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金融风险度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很多,分析方法都是从不同维度进行筛选。现对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金融风险方差度量的分析方法及其改进此方法是最早采用的分析方法,它主要采用方差的方法对金融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进行评价。此方法容易让人理解,也好操作,由于其的适用性广,简便性强,在各个金融机构都是很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其计算的复杂,人们正在对其计算进行摸索研究,后来对方差方法进行了改进,发现了下侧风险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下半方差来对风险进行评价,但因为计算设计的不合理的问题,也会对金融风险度量的分析带来不便,此方法也需要进行改进。
(二)金融风险度量的灵敏度分析方法灵敏度分析方法是对金融风险度量的线性度量,它测定的是市场因子的变化与证券组合价值变化的关系。常在固定资产市场、股票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中使用,“凸性”代表了衡量利率变动时长期的变动,“伽玛”是在反应衡量标的资产变动的情况下“德尔塔”的变动。“凸性”和“伽玛”两个指标都是只度量一个金融变量中二阶金融风险的大小。此分析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局部的分析变化、对产品类型太过依赖,不能在所有产品中使用、分析出的数据不稳定大,也会出现风险等对此分析方法的推广使用上不可靠,也限制它的广泛使用。
(三)金融风险度量的VaR分析方法及其改进VaR的分析方法是现在一种新发现的金融风险度量的分析方法,相比以前的分析方法,具有更广泛的用途,可在不同金融市场中进行评价;容易让人接受,可以短时间内进行操作,但此分析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此分析方法适合在没发生危险的市场中,当极端危机出现时就不能正确评估,对数据的分析不能全局分析等,这些分析的缺陷促使对其进行改进,出现了极值分析方法、半参数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利用观察到的尾部分布的指数特性来估计。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摸索研究而得到的,但每种分析方法都不是最先进,随着金融问题的越来越复杂,也会有更新的方法出现。
二、多维度金融风险度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实例分析
金融风险度量的统计分析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改进,每种金融风险评价模型都是通过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的,采用VaR的分析方法对我国金融机构中2004-2012年间5个维度金融风险度量进行分析。对金融风险度量进行5个维度进行评价,如宏观经济维度、银行与货币维度、泡沫维度、外部冲击维度和债务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VaR方法的计算,得到的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发现:宏观经济维度的金融风险的VaR值在[0,2]之间,说明其不同年份中波动性相对于其他几个维度的变化是最小的;银行与货币维度风险的VaR值在[0,5]之间,说明其不同年份中波动性是比较大的;泡沫维度风险的VaR值在[0,6]之间,说明其不同年份中波动性也是较大的;外部冲击维度风险的VaR值在[0,8]之间,说明其不同年份中波动是最大的;债务维度风险的VaR值在[0,3]之间,说明其波动性也是比较小的。
三、结语
金融的发展也是和风险相伴,在风险度量面前我们在研究改进现存的分析方法,风险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也在不断的跟进,没有挑战就不会有胜利,现在我国的金融变化莫测,我们也需要寻找更合理的方法进行多维度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分析,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多元统计分析(简称多元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多变量(多指标)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一元统计学的推广.多元统计分析是研究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内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统计学科,是数理统计学3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在计算机非常普及、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不断推出的今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已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中.绍兴文理学院数理信息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金融数学方向开设“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如何提高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驾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1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现状 本科院校中,除了统计专业开设多元统计分析这门课,其他的如教育学、医学、气象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都会开设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只是侧重的方面会有所不同.以“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大纲”为关键词百度一下,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搜出20100条相关的结果;几乎所有的教学大纲都给出了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按照顺序打开20个相关的网页,结果发现,专门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72学时,其中约20个学时用于讲授多元正态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等预备知识;统计学和经济管理类通用的教学大纲要求45到54学时不等,约6学时用于讲授矩阵代数、随机向量及多元正态分布;两种大纲都包括一定的上机实验时间.可见有所取舍地讲授预备知识是可行的,而一定的实验时间是必需的.学生需要学会应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处理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分析以后得出结论.但是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出现了种种问题,如教学学时不足,课程理论性太强,没有实验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后实际应用能力弱等等.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统计方法不仅要理论上弄明白,更重要的在于能够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些方法,分析说明实际问题. 2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课程一方面连接并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另一方面连接并制约着教学的形式、方法,一定的课程及其内容决定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2〕绍兴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方向的目标之一是培养能在金融、保险、银行、证券、***府等部门从事数据处理分析、风险评估和管理、专家理财、证券投资以及管理工作的人才.其实风险评估和管理、专家理财、证券投资以及管理工作都离不开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这些领域内所涉及的变量不是一个,而经常是多个,并且这些变量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多元统计分析正是讨论多元随机变量的理论和统计方法的一门课程.进一步地,为了适应实际的需要,对于多元统计分析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学、用”融为一体. 2.1减少数学理论 多元统计分析涉及的都是随机向量或多个随机向量放在一起组成的随机矩阵.与一维随机变量的讨论方法类似,首先假设总体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然后讨论多元正态分布的定义、数字特征、性质以及由取自多元正态总体的样本所构造的统计量的分布等等,再就是参数估计和对参数的假设检验.但是所有这些讨论都涉及矩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甚至样本离差阵的计算也不是一二两句话就可以让学生接受的,虽然我们的学生已经学过高等代数,但是高等代数中矩阵的乘法没办法直接用到样本离差阵的计算.当总体为p下的维的随机向量,样本容量为n的时候,样本离差阵是n个p×1矩阵与1×p矩阵的乘积的和.更不必说接下去要讨论的三大分布———威沙特分布、霍特林分布和威尔克斯分布,以及统计量的分布.一元统计是多元统计的前提和基础,多元统计则是一元统计的扩展和深化.在教学中,总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类比联想到新知识.〔3〕讲授多元统计的时候,可以对二者进行比较,比如威沙特分布是一元统计中χ2分布的推广,两者自由度的含义是一样的,前者的总体协方差阵对应后者的总体方差,一元样本的统计量和多元样本的统计量的分布不同,但是分布的分位点的本质是相同的. 讲授太多的理论除了容易令学生产生畏惧情绪,也为课时所不允许.在我们的培养计划里,安排给“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时间是每周两课时,不考虑节日放假,也只有18周.在授课计划里,安排给预备知识的讲授时间只有4课时.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可能做详细的证明,讲清楚条件和结论,让学生知道后面所构造的统计量分布的来历就足够了.2.2丰富教学手段“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如何使枯燥的多元统计分析知识变得容易接受,应该是每位专业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摆脱“填鸭式”、“满堂灌”的生硬做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 2.2.1增加绪论课 在讲授各种多元统计方法之前,可以先介绍该方法的起源和产生的背景.每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实际背景.结合教学内容选讲相关的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介绍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而在讲授完一种新的统计方法以后,可以鼓励学生与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比如,把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数学模型、参数估计与主成分分析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模型、参数唯一性、取舍主因子(主成分)等问题上的不同与使用环境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这样既强化了对因子分析的理解,又回顾了主成分分析的内容.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这两种方法在相似性的度量工具等问题上具有共同点,但前者分类,后者归类,可在实际问题中互相配合使用. 2.2.2用案例引出方法 #p#分页标题#e# 一般的教科书,特别是数学教科书,为了内容编排上的需要,常常是以定义、例子、定理、应用,这样的顺序出现,在完整地介绍完一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之后,再适当地举例说明.〔5〕但是,对于尚未入门的学生来说,用定义开始是难以理解的.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每一种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以案例引入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且是可行的.比如在介绍聚类分析之前,把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按2003年的三次产业产值,用SPSS软件计算给出结果,分成三类,比较三个类别的三次产业产值的平均值,分别是三个产业都比较发达的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这样的结果符合实际,也令学生对方法本身产生了好奇,在这样的氛围下再介绍方法,比直接介绍方法的效果会好得多.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出一个例子,进一步地,可以给出问题,如果现在知道某个城市三个产业的产值,那么它该归入哪一类呢?以此引出判别分析.这样的授课顺序可以归纳为:案例—方法—应用.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的理论,而且学会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统计软件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点之一是计算复杂、计算量大.如果不借助于计算机往往很难得到结果,当然也不可能对整个分析过程获得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对统计分析软件做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我们的培养计划中,多元统计分析的先修课程还应包括统计分析软件,SPSS软件是统计软件课程中应包含的内容.要求学生已经掌握用SPSS软件实现一元正态总体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以及最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 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案例的计算时均通过SPSS软件实现,把每一种统计方法的计算演示给学生,解释其中的参数的设置,并利用软件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在数理信息学院统计实验室的每一台计算机上安装有正版的SPSS软件,要求学生在自由上机的时间里自行完成每一种统计方法的计算,并借助软件完成课后的作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软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帮助计算而已,只要建立的数据文件符合要求,软件总是可以给出计算结果的.所以,在利用软件计算之前,必须搞清楚样本数据的结构和内在关系,选择好合理的统计方法,不能把软件看作一个“黑匣子”,一边数据进去,另一边结果出来.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学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在不要求严格证明的情况下,应该具有接受和理解多元统计方法的能力.也只有搞清楚各种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前提条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后,才能对软件的输出结果有更好的解释.一般侧重于应用的教科书里,都会给出一种统计方法的具体步骤.比如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是:a.将原始数据标准化;b.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c.求相关系数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向量;d.由累积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并写出主成分.〔6〕多元统计分析的计算题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借助统计软件完成计算,另一类是样本容量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借助计算器完成,或者可以教师先完成一部分计算,余下部分让学生继续下去,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比如,根据以上主成分分析的步骤,给出样本的相关系数阵、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要求累积贡献率达到某一值,让学生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并写出主成分.两类习题相辅相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统计方法,日后又可以借助软件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至于不管实际背景,只会生搬硬套统计方法,甚至误用统计方法. 2.2.4利用多媒体授课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数学推导和运算量很大,多维随机向量的分布函数会很长很复杂,数学推导动辄是向量或者矩阵,如果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展示出来,不仅书写的时间会很长,而且对于涉及多个指标和总体的案例恐怕也难以展示.对于这些问题,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全部课程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并不好,因为多媒体课件演示的速度太快,会因为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的特点,把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授课方式与多媒体课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利用统计软件讲授课程时,更是离不开多媒体.再就是,当讲完一种统计方法以后,找一二篇相关的文献在课堂上集体阅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并且从别人如何发现问题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可以用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为期末撰写课程论文打下基础. 2.2.5考核方法 由于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殊性,即应用性强、计算量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原理,更要学会如何应用.所以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和作业情况,期末***撰写一篇小论文占70%.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数据,通过SPSS软件计算出结果,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在学生选题、构思、查阅相关资料等方面予以全程指导.课程小论文的评分标准是:搜集整理数据、加工各种信息的能力占20%;利用统计软件估计模型、设定各参数、软件运行结果的表述占35%;论文结构、逻辑性、语言文字表述占15%;学习态度占10%;创意、学术水平或实用价值占10%;规范化占10%. 2.3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当一个学期结束,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以后,多元统计分析因其很强的应用性,相应的实践活动还可以继续下去.2008年9月,我组织部分学生申请了题为“绍兴文理学院大学数学成绩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的学生课题,学生们结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咨询大学数学部的老师,设计了问卷,在相关专业的学生中做了抽样调查,把调查的结果整理成数据文件,然后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数据做了处理,利用SPSS软件完成计算,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释,得出相应的结论.认为学习高等数学的意愿、课前课后是否有预习和复习以及是否做好课堂笔记等因素会影响到非数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有意思的是,由于整理问卷的学生的粗心,有部分数据不知道出自哪个专业的学生.正好把其他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对这部分的调查结果做了判别分析.参加这个课题的学生都觉得从中学到了课堂上没有的东西.这样的课题对学生来说是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又自己根据调查得到的样本数据的特点判断用什么方法解决,完全不同于教材给出的习题.最后还把分析结果提供给大学数学部的老师,感觉真正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很有成就感.这样的学生课题作为多元统计分析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p#分页标题#e# 3结束语 多元统计分析是本科生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概念多、公式多,内容逻辑性强,计算量大,性质、定理的证明多借助于矩阵的运算,又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对于金融数学方向的学生来说,是他们日后工作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授课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是我们永久的工作.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商务智能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集成,作为当前重要的研究前沿之一,商务智能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文章运用统计、比较方法对相关著作和文章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对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及相关成果作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商务智能;知识管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
商务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简称BI)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Group的HowardDresner于1996年提出来的,我国学者将之翻译为“商业智能”或“商务智能”,本文选用“商务智能”作为BusinessIntelligence的中文翻译。近年来,商务智能技术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需要商务智能来保持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美国,500强企业里面已经有90%以上的企业利用企业管理和商务智能软件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国外己经有很多成功实施商务智能的案例。我国的商务智能处于导入期,商务智能应用的程度和实际效果都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外商务智能供应商和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广泛的商务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国家***书馆的多库目录检索系统、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对国内商务智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文献统计分析
1.论著统计分析。为了对近年来国内商务智能论著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分别以“商务智能”和“商业智能”(他们指的都是BusinessIntelligence,BI)为检索题,通过对国家***书馆的多库目录检索系统进行题名检索,得到近年来相关论著及博硕论文分布情况:国内商务智能专著只有2004年的两本,译著在2003年~2005年间有三本。相对于最早1988年出版、截止2005年已经出版23本的西文专著(含一本日文专著)要少得多。国外2001年~2004年间出版的商务智能专著数量极多,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商务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比较成熟。而我国从2002年起仅有少量的博士论文,关于商务智能的专著也屈指可数,我国商务智能仅处于导入期,对商务智能的系统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论文统计分析。
(1)数量分布统计分析。笔者利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Web),分别以“商业智能”、“商务智能”为检索题进行篇名检索,得到221篇文章(论文、简讯等),通过内容分析,除去内容重复的和明显不符合我们主题的文章,得到以下统计结果(见表1)。
从检索结果来看,1996年的两篇简讯可以说是国内较早关于商务智能的文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在1996年~2005年期间,收录了有关“商务智能”和“商业智能”的论文一共200篇,文章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前几年缓慢增长,近几年明显递增的特征。因此可以将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为两个阶段:①初始阶段(1996年~2001年):这个阶段国内商务智能初露端倪,这段时间相关文章很少,有36篇,约占总数18%,说明商务智能在当时属新事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段时期的文章多是关于商务智能软件和国外商务智能研究的简单介绍和综述。②明显增长阶段(2002年~2005年):这阶段论文有显著增长。不少论文讨论商务智能在各行业和各领域的应用,但是关于商务智能的较高水平和较深层次的学术研究论文还极少,大部分文章仍是简单的、重复的功能介绍、综述和简讯等。这与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大量数据积累、缺乏应用商务智能的实践有关。
(2)主题分布统计。笔者查阅大量的相关论文资料,对当前商务智能的研究主题进行划分并加以调整,将商务智能的研究内容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层面两大类,其中基础研究包括商务智能定义、功能(任务)、技术、综述等,关于商务智能的一般应用研究等无法归于应用层面所分细类的文章也放在这一部分;应用层面分为:①商务智能软件方面的简讯和功能介绍;②商务智能的行业应用,如金融、电信等;③商务智能应用的范畴,如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务等。按以上主题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按题名检索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表明,国内学者对商务智能基础工作研究较少,共75篇,占总数的37.5%,其中还包括无法归类于商务智能软件和具体应用的一般应用讨论的文章。这里分别以“商务智能”、“商业智能”为题名检索到商务智能技术方面的论文极少,但如果以“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分别进行题名检索,会得到成百上千篇论文。作为商务智能的支撑技术,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的发展是推动商务智能发展的技术基础。商务智能支撑技术研究的逐渐深入和成熟,为商务智能的功能、体系结构、应用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近几年我国关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的研究论文数量激增,基础研究关系到商务智能的应用能否顺利进行,这其中商务智能的支撑技术(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商务智能基础研究的论文数量极少,部分论文的质量不高,只是肤浅的介绍式论述,论文内容不新颖,重复性较高,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数量更是屈指可数,尤其缺乏高质量的、深入的关于功能、体系结构、方法等方面的论文。当然这也与商务智能本身的特点有关,确切地讲,商务智能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它将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DM)等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CRM)、ERP等系统结合起来应用于商业活动实际过程当中,实现了技术服务于决策的目的。
商务智能应用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多,共125篇,占总量的62.5%,这部分文章中41篇(32.8%)是关于商务智能软件的简讯,其余84篇(67.2%)是关于商务智能在各行业和各领域应用的论文和介绍性文章。这部分关于具体应用的文章也存在讨论不够深入、内容比较简单、有重复的现象。论文数量2002年开始增长较多,电信、金融等信息化程度高的行业应用商务智能较多,客户关系管理、竞争与决策、信息化和ERP等领域是商务智能应用的热点。
二、国内商务智能理论研究现状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商务智能的研究还处于导入期。像员巧云那样,笔者也把商务智能的理论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方面,其中宏观研究主要是从总体上把握,如商务智能的必要性、内涵和理论综述等;微观研究主要包括:商务智能功能、技术、体系结构等。
1.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方面。
(1)商务智能的含义。①GartnerGroup将商务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的技术及其应用。②IBM认为商务智能是一系列由系统和技术支持的以简化信息收集、分析的策略的集合,它应该包括企业需要收集什么信息、谁需要去访问这些数据、如何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最终导致战略性决策的智能、客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③简言之,BI=DB(数据库)+DW(数据仓库)+OLAP(***分析处理)+DM(数据挖掘),是多种技术的集合,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方法。现如今,商务智能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软件产品和工具,而是整体应用的解决方案,甚至升华成为一种管理思想,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即全面、准确、及时、深入地分析和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
(2)商务智能与知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类似处是它们最终都处理知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明显的总是直接来自人,商务智能中的知识源自数据,它是经过分析产生的知识;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都受企业文化和人的影响;商务智能看重的分析数据的技术和知识管理中管理和分发知识的技术很不同,然而,他们在内容获取和显示方面都共有终端技术。
2.微观研究方面。
(1)商务智能的功能。商务智能系统的仪表盘可以剪裁环境以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用户可以定制主页来展示最关键的***表和报告,并且当商业需求变化时可以改变显示的***表;能基于底层(underlying)数据源的更新自动更新***表;可以根据特定参数或特定条件的变化进行预警;有例外管理能力;仪表盘的资源组件使资源材料与特定的使能过程一致;提供团队协同工作环境等。
(2)商务智能的支撑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①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及包含历史数据的数据集合,它用于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商务智能系统的核心是解决商业问题,它把数据处理技术与商务规则相结合,以提高商业利润减少市场运营风险,是数据仓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和商业运营规则的结合。②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及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规则的过程。③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LAP)。OLAP是一种多维分析工具,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对从原始数据中转化出来的、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理解的并真实反应企业维特性的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
三、国内商务智能应用研究
1.商务智能的应用行业。商务智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典型的有电信、银行、保险、医疗、零售、***府等,以及所有建立了数据仓库的用户。从商务智能应用的论文内容来看,我国的商务智能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在信息化程度偏高的电信、银行、保险、医疗等有少量应用。这一方面因为商务智能是建立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的,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缺乏数据的积累,而数据的积累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对商务智能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商务智能方面的人才以及对这些人才的有效管理。
商务智能的应用与行业内信息化的基础状况密切相关,实施商务智能的企业中,以电信、金融行业的使用率较高。刘艳丽认为商务智能能带来较大价值的企业中,以制造型企业最多,超过50%;其次是零售业,为41.2%;而***府机构对商务智能产品或技术的使用价值低于其他软件产品。以目前制造型企业和零售业的低使用率和高预期值来比较,这两个领域将是商务智能不可忽视的新市场。
2.商务智能在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化与ERP、竞争与决策中的应用。统计分析显示商(下转第112页)务智能在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竞争与决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多。著名的商务智能公司BusinessObject公司的专家PaulClark在分析商务智能与CRM的关系时认为:客户知识是CRM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商务智能是CRM的智慧所在,客户知识的获取与保存依赖于商务智能,商务智能是整个CRM的基础。
商务智能是架构在ERP之上的,而决策支持是在商务智能基础上的再扩展。从基础架构的角度上看,商务智能数据库和ERP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商务智能和ERP绝对不是同一事物或是同一事物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补的系统。它们最大的共性就是,它们使企业运行得更有效率、响应更及时并易于整合。
商务智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企业决策支持。商务智能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不同层面为战略决策提供新的支持:提升决策者洞察力;支持信息获取与分析。
商务智能系统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显著提升企业决策水平;识别优质客户,改善企业与客户关系;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创新业务模式。
3.商务智能系统、软件工具。目前市场上的商务智能厂商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专门做商务智能软件的厂商如BusinessObject、Brio、Cognos;第二类是继承性的数据库厂商和统计软件厂商,这类公司包括NCR、Microsoft、CA、Oracle、Sybase、IBM、SAS等;第三类是一些管理软件厂商,如SAP、博科、用友、金蝶等公司。
不同的人对商务智能的理解仍然不同。数据库服务商(如Oracle、IBM、Sybase)往往认为数据仓库是商务智能的核心,数据展示服务商(如Hyperion、BO、Cognos)则认为商务智能就是联机分析(OLAP),而数据分析服务商(如SAS、SPSS)一般认为数据挖掘才是商务智能的核心。
四、商务智能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1.商务智能的研究热点。从商务智能的研究成果分析来看,当前商务智能的研究热点主要有:(1)集成的商务智能体系研究;(2)商务智能的预测功能;(3)商务智能网络的研究;(4)决策支持工具的研究;(5)企业建模方法研究;(6)信息的收集与获取研究。
2.商务智能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对已检索文章分析,商务智能将呈以下发展趋势:(1)应用领域的探索和扩张;(2)应用行业将更广泛,制造业、零售业将是商务智能应用的热点;(3)与领域、行业知识的结合;(4)实时商务智能系统的研究和应用;(5)不同领域的理论、技术的融合;(6)商务智能系统可视化、交互性;(7)从单独的商业智能向嵌入式商业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员巧云,程刚.近年来我国数据挖掘研究综述.情报学报,2005,(4):250-256.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探究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为出发点,运用不同方法对CNKI在2001-2013年之间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总结,并结合当前农村金融环境和背景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从2002年起,有学者开始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相关问题进行关注与研究,其中金融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投资学这三门学科是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研究的引领学科;农业有效资金投入不足、资本运转效率低下、金融组织缺失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影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农村信用体系等要素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整体提升。我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规范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文献分类统计
中***分类号:F8303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姚凤阁(1971- ),男,黑龙江鹤岗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理论;王天航(1989- ),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效率评价。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JY0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340022;***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YJC790338。一、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国六成以上人口为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即“三农问题”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问题。多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体之一,在促进我国“三农”经济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陷等方面作用明显。但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一些资金流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领域逐渐成为商业机构谋取利益的必争之地,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是否与之相竞争的抉择;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问题都到了必须解决的关键时刻。因此,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改革和转型提高自身经营效率,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
由于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明显区别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其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是针对一些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这一研究角度问题,导致国际知名学者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这一专项问题的研究比较少,研究方法与结论也大相径庭,绝大多数文献是从宏观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商业银行的运行方式及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等几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而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则集中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从效率角度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深入的探究。但从金融机构效率评价体系来看,我国有关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方向和侧重点还比较分散,大部分文献仅在学术层面分析问题,对于现实层面的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以此来探究当前学术界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现有研究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文献做进一步的挖掘,力求对所有高水平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与分析,以此来展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总结与展望,从而发现我国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领域的空白点和薄弱点,有利于制定更加准确的学术研究方案来弥补当前研究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方面的不足。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力求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于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为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梳理我国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发展的趋势,并确定今后研究的侧重点,本文以中国权威数据库CNKI作为数据源,采用以“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为关键词的检索策略,对2001-2013年的CNKI期刊、博硕士论文、报纸、***书和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并经以下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一)基于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文献检索方式及关键词的多次试验,共筛选出344篇符合要求文献。表1为2001年1月到2013年9月份有关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文献的统计结果的逐年显示,可以看到,2002年开始有少部分的涉及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文献进行发表,从2006年起文献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总第445期姚凤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商 业 研 究2014/05
表12001-2013年农村金融机构下来研究文献比较年度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文献量055672537296055555547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文献数量随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我们运用EXCEL软件,对年度文献量数据进行拟合,将年度文献量曲线看作趋势线。进而得到相关文献数量的增长规律:y=00622x2+53209x-97045,R2=08862。从文献增长趋势来看,2013年发表的文献数量预计在70篇左右。结合统计结果,可以把我国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研究进展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即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初步探索阶段,在5年内共有相关文献的产出48篇,为全部文献产出的14%,平均每年文献发表量为9篇。2006年之后的第二阶段,可定义为是学术界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关注度快速增长的一个阶段,在这8年中,共有296篇相关文献发表,占全部统计文献的86%,平均每年有416篇文献发表。与之前的第一阶段文献规模相比,文献发表总数量翻了6倍,而年均文献发表数量的增长也达到了近5倍。
之所以从2006年开始,有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文献数量的增长幅度开始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2006年为中共中央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策的第一年,这必将农村金融改革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总结前一阶段具体实践工作的开展,银监会制定和实施了很多重大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决策层对农村金融企业改制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相关研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术界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研究显著增多。
(二)基于期刊分布的统计分析
在文献统计范围内,共有15种期刊在刊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文献数量方面表现突出,共刊载相关文献91篇,为全部统计文献的276%,平均影响因子为0815168,处于较高的影响力水平。刊载量居前6位(含并列)的期刊共有15种。这15种期刊共刊载相关文献91篇,占全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文献的近三成,这1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数为0815168,总体影响力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刊载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是《农村经济问题》和《金融理论与实践》,分别有10篇文章刊载。《农村经济问题》为影响因子排在首位的期刊,共载有文章10篇。在15种期刊中有三本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较高,在1以上,共载有文章28篇。占全部期刊载文量的368%。学者可以重点对载文比较活跃的以上三种期刊上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高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
(三)基于研究机构的统计分析
本文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表2显示了总共有22个研究机构发文量在3篇以上,总发文110篇,占全部研究文献量的3198%。
表2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研究发文3篇以上的
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名称发文量
(篇)研究机构名称发文量
(篇)四川大学10山东大学4湖南农业大学10华南农业大学4中南大学9安徽财经大学4南京农业大学6重庆大学4湖南大学6湖北经济学院3华中农业大学6中共江苏省南通市委***校3中南财经***法大学6南京师范大学3山东经济学院5天津财经大学3中央财经大学5云南财经大学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中共江西省委***校3西南财经大学5南开大学3合计110注:一般情况下,以第一作者所在机构,以及独著作者署有2个及以上单位的,均作研究机构进行统计。
全部文献中,1541%的文章为4家研究单位贡献,文章数量为53篇。在全部共22个发文机构的文献总数中占据近5成的比例。发文量并列第一位的四川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发文数量均占22个研究机构发文量的909%。这些数据也可以从某种角度说明四川大学与湖南农业大学等7个研究机构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表3为所统计的所有文献发表机构的地区分布情况。从研究机构地区分布来看,22个研究机构中,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苏省均以3个研究机构共同位居第一位;其次是山东省和天津市,为并列第二多的研究机构。排在前两位的省和直辖市的科研单位数量在22个研究机构所在比例达到了7273%,共发文86篇,占22个研究机构发文量的7818%。
根据表3可以看出,湖南省共发有相关文献25篇,位居第一;位居第二位的是四川省,发文19篇,占22个研究机构发文量的1727%;位居第三位的是湖北省,发文量为15篇,占22个研究机构发文量的1364%;位居第四位的是江苏省,发文量为12篇,占22个研究机构发文量的1091%。
表3 发文3篇以上研究机构地区分布省份机构数
(个)发文量
(篇)省份机构数
(个)发文量
(篇)湖南省325北京市15四川省319陕西省15湖北省315广东省14江苏省312安徽省14山东省29云南省13天津市26江西省13合计22110
(四)基于基金项目的统计分析
在我国,各类科研项目的基金资助均由***府负责统一处理与把控,国家管理层对于各个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将直接体现在科研基金的赞助规模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后发现,27类项目基金对70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赞助,占全部文献的2035%。其中,向所统计文献提供赞助基金最多的项目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提供的次数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基金项目。全部基金资助研究文献4571%的资助项目为部级基金,有多达32篇的文献赞助来自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四类基金。这一统计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研究和解决的重视,从区域角度来分析赞助项目的地域特征,则发现湖南省的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最多,占受资助文献的近两成,山东省和河南省分列二三位,各占5%左右。这说明以上三省的当地***府和学者更关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研究。此外,黑龙江省、江苏省和陕西省等省各类基金资助也相对较多。
(五)基于研究人员的统计分析
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领域发文量居前30位的作者共发表相关文献68篇,达到了全部统计文献的近两成。共有7位作者总发文量排名比较靠前,分别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陕西省农业经济信息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共江苏省南通市委***校,华中农业大学和四川大学,这7名作者的发文量已经超过前30位作者发文量的三成。这也与之前对研究机构的分析结果相呼应,从侧面反映了以上机构和作者在农村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六)基于引文的统计分析
其他学者引用文献次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客观评价。通过统计分析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领域中被引用次数在前20位的学者的论文情况,能够反映出学者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从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来看,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前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金融研究》上,被引用次数都在100次以上。被引用次数在50次以上的有5篇文章。从文章被引用频率高低来看,共有16种期刊在被引用频率中居前20位。这16种期刊影响因子的平均水平为2201。其中农村经济问题刊载4篇,金融研究刊载2篇,金融理论与实践刊载2篇,其他期刊被引用文章均为1篇。经济研究是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影响因子为1155,同时还有1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在1以上,占全部所统计期刊的8成。从被引用次数较高的文章作者来看,他们来自18个研究机构,研究机构比较分散,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有两篇,在此领域处在较为领先的地位。其他的研究机构都只有一篇。表4 关于涉及“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学科的文献数量分布学科文献量文献量百分比(%)学科文献量文献量百分比(%)金融16148.20359281基础科学133.892215569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914.67065868经济体制改革102.994011976投资3711.07784431证券51.497005988农业经济308.982035928财***与税收30.898203593市场研究与信息236.886227545保险30.898203593合计---334100表5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热点研究主题的发文量分布主题发文量主题发文量主题发文量主题发文量结构64金融支持12制度9三农6农村信用社46规模12金融需求9路径4改革23风险11多元化7普惠金融3农村经济23意义10现状6监督2创新12收入10融资6服务体系2(七)基于学科的统计分析
参照中国知网对学科进行分类的方法,将研究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文章按学科进行分类。表4显示了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方面涉及学科的前10位。共有334篇文献包含在这10个学科之内,发文量排在前5位的学科依次是金融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投资、农业经济、市场研究与信息、这些学科的文献总量占到了前10大学科的近九成。其中所涉及金融学科的文献数量最多,文献量是农业经济文献量的537倍多;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次之,占147%;投资学第三,占111%。可见,金融,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和投资学是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发展的引领学科。
(八)基于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主题分类,统计出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详情见表5。前20位的热点主题发文量为277篇,占全部文献量的805%。前10位的主题分别是结构、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经济、创新、金融支持、规模、风险、意义、收入,共发文223篇,占热点主题发文量的805%。从表5可以看出学者在研究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时注重农村金融机构的结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的重要方面。
三、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剖析与未来发展的重点取向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宏观经济环境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尤其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配置效率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改革能否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标志性内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是以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实现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必将对农村金融机构整体效率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和体制的原因,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意愿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由于***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还不够积极,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手段还不够多样,支农理念也比较落后,这些都是影响农村效率配置的重要因素。但根本上,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明显区别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专门为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的金融机构,还是要重点考虑农村市场的金融配置效率,来区别于普通商业金融机构,以达到将农村金融服务纳入到特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框架中来。总体来讲,当前体制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是联通***府与农民的金融纽带,不能将农村金融只单纯看做是农村信贷问题,如此才能更加合理和客观地评价农村金融效率,这就要求我们从金融服务的角度去结合农村金融与效率配置的关系。因此,众多文献提出如何在金融服务层面将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水平纳入到农村金融效率的框架中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大背景下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的大多数文献是从***府宏观角度出发去解决农村金融效率配置问题的,这对农村金融效率的测度以及概念的界定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众多学者也力求打开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分析维度,为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提供一个更好的研究平台。也有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充分对比农村金融改革前后的机构效率,在实证上选择完整的财务数据,运用学术界领先的数理模型,得到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还有学者基于我国“金融二元性”的明显特点,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无法得到完全优化的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整体偏低的首要原因,应结合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特有的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模式,探究小型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作用,以此来分析我国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组织结构、产品销售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特点。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比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整体提升我国金融机构效率提高了很多新思想和新方法。绝大多数文献针对的是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结合我国现有***策和即将实行的改革***策,对我国金融机构效率和发展前景进行探究。也有少部分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进行分析,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不同的价值判断主体,由不同的主体引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又引出不同的效率标准。最终的不同效率标准会有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但不同效率标准的存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利益化的基础上的,都比较适合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但结合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形势仔细研究也不难发现,很多文献都没有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梳理,研究内容过多地集中于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宏观评价,研究的角度和维度都较为单一,对农村金融效率体系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及把握还比较缺乏。同时,在现有的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研究框架的完善指标中,对于经营效率的指标,目前还没有提出农村金融效率评价的有效模型,评价指标的随意性也比较强。还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素指标体系的评价与非参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这类方法既可以将要素的流动性进行合理模拟,同时也能够验证指标体系设置是否合理,这也会导致金融指标体系微观层面的缺乏。由于分析方法比较固定,因此参数分析法并不能够完全覆盖其他影响因素,这就会导致研究结果不够全面,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体来讲,学术界对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研究还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想在当前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农村金融产权重新分配的角度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机制和效率的问题,就要牢牢抓住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这一主线,要在充分做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对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影响。二是在研究传统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时,应充分考虑***策性银行的业务辐射效果,结合农信社的基层引导作用,从升级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手,重点考察资金在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中的互助流通,大胆提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新方案。
事实上,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可以有很多,我们认为今后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研究中可以结合金融安全、金融风险、绿色金融、金融生态环境等优化问题。由此,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应集中在下几个方面:
将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与机构制度和农村金融生态研究相结合。现有文献对于制度方面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完善与提高上,国内学者将过多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在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却忽略了农村金融机构最根本的服务对象―农户,对于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是针对服务于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与重建,但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进行修修补补,没有真正从金融机构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的思路进行改革部署,最终往往造成封闭运作的***策性金融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于农村金融生态方面的研究则更应注重宏观层面,包括法律环境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府干预过度等方面。应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相互影响,探究造成中国市场型金融机构出现“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原因。此外,大量商业性金融机构往往具有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成本高、风险大,规模相对较大的特点,由于其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往往不愿意向经营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抵押品不足的农户或农村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找到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办法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努力从根本上截断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城市和大公司的通道,从而避免“金融的城市偏向”现象的发生。
应重点区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的两个层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农村金融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从金融机构的中介效率即储蓄转为投资的比例来着手研究,了解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区域内的乡镇小企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可以类比银行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进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信贷资源转移到市区内的企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介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进一步的,可以分析***策性贷款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中介效率。二是从农村金融机构效益最大化的细分作用着手,探究我国银行业商业化的发展进程,这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否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微观收益,进一步探究影响微观收益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从银企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在现有理论中,学术界已经对金融机构效率与所挂钩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达成了一致共识,即二者间呈现完全正相关变化。相应的,企业的效益也会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影响。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中小企业中来,探究农村不同产权组织形式的企业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下的中小企业效益与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区别对待反应进行分析,另外还可以探究农户还贷率对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影响。
四、结论与展望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要想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无疑是改革中最核心的内容。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发端于2002年左右,最早的文献主要从金融抑制、农村金融机构体制与市场分配和再分配不平衡的角度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接下来一个阶段的研究要点则主要集中在如何探索出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最佳路径、如何突破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障碍要素等方面,***策支持等方面,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制度设计。研究成果主要涉及5个学科,但以金融、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和投资学是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发展为引领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与开展直接与我国的国家经济发展与***策规划密不可分,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是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学者主要从纯理论层面为国家农村金融改革提出方案,主要着手点集中在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各年度的文献产出趋势与国家改革时间节点与事件的一一对应上。
通过对众多文献的分析,可以将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问题的研究进展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问题的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来自于农村资金投入的不足和农村资本利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金融组织的缺乏,因此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关键是扩大***府对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及配套监管与利用措施的进一步完善,这在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二是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受我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影响较大,因此要想从外部层面对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就要从法律、制度、***策、信用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实行更加有利的农村金融体系制度,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
总结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不仅要依靠传统金融市场上的帕累托效应,同时也要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有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体系方法中有更多的借鉴,同时,也能够从理论方法、研究方向、行为创新上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博迪,莫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田力.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
[3]谷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4]王醒男.基于需求与发展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逻辑再考[J].金融研究,2006(7).
[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J].货币金融评论,2005(4).
[6]姚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功能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6(4).
[7]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财贸经济,2007(2).
[8]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4.
[9]姚凤阁,张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功能效率评价――基于COPRAS-G和ANP方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1.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YAO Feng-ge1,WANG Tian-hang2
(1. Commerce Research Institute,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2. Finance Institute,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progress and current trend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fficienc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aking high level of literatur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tried to summarize and explore the forward viewpoint from the new theory.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were all derived from the Chinese Journal Net Database. Through the network professional search, the paper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in CNKI between 2001 and 2013 by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and analyzed the literature content with the current rural 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Since 2002, scholars have been concerning and studying related issues to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mong which, finance, macro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vestmentthe three disciplines are the leading subjects for the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urther study found: insufficient agricultural capital investment, low capital operation efficiencyand the lack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low efficiency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legal system and rural credit system affecting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d the efficiency ascension of the whol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wing we need to take further measures to standardize and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学术期刊;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总体偏低。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体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
陕财职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创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为陕西省财***学校,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统计财经学校、陕西省财***会计学校、陕西省统计财金学校、陕西省财经学校等,1986年由西安迁建咸阳。2001年9月***升格改制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陕西省财***厅划转陕西省教育厅管理。陕财职院秉承“博学、慎思、诚朴、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陕西省,面向全国,依托会计行业,面向三大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奉献”的优良校风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陕财职院以建设成为陕西财经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陕西财税干部培训基地、陕西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与认证基地、财经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现“省内一流,行业著名”为办学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旨在形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专业体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检索时间为2017年2月7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控制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模糊匹配方式,发表时间从“2001年”到“2016年”,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1,454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组浏览”和“文献分类目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陕财职院2001~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来,陕财职院年度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科研总量在增加。(表1)
(二)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50篇的学科共有11个,具体如表2所示。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两个学科是企业经济、会计,发文量较多的学科有贸易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等,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其中,在企业经济学科203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3.96%,说明该校企业经济学科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表2)
(三)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所属最多的五个领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说明陕财职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高职院校群体中,陕财职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较为鲜明。(表3)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截至2016年底,与陕财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最为密切的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陕财职院地处咸阳,该校作者与民族学院(坐落于咸阳)、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以前也坐落于咸阳)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表4)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陕财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33篇产出论文标注了7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2.27%。这一比例在陕西省高职院校中属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陕财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在该校作者发文最多的10种期刊中,有《教育与职业》、《财会通讯》、《商场现代化》等期刊出现(或曾经出现)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该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大部分论文质量尚待提高。(表6)
(七)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7列出了2001~2016年陕财职院作者发表期刊论文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可以看出,陕财职院作者使用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职院校”、“对策”、“问题”、“高校”、“教学改革”等,这说明陕财职院作者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同时,高频关键词“电子商务”体现出来该校的专业特色。(表7)
三、结语
本文统计了陕财职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到2016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显示,该校科研实力持续不断增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在企业经济、会计等学科的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该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倾向,发表的基金论文较少,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尚待提升。该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职院校”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伟平,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7.9.
[2]秦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
[3]杨聪,孙宾宾.基于CNKI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电子制作,2015.2.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建设;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会计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理性需求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匹配程度矛盾凸显。另一方面是信息化、金融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需要大批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本文以新版CNKI数据库收录10年的会计教学改革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展现研究的主题和前沿。
一、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为保证搜集到的论文与会计教育改革高度相关,以篇名检索,检索方式为title=“会计学and教学nor非会计”,时间范围设定为2005-2014年,得到的文章数量为551篇;获取了每篇研究文献的题目、作者、机构、发文期刊、关键词、摘要、发文时间等相关数据。
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的主要工作包括题录信息导出、人工去除对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简介等不相关文献,大小写转换、乱码删除等工作,共检索出502条有效文献。
3.方法和工具
在统计会计学专业建设研究领域文献基本特征信息基础上,者综合使用了描述统计分析、词频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核心期刊中会计学专业建设发文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Endnote软件的文献分析功能
EndNote是SCI(Thomson Scientific公司)的***软件,它不仅可***搜索文献提高科技文献的检索效率、建立文献库和***片库、引文编排、定制文稿、高效管理文献,还能对文献进行分析、分类。①
2.主导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期刊
为探究会计学专业建设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将502篇文献导入Endnote X6软件,利用其主题统计(Subject Bibliography)工具,发现这一领域的发文量发展趋势、主导研究者、主导研究机构、主导研究期刊。(见表1)
从表1可见,历年发文量处在20-99篇,可见,会计教育改革这一主题,一直较受教育工作者重视;从发文量领先作者来看,可以了解张月玲、花双莲、许家林等研究者在这领域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从发文量领先的单位来看,可见中南财经***法大学会计学院在会计学专业建设这一领域相对于其他研究机构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从期刊发文量排序可见,《会计之友》、《财会通讯、《财会月刊》在会计学专业建设方面从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实践等进行了更多的阐述。
三、从高频关键词分析会计学专业建设研究热点
(一)高频关键词
把502篇有效的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文献导入Endnote数据库,统计得到1873个关键词。对1873个关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词频在17以上的关键词共32个,构成高频关键词表(见表2):
(二)会计学专业建设研究热点
再通过对2015年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可揭示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建设的研究热点,如下:
1.关键词特色专业:***于2008年曾颁布的《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十一五”期间***遴选了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梁毕明等[2]以吉林大学为例,研究要建设好会计学部级特色专业,分析了吉林财经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措施、预期成果,展开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究。
2.关键词学习过程:该关键词在近十年的文献502篇文献中的11篇文献中出现,且全部为2010年及以后发表的,说明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活动,越来越注重学习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
3.关键词专业硕士、ACCA:对于人才培养方面,2010的关键词硕士学位,在2011年未作为关键词,而在2014年,出现的类似的关键词为专业硕士,说明:会计学的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的重点为会计专业硕士MPAcc。
注释:
①资料来源:Endnote X6***网站. http:///.
参考文献:
[1]王全在.特色鲜明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基于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实践[J].会计之友,2014,27:109-112.
[2]梁毕明,卢相君.地方高校会计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13,06:34-36.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术论坛》;栽文分析;作者分析;引文分析
《学术论坛》自1978年创刊以来,以“关注社会动态,弘扬时代精神,追踪学术前沿,倡导理论创新”为办刊特色,刊登了大量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社科理论文章。该刊已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版),并被多家重要数据库收录。目前已有304种期刊引用了该刊的数据,影响因子由2004年的0.1693提高到2006年的0.301。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第一作者为统计对象,对2004―2006年间的载文、作者及引文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从一个阶段反映《学术论坛》发展轨迹,为促进该刊进一步发展、提高办刊质量提供参考。
一、载文情况统计分析
1 载文量
载文量就是某种期刊在某个时间段内刊载论文数量的多少,它不仅是衡量学术期刊所含信息量及吸收、传递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所载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学术论坛》2004-2006年3年间共出版30期,载文1394篇(不包括书评、会议综述、学术信息等)。为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需要,2005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页码由188页增至204页,因此年载文量大幅度提升,在社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一方面说明该刊出版周期缩短后,信息传递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2 信息密度
信息密度是指每印张所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信息密度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含量及办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显示期刊信息输出的速度和能力。每篇论文占页数越多,其信息密度就越低;但反过来讲,篇均长度的增长,有利于科研论文论述深度和广度的增强。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信息密度作统一定量要求,要根据学科、选题和表达的需要,宜长则长,宜精则精。《学术论坛》2004~2006年所***文长度统计,但篇均页码稳定在4.22~4.34之间,信息密度处于3.69~3.79区间范围内,波动较小,说明该刊所提供的信息流呈稳定、均速状态,也表明该刊质量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3 基金论文比
基金论文比,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术论坛》2004~2006年基金论文比逐年上升,尤其是部级基金资助论文占有一定比例(64篇,占26.7%。若某文有多项基金资助,只按最高级别统计一次),说明该刊的质量在稳定中逐步提高。由于基金资助论文在质量、学术价值或实践价值方面往往高于一般论文,因此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争取提高基金论文比。今后要改“坐等”基金项目为主动出击,依托自身学术资源优势,及时了解重要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提前预定重要基金项目的核心部分的论文,以提高刊物的质量和知名度。
4 学科分布
依据《学术论坛》栏目的大致分类,将所载论文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历史学、文化教育和专题研究等10大类。2004~2006年经济学、***治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有论文765篇,占发文总量的54.8%,是该刊的特色栏目。在该刊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章》等转摘的文章中,以上3项被转摘量占总被转摘量的59%。该刊既有这些稳定的栏目,又不拘泥于栏目,善于从现实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中抓住学术创新点,刊发一些贴近时代、理论性强、思想性强、可读性高、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文章,对社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如和谐社会研究、农业问题研究,有多篇被重要文献转摘和引用,取得了较好的学术传播效果。
二、作者群统计分析
1 作者职称、学历情况统计
作者是反映期刊学术水平的一个鲜明的外部特征,也是影响期刊质量的一个因素。对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期刊的权威性,揭示出该期刊的主体作者群以及预测该期刊的难度系数。为便于分类,笔者将统计标准分为三类,教授、研究员、编审、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等为一类作者;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博士、博士生、高级讲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为二类作者;讲师、硕士、硕士研究生等为三类作者;其他用无效编码代替。由于作者在3年中的职称、学历会有变动,笔者采用最高一级归类。
教授、博导、研究员等一类作者所占比例为16.79%,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这部分作者的稿件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对提高刊物的转摘和被引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副高作为该刊的生力***,以59.61%的比例占据了作者群的半壁江山,对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副高作者既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又有评正高的压力,加上一些基金项目,其论文质量较有保障。他们是未来的正高群体,且在该群体周围有一批有战斗力的科研骨干,因此要与副高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争取更多更优质的稿件。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博士生数量突飞猛进,其学术水平也在提高之中,但有些博士的文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比之下,中级职称的作者成为弱势群体,但是他们的科研压力最大。《学术论坛》2004~2006年所***文中,中级职称作者比例占21.10%,在保证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对于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该刊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培养刊物的后备***。
2 作者群的地域分布
统计分析作者所在的区域,可以了解刊物的覆盖面,从而可评价刊物在全国的影响力。通过对第一作者的统计,2004~2006年《学术论坛》刊发的论文作者所属地区分布。
2004~2006年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作者在《学术论坛》上发表文章。发文100篇以上的作者群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北京、江苏、湖北5,省市自治区,占发文总量的66.36%。广西作者群高居榜首,占25.82%,这既体现了刊物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也体现了刊物“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办刊特点。这是刊物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刊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广东作为该刊的第二大作者群来源地,虽然其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论文的产出在全国排第5位,但是两广地域相联,联系密切,且具互补性,随着两广通道的加快对接和提升,两广的经贸合作关系更
加密切,因此广东作者在经济学方面,尤其是区域经济、金融学方面研究的论文比例较高。北京、江苏和湖北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产出大省,在该刊的发文比例也位居前列,这与这些省市经济发展程度高、巨额科研经费投入以及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有关。上海和浙江的作者群体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论文则相对偏少,、宁夏、青海等则1篇也没有。
3 作者群所属单位分布
作者来源单位的统计分析也是表明刊物覆盖面和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者群体所属单位类别统计,数量较高单位的排名。该刊作者覆盖全国361个单位,有较高的覆盖率,在全国有广泛的学术影响。高校是该刊主要的作者来源单位,占80.61%;***校也有一定比例。广东、北京、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高校拥有强大的学术研究实力,其作者为该刊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为保证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发挥了生力***的作用。建议下一步对这些高产单位的作者的选题与被引情况作进一步分析,争取多刊发一些被引次数高、创新性强、理论水平高的论文,以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
4 核心作者分析
刊物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同作者群的支撑密不可分。测定核心作者,有利于总结高层次作者在选题论证方面的规律,从而指导期刊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核心作者的测定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由于近3年发表的文章的影响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且统计样本中最多的发文量只有3~4篇,笔者将发文2篇以上的140名作者作为核心作者候选人,为作者总数的11.35%。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该刊核心作者。统计指标包括:发文量(K1)、被CSSCI来源期刊引用量(K2)、被重要文献摘转情况(K3)、被中国引文数据库引用量(K4)、中国期刊网提供的单篇文献网络传播量,即2005~2007年Web***量(K5)。第二步,加权统计综合指数。本文取60分以上者为本刊2004~2006年的核心作者。
三、引文统计与分析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学科。随着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生物学等实质性学科应用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的经济系本科专业普遍将统计学确定为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以来,经济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不断开展,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相对于专业教学来讲,由于统计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统计学的教学仍主要处于理论部分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仍然延用中学时期的思维方法,偏重记忆和解题,而没有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忽略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此外,由于课程中概念较多且彼此之间关系复杂,公式多且计算复杂、难度大,导致许多学生对课程学习思想负担较重,缺乏学习主动性,无法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该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开展实验教学,课堂学习与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相结合
学有所用,这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却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另外,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统计学中的计算过程已经不应该再被视作教学的重点,而统计思想和案例应用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已经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处理技术,而且在统计学中使用统计软件,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和精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简单轻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经济系学生自学统计专业软件,如sas、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spss、eviews,难度较大,而excel软件作为一款常用办公软件,它提供的统计分析工具虽然比不上专业的统计软件,可由于它简单易学,更便于学生掌握。此外,很多高校都会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具备excel的基本知识,并且熟悉excel的操作,因此,对于本门课程,我们可以采用excel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结合统计案例,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把excel软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演示,不仅可以简化分析过程中繁琐的计算,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能力。这种加以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实用性的认识。
二、推进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尝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前,很多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查方式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却没有实际应用方面的考核,这很难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为了通过考试,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对于统计学原理无法深入理解,导致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水平,达不到考查的目的。
因此,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建议在统计学教学的新模式下,对现有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尝试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对于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而对于数据处理等应用性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对于已给数据,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功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开卷考核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助于考查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
考虑到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最初开设统计学时,我们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强调统计原理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第一堂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团队,要求每个组不超过5人,针对一个实际问题,或让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一个需要做统计分析的、推断规律的问题,根据该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做出调查报告。学生期末时上交三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调查问卷,并说明发放问卷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最后是一个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要完整说明整个问题的提出、分析与结论。教师事先对调查涉及问卷中的问题个数、问卷数量都有一个要求,并明确要求学生在数据分析中必须用到课程中所讲授的四类主要方法——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中的至少三个。在统计学的学习中,我们并不需要求选题与经济学挂钩,选题可以相当广泛,如对学生喜爱运动的调查、食堂调查、***书馆调查、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等等,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课上讲到“抽样的时候要有随机性”,让学生们自己做调查问卷,自己进行抽样,就会有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如仅仅通过课上教学是很难得到的。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思维,还能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定量分析基础,对于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相关数据处理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并符合经济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经济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注意做到不仅要抛弃保守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防止走向“软件应用”模式,争取做到以应用为中心的“数据收集+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思路+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能理解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同时也能够利用统计软件来解决收集统计问题。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一、考核对象
局机关各科室工作人员
二、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为本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
三、考核内容
纳入考核的统计信息所包含的内容为:统计信息、统计分析和调研报告。
统计信息主要指局工作动态、各类活动、工作措施、经验成果和工作建议及其他有价值的***务信息和国民经济各行业月、季、年度运行情况的简析等经济类信息;统计分析主要指国民经济各行业季度、年度运行综合性分析,各专项调查、大型普查全面分析等;调研报告主要指通过在对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人口就业、“三农”问题、财***金融、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小康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的具有宏观分析和指导建议的报告等。
四、信息报送及管理
(一)工作责任落实
信息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牵头、落实,各责任科室密切配合。各科室负责人为信息工作责任人,对本科室报送的信息质量负责把关。办公室设立信息专管员具体负责各类信息的统一对外报送和管理统计工作,实行月度信息录用通报制度,每月通报信息录用情况,并根据信息统计情况及时做好信息约稿、催报、组稿、协调工作。
(二)报送时间及质量要求
1、报送时间要求:统计调研报告须在年底前完成研究任务,提交研究报告;统计季度(年度)分析须在季后二十天内完成并报送;经济信息(月度、季度数据简析)须按统计信息月度专报方式,在完成报表后二天内撰写并报送,工作动态信息(紧急信息按上级要求在第一时间内报送)须在事件结束后当日或次日撰写信息并报送办公室,局办公室信息专管员收到信息及时完成核稿并对外报送。报送可通过局腾信通完成,报送完成后请与办公室信息专管员联系确认。
2、质量要求:各科室向办公室上报的信息应及时、准确、真实,做到快、精、新,无失实和重要信息漏报。同时要切实提高信息编写质量,提倡报送综合性、调研性信息。调研报告字数一般不少于4000字。办公室对各科室报送的信息,原则上只对内容进行审核,不再做文字、题材上的修改。
(三)报送程序
各科室报送信息须同时用电子文档和纸质稿件送达办公室。工作信息上报须经科室负责人审阅签发,重要的信息须经分管领导审阅。动态信息采取“先到先用”原则,即同一内容信息,先报送者先录用。统计分析须经分管领导审阅签发。调研报告须经局领导班子会议审定结题后对外。办公室信息专管员应及时将审阅后的信息及时加载至局内外网或对外投稿。
五、考核办法
遵从既重数量,更重质量的原则,对局下达各科室的全年信息、分析和调研报告任务进行以科室为单位的基础考核,对被省级以上网站、刊物和获得领导批示的稿件进行个人激励考核。
(一)基础考核。以科室为单位,按信息、分析和调研报告343的比例实行千分制考核,即完成信息任务计为300分、完成分析任务计为400分、完成调研报告任务的计为300分。超额或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增减分,凡全年总得分低于600分的取消当年考核。基础考核按季序时进度逐季兑现,凡当季超额完成自动滚存至下季,以超额计分不超过任务分为限实行年终一次性兑现。本考核任务中信息和分析为统计信息网录用数,凡向***务网(含市委办)、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提供信息稿源的,一旦对外提供并录用的,折算为1篇统计信息网,凡在级报刊杂志上录用的折算为2篇统计信息网。同一信息被多级部门录用的,按分值最高的计算。
(二)激励考核。激励考核考核到个人,1篇信息多人署名的以第1作者为准。1、统计信息被省统计信息网录用的20分,国家统计信息网录用的计50分;2、统计分析(包括调研报告)被省统计信息网录用的每篇计60分、被国家统计信息网录用的每篇计200分。被省级报刊杂志上录用的按同级网络计分标准双倍计分;3、凡所采写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被市及以上领导批示、批转的加200分。激励考核年终一次性兑现。
(三)其他。凡年度在市统计局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800、500和300元。在市级(不含)以上统计会议上被宣读或编录的分析(调研)文章和微信量的奖励由班子会议讨论决定。
六、其他
1、年度信息考评情况作为科室和个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凡未完成局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取消该科室所有人员的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2、严禁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经比对,凡统计信息文字重复80%以上、统计分析(调研报告)文字重复30%以上,认定为剽窃、抄袭他人作品。发现一次相应扣减相同类信息5篇,发现二次取消该科室全年所有信息考核奖励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务智能;知识管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
商务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简称BI)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Group的HowardDresner于1996年提出来的,我国学者将之翻译为“商业智能”或“商务智能”,本文选用“商务智能”作为BusinessIntelligence的中文翻译。近年来,商务智能技术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需要商务智能来保持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美国,500强企业里面已经有90%以上的企业利用企业管理和商务智能软件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国外己经有很多成功实施商务智能的案例。我国的商务智能处于导入期,商务智能应用的程度和实际效果都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外商务智能供应商和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广泛的商务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国家***书馆的多库目录检索系统、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对国内商务智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文献统计分析
1.论著统计分析。为了对近年来国内商务智能论著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分别以“商务智能”和“商业智能”(他们指的都是BusinessIntelligence,BI)为检索题,通过对国家***书馆的多库目录检索系统进行题名检索,得到近年来相关论著及博硕论文分布情况:国内商务智能专著只有2004年的两本,译著在2003年~2005年间有三本。相对于最早1988年出版、截止2005年已经出版23本的西文专著(含一本日文专著)要少得多。国外2001年~2004年间出版的商务智能专著数量极多,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商务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比较成熟。而我国从2002年起仅有少量的博士论文,关于商务智能的专著也屈指可数,我国商务智能仅处于导入期,对商务智能的系统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论文统计分析。
(1)数量分布统计分析。笔者利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Web),分别以“商业智能”、“商务智能”为检索题进行篇名检索,得到221篇文章(论文、简讯等),通过内容分析,除去内容重复的和明显不符合我们主题的文章,得到以下统计结果(见表1)。
从检索结果来看,1996年的两篇简讯可以说是国内较早关于商务智能的文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在1996年~2005年期间,收录了有关“商务智能”和“商业智能”的论文一共200篇,文章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前几年缓慢增长,近几年明显递增的特征。因此可以将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为两个阶段:①初始阶段(1996年~2001年):这个阶段国内商务智能初露端倪,这段时间相关文章很少,有36篇,约占总数18%,说明商务智能在当时属新事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段时期的文章多是关于商务智能软件和国外商务智能研究的简单介绍和综述。②明显增长阶段(2002年~2005年):这阶段论文有显著增长。不少论文讨论商务智能在各行业和各领域的应用,但是关于商务智能的较高水平和较深层次的学术研究论文还极少,大部分文章仍是简单的、重复的功能介绍、综述和简讯等。这与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大量数据积累、缺乏应用商务智能的实践有关。
(2)主题分布统计。笔者查阅大量的相关论文资料,对当前商务智能的研究主题进行划分并加以调整,将商务智能的研究内容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层面两大类,其中基础研究包括商务智能定义、功能(任务)、技术、综述等,关于商务智能的一般应用研究等无法归于应用层面所分细类的文章也放在这一部分;应用层面分为:①商务智能软件方面的简讯和功能介绍;②商务智能的行业应用,如金融、电信等;③商务智能应用的范畴,如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务等。按以上主题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按题名检索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表明,国内学者对商务智能基础工作研究较少,共75篇,占总数的37.5%,其中还包括无法归类于商务智能软件和具体应用的一般应用讨论的文章。这里分别以“商务智能”、“商业智能”为题名检索到商务智能技术方面的论文极少,但如果以“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分别进行题名检索,会得到成百上千篇论文。作为商务智能的支撑技术,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的发展是推动商务智能发展的技术基础。商务智能支撑技术研究的逐渐深入和成熟,为商务智能的功能、体系结构、应用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近几年我国关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的研究论文数量激增,基础研究关系到商务智能的应用能否顺利进行,这其中商务智能的支撑技术(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商务智能基础研究的论文数量极少,部分论文的质量不高,只是肤浅的介绍式论述,论文内容不新颖,重复性较高,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数量更是屈指可数,尤其缺乏高质量的、深入的关于功能、体系结构、方法等方面的论文。当然这也与商务智能本身的特点有关,确切地讲,商务智能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它将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DM)等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CRM)、ERP等系统结合起来应用于商业活动实际过程当中,实现了技术服务于决策的目的。
商务智能应用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多,共125篇,占总量的62.5%,这部分文章中41篇(32.8%)是关于商务智能软件的简讯,其余84篇(67.2%)是关于商务智能在各行业和各领域应用的论文和介绍性文章。这部分关于具体应用的文章也存在讨论不够深入、内容比较简单、有重复的现象。论文数量2002年开始增长较多,电信、金融等信息化程度高的行业应用商务智能较多,客户关系管理、竞争与决策、信息化和ERP等领域是商务智能应用的热点。
二、国内商务智能理论研究现状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商务智能的研究还处于导入期。像员巧云那样,笔者也把商务智能的理论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方面,其中宏观研究主要是从总体上把握,如商务智能的必要性、内涵和理论综述等;微观研究主要包括:商务智能功能、技术、体系结构等。
1.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方面。
(1)商务智能的含义。①GartnerGroup将商务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的技术及其应用。②IBM认为商务智能是一系列由系统和技术支持的以简化信息收集、分析的策略的集合,它应该包括企业需要收集什么信息、谁需要去访问这些数据、如何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最终导致战略性决策的智能、客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③简言之,BI=DB(数据库)+DW(数据仓库)+OLAP(***分析处理)+DM(数据挖掘),是多种技术的集合,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方法。现如今,商务智能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软件产品和工具,而是整体应用的解决方案,甚至升华成为一种管理思想,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即全面、准确、及时、深入地分析和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
(2)商务智能与知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类似处是它们最终都处理知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明显的总是直接来自人,商务智能中的知识源自数据,它是经过分析产生的知识;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都受企业文化和人的影响;商务智能看重的分析数据的技术和知识管理中管理和分发知识的技术很不同,然而,他们在内容获取和显示方面都共有终端技术。
2.微观研究方面。
(1)商务智能的功能。商务智能系统的仪表盘可以剪裁环境以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用户可以定制主页来展示最关键的***表和报告,并且当商业需求变化时可以改变显示的***表;能基于底层(underlying)数据源的更新自动更新***表;可以根据特定参数或特定条件的变化进行预警;有例外管理能力;仪表盘的资源组件使资源材料与特定的使能过程一致;提供团队协同工作环境等。
(2)商务智能的支撑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①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及包含历史数据的数据集合,它用于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商务智能系统的核心是解决商业问题,它把数据处理技术与商务规则相结合,以提高商业利润减少市场运营风险,是数据仓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和商业运营规则的结合。②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及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规则的过程。③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LAP)。OLAP是一种多维分析工具,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对从原始数据中转化出来的、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理解的并真实反应企业维特性的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
三、国内商务智能应用研究
1.商务智能的应用行业。商务智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典型的有电信、银行、保险、医疗、零售、***府等,以及所有建立了数据仓库的用户。从商务智能应用的论文内容来看,我国的商务智能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在信息化程度偏高的电信、银行、保险、医疗等有少量应用。这一方面因为商务智能是建立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的,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缺乏数据的积累,而数据的积累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对商务智能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商务智能方面的人才以及对这些人才的有效管理。
商务智能的应用与行业内信息化的基础状况密切相关,实施商务智能的企业中,以电信、金融行业的使用率较高。刘艳丽认为商务智能能带来较大价值的企业中,以制造型企业最多,超过50%;其次是零售业,为41.2%;而***府机构对商务智能产品或技术的使用价值低于其他软件产品。以目前制造型企业和零售业的低使用率和高预期值来比较,这两个领域将是商务智能不可忽视的新市场。
2.商务智能在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化与ERP、竞争与决策中的应用。统计分析显示商(下转第112页)务智能在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竞争与决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多。著名的商务智能公司BusinessObject公司的专家PaulClark在分析商务智能与CRM的关系时认为:客户知识是CRM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商务智能是CRM的智慧所在,客户知识的获取与保存依赖于商务智能,商务智能是整个CRM的基础。
商务智能是架构在ERP之上的,而决策支持是在商务智能基础上的再扩展。从基础架构的角度上看,商务智能数据库和ERP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商务智能和ERP绝对不是同一事物或是同一事物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补的系统。它们最大的共性就是,它们使企业运行得更有效率、响应更及时并易于整合。
商务智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企业决策支持。商务智能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不同层面为战略决策提供新的支持:提升决策者洞察力;支持信息获取与分析。
商务智能系统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显著提升企业决策水平;识别优质客户,改善企业与客户关系;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创新业务模式。
3.商务智能系统、软件工具。目前市场上的商务智能厂商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专门做商务智能软件的厂商如BusinessObject、Brio、Cognos;第二类是继承性的数据库厂商和统计软件厂商,这类公司包括NCR、Microsoft、CA、Oracle、Sybase、IBM、SAS等;第三类是一些管理软件厂商,如SAP、博科、用友、金蝶等公司。
不同的人对商务智能的理解仍然不同。数据库服务商(如Oracle、IBM、Sybase)往往认为数据仓库是商务智能的核心,数据展示服务商(如Hyperion、BO、Cognos)则认为商务智能就是联机分析(OLAP),而数据分析服务商(如SAS、SPSS)一般认为数据挖掘才是商务智能的核心。
四、商务智能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1.商务智能的研究热点。从商务智能的研究成果分析来看,当前商务智能的研究热点主要有:(1)集成的商务智能体系研究;(2)商务智能的预测功能;(3)商务智能网络的研究;(4)决策支持工具的研究;(5)企业建模方法研究;(6)信息的收集与获取研究。
2.商务智能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对已检索文章分析,商务智能将呈以下发展趋势:(1)应用领域的探索和扩张;(2)应用行业将更广泛,制造业、零售业将是商务智能应用的热点;(3)与领域、行业知识的结合;(4)实时商务智能系统的研究和应用;(5)不同领域的理论、技术的融合;(6)商务智能系统可视化、交互性;(7)从单独的商业智能向嵌入式商业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员巧云,程刚.近年来我国数据挖掘研究综述.情报学报,2005,(4):250-256.
2.王卫平,徐宏发等.基于WebServices的商务智能网络研究.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7):16-19.
3.刘庆.BI观点.http://happysboy.Bokee.com/
inc/ttnn_bi_opinion_200511.pdf,2005-12-19.
4.CharlesP.Seeley,ThomasH.Davenport.KMMEETSBUSINESSINTELLIGENCE:MergingknowledgeandinformationatIntel.KMREVIEW,2006(2):10-15.
5.刘业***,胡剑.商业智能的核心技术及体系结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882-885.
6.黄晖.中国式商务智能五人谈.上海信息化,2005,(3):26-31.
7.刘艳丽.商业智能驶上快行道了吗.科技智囊,2004,(8):88-8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