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传统街区是北京市划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保存着古都独一无二的顺应自然地形变化的弧形胡同、南北向胡同,东西向,斜向小型四合院组群,其独特的胡同,院落空间形态有别于北京内城的街区肌理而独具特色。
顺应地形变化的胡同形态
1 走向自由,多变的胡同
前门地区由于受到古高粱河与卢沟河水的冲积,使得该地区的地势形成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走向,其后,明代顺应地势修通了自正阳门始的三里河河道,斜穿过鲜鱼口地区。因此,该地区的街巷、胡同肌理以三里河河道走向为主导,呈现不规则的网状交错结构,形成弧形,倾斜及南北走向的胡同。整个地区以西打磨厂街、鲜鱼口街一西兴隆街,大江胡同三条街道为地区主干道,其余街巷胡同等次级干道贯穿其中。长巷头条至五条居住区内共五条由西北转向东南的弧形胡同群 草场头条至十条居住区内共十条南北走向的胡同群,这是北京仅有的一片大规模南北走向的胡同群。其布局既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走向,也考虑胡同排水至三里河的需要。因此,该地区顺应南北走向的胡同格局,形成丁东西向,斜向为主的四合院建筑群。它有别于内城南北向四合院的传统组合形态,具有自然生长、形成和发展而来的独特的街巷胡同院落肌理,体现了中国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该地区独特的胡同、四合院肌理形成于明代。历经清、民国至今730余年的发展,仍较好地保存着该地区原有的胡同四合院独特肌理、空间形态,胡同名称和延续着老北京人历代商业经营与居住相结合的居住文化,它记载着街区的发展、胡同的轶闻故事和平民喜乐,是北京城市居住文化发展的记忆。
2 幽深,宜人的胡同空间
结合《前门地区修缮。整治规划方案》。我们对该地区胡同四合院作了逐条、逐户调查分析。地区内现保存的传统街巷胡同64条,重点四合院保护区两片(长巷头条至五条,草场三条至十条) 挂牌保护四合院68处,地区内的街巷胡同特色各异,如包含外城最长的胡同,打磨厂街(在老城护城河以南,从崇文门外到前门外,长约1.5km)及列为北京最窄胡同之一的高筱胡同(位于珠市口以北,其南口最窄处65m)。
街区以街、巷、胡同、合院层层递进的空间层级构成结构层次明确,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在空间比例形态上以不同的胡同宽度及两侧建筑高度、体量的比例关系营造出不同的胡同性格。形成了连续性与曲折性的特点。胡同两侧连续高低错落的建筑所形成的连续垂直的空间界面,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提高了胡同的可识别性与认同感。不规则的胡同肌理和进退多变酌基底界面,构建了折线,曲线或弧形的线性空间和收放转折的节点空间。特别是绿色的树木花草点缀其中形成了幽深,亲切的人性化空间(***1)。
3 浓郁的胡同文化
前门地区由街巷、胡同及四合院组成的居住建筑环境,构成了浓郁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人们行为活动的承载空间、街区邻里间聚集交流的途径、人们情感价值发生的叙事场所,承载着民间传统文化,市井民俗和礼仪信仰,记述了地区的历史与哀乐。使胡同融入了生活并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居民的生活从院落扩展到前门胡同直至整个地区,使家的领域感在整个地区内得以建立,和谐的人文胡同空间得以营建(***2)。
胡同作为前门地区的血脉,其名称体现了地区朴实的文化精神,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老北京朴实无华的记忆。南、北晓顺(孝顺)胡同、肉市街、冰窖厂胡同、果子巷、布巷子、鲜鱼口街、大江(大蒋家)胡同等叙说着胡同的道德精神,功能特征,街巷特色及居住人群的社会背景等。还有那可谓老北京特色的叫卖声,“哎嗨,冰糖葫芦嘞,哎呦”,“磨剪子嘞,锵菜刀!”……叫出了老北京的“韵”,体现了老北京的“魂”。
格局灵活、形态多样的院落
院落是前门地区建筑生成的基本细胞,是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居住文化。体现了天、地、人的和谐共存。
1 布局自由、规模小巧,朝向多变的合院
前门地区根据地形特征形成了特殊的胡同与四合院的布局,院落随着街巷的走向呈现建筑朝向不拘一格的特色。该地区的传统院落可以分为东西向院落 南北向院落和斜向院落等。其中,东西向和斜向院落数量最多。沿南北向草厂头条至十条胡同,南、北晓顺胡同、新潮胡同,小江胡同、兴隆街以北的长巷上头条至四条等两侧的院落布局基本都是东西向的;斜向院落分布在兴隆街以南长巷头条至四条,冰窖胡同,得丰西巷等弧形胡同,呈扇面布局,非常灵活,沿东西向的西打磨厂街、鲜鱼口街、大江胡同两侧和兴隆街两侧的院落建筑布局基本都是南北向的。大量的四合院院落都没有按照标准,规整的四合院进行布局,大多数院落方位也均顺其自然而定,形成大门开向胡同,倒座开小窗的特色,以满足四合院的私密性、封闭式与防御性的要求。
2 多种形式的院落组合
前门历史街区的形态和肌理决定了该地区内院落的组合方式比较繁杂多样,院落空间的排列组合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对接式:这种组合方式是在两条胡同之间,两组院落正房的后檐墙相接,各自对胡同开门。对接式的院落组合方式在前门地区分布较广。以长巷胡同,草厂胡同最为集中。在这种排列方式中。两条胡同的间距决定着每组院落的进深尺寸,本地区胡同间距较窄,院落规模与布局受限,形成该地区小而窄的院落特色。
(2)并列式:为两组院落呈并排连接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式的院落院门开向胡同或在胡同一侧开小巷设院门通向胡同。该地区中此种院落组合的数量也较多。
(3)垂直式 是指两组院落以相互垂直的朝向连接组合,即一组院落的倒座房临街,另一组院落的厢房临街,这种组合方式是因受到用地限制而出现的。
(4)错落式:由于街巷胡同形态复杂,前门地区院落随地形条件,采取错落组合形式。此方式适应斜向胡同和弯曲胡同以调整住宅用地条件。是本地区最为普遍的形式。
3 小而多变的基本院落空间平面布局
北京的传统四合院是由门、廊、厢房、正房等单体建筑按照一定的格局和尺度。比例关系组合而成的,非常讲究礼制,内城传统的四合院基本分为小四合院(建筑面积平均150m2)、中四合院(建筑面积平均500m2),大四合院(建筑面积平均700m2)。而前门地区由于历史上多为平民、艺人、商人、工匠等平民层面的人群居住,因此居住院落的规模较小,建筑的组成简单,规格较低。绝大多数住宅院落都是仅由正房,倒座房以及厢房组成的一进四合院或三合院。正房3~5开间,厢房1~2开间居多。最重要的特征是院落小,布局不刻意强调南北向,多顺应南北向,弧形胡同为东西向或斜向的院落布局,由于地形复杂,室内外高差大,大部分院落有台阶院落窄长,形成了厢房压正房,的格局:各院落之间的院墙不公用、不搭界。
按照院落房屋的组成和布局方式,街区的基本型院落分为四合院、三合院,特殊形态的院落和跨院等多种形态的院落。
4 天、地、人融合相生的院落
前门地区院落不但以多种围合的方式创造空间,还将自然绿化引入庭院,植草种树、摆设盆景、喂鱼养鸟、人、建筑,自然间融合其中,创造了充满绿色和诗情画意院落空间,体现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观念与美学思想。庭院是充满人性的生活场所,是家庭、邻里聚会、交流的客厅、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同在的院落氛围(***3、4)。
5 富于伦理精神的装饰艺术
北京四合院建筑体现着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在空间布局方面考虑等级区分,以建筑序列展示伦理秩序,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体现了“伦理”精神与“礼”的物化。并在长期的民居建筑历史发展中,成为民间社会约定俗成并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传统。同时,注重装饰内容,以“卷草纹”、“如意头”、“福寿纹”和“灯笼穗”等***案用于木雕、砖雕和石雕、雕梁刻柱、古色古香。楹联,匾额雕刻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人居观念,审美趣味,思想寄托与伦理精神(***5)。
从街区到胡同的空间环境生长序列和合院单元依托街巷胡同建设所形成的环境肌理共同构成了前门地区的结构肌理,容纳着地区历史的记忆,赋予地区独特的个性特征并形成具有平民化的市井文化,其整体形态对于地区特色的延续和发展具有第一层次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前门地区的胡同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