任务的基础上,可以激励他们进行组词练习,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
课堂教学基本方法:“读一读”、“用一用”、“写一写”、“看一看”、“展一展”、“评一评”、“帮一帮”、“练一练”、“考一考”等。可以重复,可以选用。
读写萌发课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习作练习的课型,以主题活动、习作为主。教师课前策划主题活动(观察、游戏等),组织学生参与、玩耍、体验;启发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为了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收获);组织学生朗读、交流、聆听(同学的作品、老师的作品)。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4
一、识字教学中课本插***的应用
(一)巧用插***,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置插***可使教科书具有活跃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而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插***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苏教版的第一册有“认一认”的内容,这些字基本上以象形字为主,课本给每一个汉字都配有相应的插***,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让学生做一些游戏,比如说“找朋友”,拿着生字卡片贴到插***的旁边。寓教于乐,让学生知道插***是有趣的,识字更有趣。而低年级语文课本中集中识字部分的词串也都有相对应的插***,同样也可以激起学生主动去探索那个有着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
(二)利用插***,可以降低识字难度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低年级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有限,对于汉字抽象的字形、字音、字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识字时借助文中的插***,让学生从观察***再到简化字,借助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在词串的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插***,让学生既快又准地学习词语,进行识字。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一组有关祖国四个地方四季的词串。低年级的孩子大多没有去过那么多地方,没有领略过这四个地方四季的美景。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想***画所表示的词语,教师再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情境进行暗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想象,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识了字。
二、阅读教学中课本插***的应用
(一)运用插***,在预习中感知课文
在低年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低年级语文老师的责任。而传统的预习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查字典理解字义,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等枯燥而乏味的活动。但是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插***,便可以让学生乐于接受预习,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课文。美妙有趣的插***常常让学生爱不释手,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课文中配的插***,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捕捉到课文的主要信息,比如说:主要人物、大概的故事情节,等等。教师可以以课文插***为切入点,提出观察插***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观察插***,自我感知课文内容。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预习方法的枯燥乏味,而且提高了学生预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课文,同时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将会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运用插***,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对一些课文,学生往往由于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对课文的背景、典故的运用及各种意境的描绘等不是很了解,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此时插***便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引导学生走向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意的把握。比如,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去体会狼的蛮不讲理,小羊的委屈,去理解什么是“故意找茬儿”,什么是“气冲冲”,无需教师过多讲解,看着插***就知道了。再比如,二年级下册的《木兰从***》,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这些都比较抽象,古代的战袍、女子的着装都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久远,而书中的插***都恰给了学生很好的解释。
(三)借助插***,总结延伸
有的课文插***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补充,或是***上的情景文章中没有写出来,或是***中人物的某一动作文章中没有写出来,等等。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插***:***中盲婆婆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并没有写到盲婆婆,但是插***却画出了盲婆婆的满足与幸福,可见这个有心的小朋友给盲婆婆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怀素写字》时,教者可以让学生观察出示课文中最后的一幅插***(怀素在墙上写草书),可以借此拓展渗透中国书法的种类:唐代大书家怀素是书法史上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课本插***并不只是文章的装饰,这一幅幅插***都需要我们去仔细思考研究。我们应该巧妙地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重要教学资源,让课本插***有用“武”之地,将插***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语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5
关键词:词语教学;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演示;***文结合;多媒体;情境表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词语教学是基础。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一个好词,对于一句话乃至整篇文章而言就是一粒闪亮的珍珠,就是灵魂和核心。离开了用词的精准,当然也体会不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用于永正老师的话说,就是非用这个词语不可,其他无可代替。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词语的教学却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课堂上,老师要么认为词语并不是主体,只是为学生顺利阅读扫除障碍,无足轻重,对于词语的教学或者出示一下词语,请学生正确朗读并简单说说意思,来个“蜻蜓点水”,或者直截了当地告知学生;要么怕耽误课堂宝贵的四十分钟时间,干脆交给学生课后去学习、掌握,几乎是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自明,学生对这一个个充满意蕴的词语的理解经常是抽象的、模糊的、失去了生命和活力的。
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语文教师发现了以下现象:学生会读、会写的词语多了,懂的意思的词语少了;学生读过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多了,而口语交际、作文却“词汇贫乏”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教学中没有重视词语教学,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实现“言意兼得”。
词语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为中高段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借助***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在发展有意注意,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枯燥的词语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既费时又缺乏实效。因此,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词语,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识记创新能力增强。那如何让词语教学扎实有效,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呢?现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在表达中理解词语
“生活即课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时,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载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举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在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课的第四自然段中,“迫不及待”是重点要理解的词语,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断:
教师: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真诱人啊!小猴子多么想赶紧尝一尝,所以它就―――
学生: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教师:轻声读读这两个句子,比一比,有什么地方不同?
出示句子: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学生:喜欢第一句,因为多了“迫不及待”,比较具体。
教师出示词卡:迫不及待是什么样子?
学生1:小猴子很想去吃葡萄,他的心情很着急,是迫不及待的。
学生2:小猴子看到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恨不得马上就把葡萄吃进肚子里。
教师:是啊,老师一提出问题你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回答,你们刚才着急的样子也就是迫不及待。
教师: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想迫不及待地做些事情,比如,天气很热,我来到游泳池,迫不及待地――
学生:跳下去。
教师:你也有过这样迫不及待的感受吗?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迫不及待地做一件事情?
学生1:我生日那天,妈妈送了我一个小礼物,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礼品盒。
学生2:今天的语文考试我得了一百分,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家人。
学生3:下课铃声刚响,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操场玩游戏。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语言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应用表达,相信“迫不及待”一词一定能扎根于孩子们的心间。
二、联系上下文,在朗读中理解词语
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思,触手可及。因此理解这些词语时,应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
如:理解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课第三自然段中“欺负”一词。我没有直接问学生,你们知道欺负是什么意思吗?而是换了一种问法:“哪些人欺负丑小鸭,是怎么欺负的?”学生通过朗读本段,一下子就找出丑小鸭受到欺负的具体语句:“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有的学生还从第四自然段也找到了相关语句:“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咬”“啄”“讨厌”“讥笑”“追赶”都是“欺负”丑小鸭的表现,教师无须多解释,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欺负”一词,对丑小鸭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三、动作演示,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比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子领悟。教师若采用直观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使词语和表象有机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形象,运用此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效果更好。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第三自然段的“渐渐”一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该词语有直观形象的理解,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小石子、带有刻度的瓶子装了半瓶蓝色水。当我把这些教具摆上桌面时,学生一个个伸长脖子、睁大眼睛,十分好奇老师想做什么。我请了一只“乌鸦”上台慢慢地将小石子一粒一粒地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扔下去。同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位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的水逐渐升高时,忍不住喊起来:“水升高啦!”“乌鸦要喝着水啦!”我立刻追问:“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就升高的吗?”“不是,是很慢很慢升上来的。”“是一点一点往上升的。”“课文里有一个词说明水是慢慢升高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渐渐地。”因为是亲眼所见的实验现象,所以学生马上就直观地理解了“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四、***文结合,在观察中理解词语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一幅或多幅插***。这些插***都是经过编者细心筛选的,也是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幅插***画面丰富、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学生受生活环境和阅历的限制,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听教师语言描述,也不能深入理解领会。这时,恰到好处地利用好这些插***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学会在“可见的”***画中读懂“不可见”的意义。
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中“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一句中的“井沿”一词。“井”在孩子的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井沿”又是井的哪一个部位,学生更是不明白。我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并摆摆青蛙与小鸟在井上的位置。学生纷纷通过直观、形象的***画了解了“井沿”就是井口的边。“井沿”一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毫不费力。
又如,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第二自然段的“神气极了”一词,我是这样展开的:
老师:(出示课文第一幅插***)你从哪里看出来猫头鹰“神气极了”?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猫头鹰的表情、动作、姿态。
学生1:猫头鹰神气极了,眼睛瞪得大大的。
老师:有万兽之王的风范。
学生2:它真神气,站在大王的宝座上,身子挺得直直的。
老师:站在高处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
学生3:猫头鹰拍打着翅膀,昂首挺胸的样子神气极了。
老师:是啊!想到自己是万兽之王,猫头鹰忍不住瞪大眼睛、拍打翅膀、
昂首挺胸地站在宝座上下达命令,真是神气极了!
通过***文结合,“神气”一词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中猫头鹰的表情、动作、姿态,理解了词语,“神气”一词“活”了起来,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巧借多媒体,在欣赏中理解词语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课文中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但借助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词语更加鲜明,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这一点体现在低年级教学中尤其明显。
如: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一文“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是本课词语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两个词是国画专业术语,如果仅用语言干巴巴地描述估计很难使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更不可能体会到戴嵩高超的绘画技巧。为了使学生对词语心领神会,我们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以下是教学片断:
老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吗?
学生有的摇摇头;有的小声议论;有的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有的拿起课本,试***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要仔细看,认真想。
(播放用“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技巧画国画的视频。学生个个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老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吗?
(学生们一个个高高举起小手。)
学生1:“浓墨涂抹”就是用很浓的墨大块大块地抹。
学生2:轻笔细描是用笔尖轻轻地、细细地描。
学生3:我知道“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都是画国画时的动作。
老师:是的,这两个词语是形容我国国画中绘画技巧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画法。
学生在目睹绘画技巧的同时,理解了这两个词语,并且看后久久不忘。相信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戴嵩的高超画技。
六、情境表演,在体验中理解词语
模仿和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在学习课文时,如果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就可以加深对重点词语的正确把握,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达到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如: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簇拥”一词的教学,文中的插***已经形象地把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了:很多丛铃兰花围绕在野蔷薇的周围,保护着它,就是它簇拥着野蔷薇。但仅仅观察插***是不够的,为了让“簇拥”一词牢记于学生心中,我请了几个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讲台前簇拥在我身边。就这样,“簇拥”一词意思的理解落实在表演中,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文姓“语”不动摇,根据不同的词语,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词语,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这样,就一定能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
参考文献:
[1]付凌云.浅谈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EB/OL].儿童教育网,2008-01.
[2]王凤美.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J].现代语文,2007(7).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6
一、利用阅读激发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可见,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阅读的意义,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才能具有学习的激情与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想象思维,不断激发其兴趣,丰富其想象和拓展其视野。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一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鹳雀楼的山水风光,师生共同学习、点评诗句及内容。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进行遐想,并描述出诗的意境。并根据诗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然后把自己想像中的景色用笔画出来,尽量不与文中的插***相同或者雷同。也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观察之处是什么?山峰、夕阳、黄河等应当画在哪个具体位置、涂上什么颜色比较适合等问题。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说出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说得比较合理和比较感人。通过无限的遐想,给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利用阅读赋予学生想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把阅读、朗诵、默读和学生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真正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来;才能使阅读真正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青松》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默读这篇文章,并初步了解、掌握和体会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如下提问:通过阅读《青松》一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有的学生认为青松具有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寒冷的天,大雪压在青松的枝头真浪漫,别有一番情趣……虽然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笔者都给予了认同和赞许。
三、利用阅读丰富学生想象
一般情况下,学生进行想象都必须以一定知识为基础和前提。而知识往往都需要不断积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通过阅读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而要真正丰富学生的想象,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学、真会和真懂。但如果离开学习的日积月累,学生的学习就丧失了基础,其想象势必受到禁锢。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笔者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在欣赏课文所描述的美丽的丹顶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他们语言简洁,描述详细,想象丰富,思路开阔,甚至有的学生还利用成语描述丹顶鹤名不虚传、丹顶鹤百闻不如一见、丹顶鹤天下无双、丹顶鹤举世闻名……阅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而想象与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紧密相关。所谓“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学生平常阅读的不断积累,他们怎么会有如此精彩的描述与体会?
四、利用阅读激励学生想象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全方位地***学生的大脑、情感以及思维。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群体语言交流的活动过程。只有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才愿想、敢想和善想。并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不断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就通过阅读教学不断激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营造更多学习空间。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和平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思维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7
一、创设情景,萌发兴趣
在开始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选商场》时,我了解到孩子对这个事物很熟悉,所以给孩子出示了自选商场的课件***片,并问:“这是什么地方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自选商场。”接着,让孩子和我一起表演“妈妈和孩子”一起去商场买东西的情景,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在自选商场购物的感受。表演一开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演着,通过模拟对话,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顿时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了起来,对话让孩子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他们的学***头更高了。这样,学生的心紧紧地贴近课堂,萌发了学习欲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场景,引发兴趣
创设一个课文的场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讲述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时,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前准备中,我以一首旋律活泼明快,内容和教材十分贴近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新课,轻松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明媚的春天,并且让这首音乐贯穿整堂课,时而作为活动背景音乐,时而作为活动主旋律,主次分明地发挥了这首歌曲在课堂中的激趣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引发兴趣作用。
三、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远程教育资源中,课后辅导设计的“旷野射击”游戏,就是由学生进行听读练习,由多媒体课件播放拼音的读音,由学生对照射击打靶,命中后不仅课件发出欢呼声,还给予加分奖励,学生乐学、愿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化静为动,调动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第八册《桂林山水》一文时,为了做到文道统一,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意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感受。首先根据文字描绘和南国水乡迷人的相册,在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听着美妙的“漓江曲”,看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的美景***片,使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强烈的美感教育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对劳动人民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化难为易,培养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十里长街送***》时,学生对于课文难点:首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自发来送别***时,无比悲痛的心情不容易理解,难以体会,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的离去会同时牵动着各行各业这么多人的心,他们不分行业、不分老幼、不分性别,不顾寒冷、不约而同自发来为***送别。因此,我在上课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片与文字介绍,然后用录像向学生展示***生前为了新中国的富强是如何日理万机、呕心沥血;是如何与人民心心相印、血肉相连的,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中,亲身感受到***是人民的好***,***爱人民,人民爱***,相信在帮助学生获得对***伟大形象、崇高品格的感性认识后,学生被***那种崇高的人格所感染,定会深深体会到首都各界人民为什么会不约而同来到长安街痛悼***,送别***,对***的离去感到那样的沉痛。至此,课文的难点迎刃而解。
六、视频故事,提高兴趣
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故事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在同学们的期盼声中,我播放一个这样的视频故事。一个漆黑的夜晚,在一座陈列珍贵文物的博物馆里,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企***划破玻璃盗窃展品的歹徒,这时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哗然,我把视频关掉,话锋一转,问:“同学们,你能猜出是谁报的警吗?”从而导入本课课题,在同学们的激情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8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字”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让生字的偏旁变色、闪耀,让学生认清字的结构组合;运用课件特写,让学生认清生字的笔划、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 运用课件进行字体演变,设计生字的情境***(动画),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字的音、形、义联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3. 运用课件揭示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4. 运用课件传授写字技巧、注意写字的细节。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学习词义。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利用直观形象的动画课件――小猴子下山,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往前走;而后又扔了玉米,摘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接着又扔了桃子,在西瓜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抱着往前走;最后,扔了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结果小兔不见了,小猴只好空手回家。这一动画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几个形容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蹦蹦跳跳”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须作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了它们的意思,为突破课文难点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运用课件理解词义。例如,在教第十册《丰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丰碑”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讲述了***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红***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3. 运用课件揭示词意。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区别“摇、甩、摆”这三个动词的意思。我就反复播放教学软件中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在河里游的,老黄牛怎样赶蝇子的和燕子在空中飞行时尾部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它们尾巴是怎么动的。通过“看、说、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三个动词,同时还进一步掌握了小鱼、老黄牛和燕子的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4. 运用课件感悟重点词语。例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为什么是“千万缕”而不是“一片”?阳光为什么会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学生难以理解。我运用CAI作情境展示:繁茂枝叶一层压着一层,密不透风,周围浓雾茫茫,金色的太阳光透过浓雾,从针尖般的树叶缝隙中穿过……同时,伴随CAI舒缓的乐曲和课文录音。这种声像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清晰的表象,再加上反复在读中体会,学生对“千万缕”“利剑”及“穿”字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感悟了语言的美与精炼。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句”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句子。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直观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
2. 运用课件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为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这一难点,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突破了难点。
3. 运用课件学习造句。学习造句,是“句”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造出优美的句子?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山行》一诗时,我作了如下尝试:播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领悟其意境。以这一幅幅画面来调动学生学习造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边赏边读,进入意境,模仿造句。学生们以本地山河景观为内容,造出了“登上塔山石径斜”“松林深处有人家”“枫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美词句。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段”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内容。例如,在教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要重点通过动画再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公开试验的情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学习伽利略***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2. 运用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回声》一课时,“回声”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回声”是抽象的,只能听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课的重点、难点,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水的波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投石激波”的动画,请学生认真观察水的波纹是怎样变化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波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波碰到墙壁又返回来的动画。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声波和水波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在遇到障碍物后都会返回来,而且返回的波纹要比原来的波纹弱一些。返回来的声波虽然要弱一些,但我们还是能听到,只不过声音比原来的小一些。那么我们再次听到的这个小一些的声音就是“回声”了。这样轻松地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