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如雪,芳香不染”。没有冬天没有冰雪的岭南,有几人曾做过“冬日踏雪探梅”的人生雅事?
很多人不知道,“庾岭(梅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尤其在一月。选个周末,去梅关探梅,不亦快哉!据当地人说:“今年很有可能下雪”,如果真如所愿,穿得象个北方人,感受冰雪寒流,不亦刺激哉!
梅岭位于广东南雄与江西大余之间。山岭南北遍植梅树,每至寒冬,梅花盛开,香盈雪径。身置梅海,脚跨两省,可并赏粤赣两省风光。
现在的梅关和古道留给游人的是脚跨两省的兴奋和岁月沧桑的感慨。而回首千年,便会看到,就是这条蜿蜒崎岖的山路,曾强烈地影响着两省的沉浮兴衰,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扮演了不同寻常的角色。
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的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南沿海。这里地域辽阔、物产丰饶,但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形成了与中原的巨大屏障,中原努力难以染指。
宏***大略的秦始皇要将这块广阔的沿海地区置于大秦王朝的权力范围,真正实现他大一统的理想。因此,就在他建立王朝的第二年,便开始了征服岭南的步伐。
水运是当时***事运输最有效的手段。于是他组建一支50万人的南征大***,由水路向岭南进***。其中一路,负有特殊的使命:他们要寻找一条距离最短的途径出其不意地直捣岭南。这支秦***由长江水系南下赣江,来到了今天的赣州,又沿赣江上游章江溯流而上,逼近五岭之首的梅岭。而当秦***沿江来到梅岭脚下的大余时,发现章江并没有流向岭南,而是在这里拐了弯向东流去,于是秦***一路沿江而去,他们又发现,梅岭南边的南雄有珠江上游――浈江,既然章江没有流向岭南,就要找到章江最接近浈江的位置,以便就近进入珠江水系,使秦朝的大***能源源不断地向南进发。
经过了反复的勘察,秦***发现了梅岭山中有一处比较低矮的山谷,稍加修整之后,一条在梅岭中曲折前行,通往南雄的***事通道出现了。
这条长达40多公里的通道,随着秦朝大***滚滚铁骑和无数辎重的不断驶过,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运输模式,***队和物资从长江水系直达大余的章江码头,从这里登陆穿越梅岭,然后在南雄的浈江上船,由水路长驱直入岭南地区,这种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水陆联运”。
这条道路的出现使中原文化和***治统治第一次大规模涉足这片广大的土地,不仅圆了秦始皇大一统的梦想,也为岭南的开发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物资交流开了先河。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出兵征南越。其中楼船将***杨仆率领的一路也从梅岭这座关隘进入南粤。平叛得胜后,留庾胜兄弟守梅岭。后人为纪念庾胜,称梅岭为大庾岭(另有一说,因岭形似廪庾,遂名庾岭。今梅岭与大庾岭互用)。
今天,出现在游人眼前的梅岭古道,并不是秦***修建的,他所在的位置已由秦朝故道向东移动了数公里。那么为什么一个如此重要的战略通道会发生位置的变化呢?这又涉及了另一个强大王朝。
秦***通道出现的800年以后,中国已进入了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长期的和平繁荣使经济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广州成了海上运输的物资集散地,而建于秦朝的那条水陆联运路线自然成了广州与中原之间的最佳通道。但由于货物量增加,梅岭这条原本只是满足***事需要的简易通道无法承载商业运输的重负。大量货物积压在广州,而中原一带的货物也不能及时运达。
为此,唐玄宗批准了张九龄提出在梅岭开辟新路通畅货流的方案,并任命他为修路使臣。
经过对梅岭的反复考察、勘测,张九龄最终选择了一条由大余到南雄距离最短的路段,这条路比秦朝故道又缩短了4公里,为了缩短这4公里,张九龄动用了大量民夫,花了两年时间将坚硬的花岗岩山体凿下去20多米。
两年的艰苦换来了一千多年的兴旺。
这条梅岭新路不但用坚实的花岗岩铺路,两旁还移植了大量的梅花。于是,一条宽阔平坦,景色迷人的穿山公路使梅岭一线真正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并直接促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从此,大唐帝国丰饶的物产经过这里出海,走进南亚、中东直至遥远的欧洲。而来自各国以至岭南的物产也从这条通道驰往中原。据说,杨玉环在长安能吃到岭南鲜荔枝,就是这条梅岭商道的功劳。古道两头的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因地利而繁华一时。
宋代,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时人于公元1063年,在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将其命名为梅关。
历史走入近代,这条路依然是历代兵家活动要地。辛亥***后,孙中山曾两次督师度岭北伐。也曾带游击队在梅岭战斗过三年,并因此写下了流芳后世的《梅岭三章》。
随着19世纪末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也伴着铁路交通的出现,千年不息的梅岭古道失去了往日的跃动。现在,从广州到南雄,早就没船可坐了。这段路线,已不是广东出省的主要通道,甚至不是粤赣之间的主要通道。它终于安静下来。古代的码头早已废弃,只有岸边建于明代的广州会馆,门楼上的木雕记录着从前往来于梅岭的广东商人生活,从中还能让人看出这里曾经的兴盛与繁华。
21世纪的今天,它显得格外冷清、安然。只有路旁那每到冬天便要怒放的梅花,还在不懈地昭示着人们――这条道路对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她的后代是意味深长的。
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庾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其娇艳独特的景致,更是令得无数经此的文人墨客雅兴大发,自三国吴陆凯的《赠范哗》迄今1700多年,咏梅篇章数不胜数,真是不负梅岭“一路梅花一路诗”的盛名。还有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一一作生动的描绘。历代名人的传世佳作构成了梅关古驿道清香不绝的梅文化。
如今的梅岭,留存完整的古驿道有八百米长。虽不见仙风道骨的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衣钵石旁静心打坐,却有身着僧衣的出家人,长衫飘飘,行走如风;虽不见张九龄的侍妾戚宜芬以其孕妇之血祭山神,却有古道旁的夫人庙,香火正旺;虽不见即兴作《赠岭上梅》的苏轼,却有站在东坡树下高声念着“梅花开尽杂花开”的天真孩童;虽不见拿着折扇的过往书生吟诗作赋,挥豪刻碑,却有扛了摄影器材的发烧友,不厌其烦地对着古道旁的梅花转来转去按快门;虽不见“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致,却有坐在长亭外,古道边的梅岭人,掀开木桶盖,嚷嚷着叫路过的游客尝梅子。这不甘寂寞的古道仍是喧哗。
今冬,一阵寒流,还要吹开朵朵玉蕊,梅关古道梅花盛开的美景,将令这条千年古驿道再一次迎来暗香浮动的醉人时光。
周边景点
一、珠玑古巷
梅关古道成为南北交通要道,而古道上的珠玑巷便逐渐发展成繁华闹市。随着大批中原氏族度岭南迁,这条长1.5公里的巷子成了翻越梅岭后南来移民的第一个落脚点。他们曾有153姓在这里聚居驻足,休养生息。南来北往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江西、福建、广东的许多客商,在此开设商店行栈,赣闽粤商品在此交流辐射,而后再南迁珠三角一带,繁衍至今。据载,在珠三角和海外,各有2000万后裔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古巷中门楼上,便可见“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的题字。珠玑巷由此被认为是珠三角居民和珠三角文化的发祥地。从梅关到珠玑巷仅18公里。
二、牡丹亭公园
距梅关北面14公里,牡丹亭公园坐落于大余县(古南安府)衙后花园内。园内古木掩映,流水淙淙,花飞蝶舞;园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美丽的景致,使得临川才子汤显祖两次逗留南安,驻足流连,心意拱动。这里,他倾心着墨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 (又名《杜丽娘还魂记》),讲述一个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文因景颂,景因文传。充满“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牡丹亭》使汤显祖赢得“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光照临川笔,春分庚岭梅”,牡丹亭以其独有的魅力更是因此名播四海。
三、赣州古城
赣州距梅关东北面120公里,有着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城墙,一座始建于宋代的船桥也在继续着它的使命。赣州的城建布局保持着宋代的形制,就连许多街道也是宋代的基础。当时这里是州府所在地,在古代中国一般的州府城市面积都在2至2,5平方公里范围内,而赣州却有着3.1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什么原因使她具有这一特殊的地位?似乎赣州的这一切都与宋朝有着不解之缘。不可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