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国的短篇集《梨花》,共收作品69篇,作者称为小说,其实有些是小说写法,有些则不是,或不完全是,称为记叙散文也许更合适。
读了这些作品,给我留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浓得化解不开的故乡情结。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他的故乡是在连接苏、鲁、豫、皖四省几十个县的千里黄河故道的安徽省段,是闻名天下的“砀山梨”的产地。他说:“我热爱黄河故道,更热爱生活在那里的乡亲,我是在黄河滩上长大的,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思念和情感。”而整本《梨花》集所描写、所表现的,都可以归结为这种乡土之爱,归结为由爱而生的绵远、悠长的思念和情感,一如他们村前长年四季流淌不息的清清的顺堤河水。
故乡故土之爱,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以自己家人、亲属为中心、为原点,而依次扩展开来,晕染、浸润出去,及于乡亲父老、山川风物、节庆习俗、人文景观的。在《梨花》集中,我们也不难理出这样的脉络。我注意到,排在《梨花》集中间部分的《赶会》《童年的记忆》《奶奶》《爷爷》《父亲》《红薯》等,都是追忆家人的,当然也同时是追忆自己的童年往事的。在追忆中,作者复活了自己童年时曾经有过的感受。人的童年,阅世不深,总是睁着清纯的眼睛看取周围的世界,享有家人、长辈的疼爱与亲情,哪怕这一切都伴随着苦难与艰辛。童年的感受,是诗性的感受,它们深埋在作者的心底,人到中年之后,被开掘出来,形诸笔墨,便如陈年老酿,醇香四溢。张树国写家人亲情的作品,并不刻意追求技巧,甚至从技法讲,还可以写得更讲究些,更精细些。现在这样写,是不假雕饰的自然流泻,然而正因为不假雕饰,不刻意,反倒显出一种单纯之美。就拿《赶会》来说,写了爷爷带着孙子――孩提时代的作者上街吃包子的故事。据作者介绍,他们家像黄河故道上的多数人家一样,日子过得很紧巴,很节俭。爷爷常说,居家过日子靠的就是勤俭,就是要过“半年糠菜,半年粮,贱年也不挨饥荒”的日子。但是,爷爷心疼孙子,当他看到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肉的孙子,馋得不行,在锅饼馍的中间挖了浅坑,撒上点盐,再浇上几滴麻油,从边上掰馍沾着吃的馋相时,把又粗又大的手一扬,像决定大事一样说:“明天咱赶会吃包子去!”第二天,爷爷果然掮起两捆斜着交叉起来的秫秸,带了孙子去赶会了。秫秸卖不上价,作者写孙子眼里爷爷的惜售,写一直扛到快散会时,才以1角5分钱的贱价出手;然后写爷爷烟瘾犯了,也舍不得花钱买烟叶抽;写爷爷看孙子吃包子,而自己不吃的那种欣赏的、满足的神情,特别是写爷爷把孙子不慎掉地上的最后一个包子的肉馅团拣起来,在外腰带上擦了几下,送在嘴里给咽了的细节,都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一篇写得很完整,很传神,又很动人的短篇,无论是节俭、勤劳、疼孙子的爷爷,还是少不更事的“我”,都写得不错,写得立体而富于动感。另外,《童年的记忆》里写爷爷夏天看庄稼时给孙子讲发生在黄河故道大堤上的故事,《爷爷》里写年届米寿之秩的爷爷仍然不改当年勤劳的习惯,坚持要自己种地、栽树、剪枝,不靠儿孙,不享清福。还有爷爷娶出身于大户人家的奶奶的传奇故事,以及散见于书中别的篇什中提到、写到的爷爷,组合起来,便有了一个生活在黄河故道上的完整的爷爷的形象。他善良、正直、节俭、勤劳、历经沧桑而不改其本性。他深深地扎根在黄河故道的贫瘠的沙质土壤中,为儿孙,也同时为民族做着奉献,一如一棵老梨树,阅尽春色,阅尽风霜,虽树干粗糙,却仍苍刚而遒劲,年年开花,岁岁挂果。要我看,此乃全书中之第一亮点。
奶奶出身于大户人家,跟做长工的爷爷私订终身,演了一出像王宝钏那样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跟了穷得地无一垅的爷爷,吃苦耐劳,生儿育女,无怨无悔。是一位黄河故道上特别能干,并且具有坚韧性格的女性。作者主要写了她和爷爷怎样在省吃俭用攒钱买来的二亩沙滩地上种棉花,怎样遇到沙暴,怎样终于种出棉花,怎样纺纱,怎样织布,怎样把织花布的手艺无保留地传给同村的年轻妇女,使这种手织的粗花布走向市场,赚钱改善生活。
除了爷爷、奶奶,父亲和母亲也写得不错。父亲有一个专门的篇名,母亲则没有,但随笔点染,随别的人和事带出,合起来也颇为生动传神。当然,去写家人的篇什,在《梨花》里只占很少一部分,更多的篇幅则是写故乡的各种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故事。总之是写作者的乡亲,演绎他们既艰辛而又顽强的人生,还有山酥他们的生存环境。
梨花是张树国笔下出现最多的意象,它既是实指黄河故道栽培极广的砀梨春季结果前美丽、洁白如玉的花,又是一种象征和隐喻,象征黄河故道人,特别是女人的美丽和品格。作者说:“黄河故道最能吃苦的莫过女人了,她们要伺候男人,养育儿女,还有沉重的田间劳动,许多姑娘结婚没几年,过度劳累、缺衣少食便使她们早早地苍老了,我的母亲、姐姐、姑姑、姨妈都是这样的人,每每想到她们,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滋味。”他接着又说:“黄河故道的梨花是洁白的,黄河故道女人的心灵也是洁白的。她们的美丽、善良、勤劳给我留下了深深烙印,我永远不会忘怀她们。”这应该就是作者何以将书名定为《梨花》的缘由了。
那我们就看看作者笔下除自己家人之外的女人的形象吧。《梨花》集首篇便是与小说集同题的短篇,女主人公名字就叫梨花。这梨花,“生在梨园。她模样俊,心眼好,手也巧,做针线打蒲包,果树嫁接样样内行,庄稼活也是利落手。”梨花嫁给了小于庄的椿树。自打她嫁过来后,公公张老田和椿树爷儿俩穿戴整齐,饭菜及时,家前院后干干净净。小说写椿树为人实在,当了村长,因给寡妇马兰家帮忙,而引起梨花多心,而闹了小小的矛盾,终于理解了丈夫,言归于好的故事。写得朴实、纯真、见情趣,一个梨花样美丽的新媳妇便活龙活现地站在了我的面前。如果说,这是黄河故道梨花交响曲的开头部,那么小说集末篇《大群的思念》便是它的收尾部:“太阳落到了树梢,大群走出了梨园”。这是黄河故道的另一朵梨花样的女人。她在思念远在上海打工的丈夫天长。小说通过一些细节,如刘***的新媳妇先是同意后是死也不放他外出打工,大喜的姐姐被其在上海打工有了外遇的丈夫蹬了等,细致地展开了大群思念丈夫的心曲,写了她爱儿子,孝敬婆婆,恪守妇道的品德。作者还通过大群的回忆写道:“大群一走进梨园,就勾起心事重重。和丈夫相识、相知、相爱就是在梨园里,梨花胜开的时节,你追我赶,嬉戏在花丛中。丈夫像一簇梨花插在媳妇头上,说媳妇像梨花一样美。媳妇问丈夫:到底是人美还是花美,丈夫笑着说:梨花无情人有情,你比梨花更美!”这如其说是人物口里心里的赞美,不如说是作者通过人物的口对家乡女人的礼赞。此外,《三姐卖梨》写三姐和女儿英英在梨卖不上价时去卖梨的艰辛;《五姐》写主人公从作童养媳受恶婆***丈夫摧残,到丈夫横死后坚持不嫁,勤劳自立的生活;《花娥》,写花娥和她们的青楼出身的母亲云香的曲折的人生,作者写出了她们的不得已而沉沦,而不洁,更写出了她们人性深处的洁白。可举的例子还很多,总之,无论写家、写乡亲、写妇女、写老人、写黄河故道的汉子,都无不传递出作者真挚、朴厚、悠长的乡情。人同此心,心通此情,这是《梨花集》真正感动我的地方,也是它的价值所在。一个业余作者,能把短篇写到这样,确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