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张壁村――2005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被CCTV“魅力中国”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中部的介休市龙凤镇,地理坐标北纬36°57'40.33",东经111°58'1.90"。介休位于晋中盆地南端,属黄土原,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张壁位于介休城东南10km,绵山北麓,海拔1000m,南高北低,东、北、西三面为冲沟,属丘陵地貌,汾河流域,气候干燥少雨。(***1、2、3)
而关于张壁村名的由来,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堡内以张姓为大户,又用做***事壁垒,所以称为张壁;第二种说法是“张”指武力,“壁”为***垒,合起来是***事壁垒;第三,张壁的名字来源于星宿,古堡只有南北两个堡门,南堡门对应张宿,北堡门对应壁宿。北堡门上“德星聚”三字,蕴含“壁宿”主“道德昌盛”的含义。而古堡的轮廓同我国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星宿”是惊人的相似,而这也似乎不是偶然,在古堡内的贾家巷门楼内侧则镶嵌着“联辉”二字,源于“奎壁联辉”。上述三种说法都有其道理,至于哪个说法更接近史实,尚有待我们继续发掘考证。(***4)
张壁是典型的晋中山区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没有厂矿企业。村域面积4km2,村农业用地253.31hm2,其中包括66.66hm2林地,180.66hm2亩耕地,建设用地面积22.66hm2。主导产是传统农业、果木林业,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村民以种地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服务于周边县市的厂矿企业和建筑业。2012年张壁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
村庄总人口1146人(2012年),450户,是一个***的行***村。由于近两年旅游业的发展,一部工作人员常住在村中,还有嫁娶、人口出生等,使得村里的人口近三年有小幅增加。
历史遗产
古堡核心保护区面积10hm2,历史文物及古建筑建筑面积2200m2,由于旅游开发对保护区内历史建筑进行产权进行置换,居民已有一部分搬迁出来,还有一部分人常年在外地打工,造成目前保护区内房屋空置达45%。
来历不明的古堡:古堡的始建年代目前仍没有定论,研究者只能从古堡残存的蛛丝马迹中寻找一些答案。
据推断,张壁的堡墙和地道应是同时建造的,“明修堡墙,暗挖地道”,堡墙是用地道挖出的黄土夯筑,局部用土坯补砌。其建造年代也有如下几个推断:
一,为隋末时期的***事驻地;二,北魏年问的***要守地;三,北宋时期建的***事堡垒。
街巷格局:张壁古堡传统街巷格局保存比较完好。南北向S型主街(龙骨街),宽5米左右,长240m,路面材质为红色条石,最近一次铺砌为清朝光绪时期,以后各代略有整修,目前路面仍很不平整,因坡度较大,南高北低,因此又叫坡街,联通南北堡门。7条宽3m左右的东西巷子,分列两侧,巷子又分出宽2m左右的支巷,道路层次清晰。90%的街巷风貌保存完好,但路面状况却好坏不一,有条石硬化的,也有仍是土路的。古堡的道路系统也是令人称奇。整个堡寨无一“十”字路口,“均为设防性的“丁”形路口。巷不对巷,不能通达,便于伏击隐蔽。(如***5、6)
古地道:古地道的***事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全长过万米,现已清理出1千多米。地道内设有传声筒、观察孔、陷阱机关、并同八口水井相通,另外还有排水、逃生等通道。地道阴凉干燥的以及良好的通风效果利于屯兵屯粮。粮仓设在窑湾沟侧,便于通风,由数处串连一起的洞穴组成,最大一处进深11.5m,高7.5m。进入地道就如进入迷宫中一般,很容易就会迷失方向,行走于其中不得不让人慨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如***7)传统基础设施:
(1)古井,村庄原有11口水井,据张壁星象研究专家称,井的开凿,一方面说是供应***需,另一方面也是对应奎宿中的11颗星而建。目前来说这些古井大多都已不再使用,只有三四口井还未枯竭。(如***8)
(2)蓄水池:在地势较低的北门附近,有两个蓄水池,有两大作用:第一是缓冲分流雨季的雨水同时储存水源,以供早时浇灌,即分洪防旱;第二是风水的作用,水能聚财,调节小气候,常年聚水的水池还能营造北方村寨的池塘景观。(如***9)
(3)槐抱柳:村庄有一处空地,自古以来这就是公共场地,村规民约中规定,任何人不得占有。这里曾做过粮食晒场,现在仍保存原貌。晒场旁边就是千年古树“槐抱柳”,二郎庙等,是村庄的一个公共节点空间。(如***10)
(4)公共建筑:主要是指庙宇和城门楼(如***11、12、13),古堡现存八座庙,分别是:可罕庙,位于村南门口;空王行祠,位于北瓮城上;三大士殿,北门上西侧,建筑年代不详,其木结构有元代遗风;二郎庙,位于北堡门外,与真武殿、主街同处一条纵轴线;真武庙,北门洞以上;关帝庙,南门外,坐南朝北;吕祖阁,外北门上,坐东向西,创建年代不详;西方圣境殿,位于村南门上。
还有后来复建的兴隆寺(原名古刹寺,毁于抗战期间)、魁星楼、金代墓葬等历史遗迹。另外村庄还有很多石碾、石磨(如***14、15),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双龙碾”。
古民居:这里的民居以木架构的建筑为主,也有为数不少的窑洞(如***16)。在民居形态上,张壁的街巷正反映了我国隋唐时期的“里坊”形式,堡中有堡。现村中有290个院落,其中21个文保院落,住宅比邻有序,民居与堡墙保有一定距离,民宅大门都开向巷街,没有一户把门窗开向主街,这也体现了一种防御思想。大户家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多为狮子滚绣球,喜雀登梅、鹤鹿同春等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艺术。
村庄建设
张壁采用以新怀旧的保护开发模式,即通过新建居民住宅(如***16)换取历史院落的产权,进行保护和修缮,然后再通过营销手段,吸引部分居民回迁,现保护区内45%的历史建筑房屋产权转换到了旅游公司。
道路交通:古堡内的街巷格局十分完整,道路材质也都保持了原貌,但车辆通行很不方便。新村路面则铺的是水泥路或柏油路,干净整洁,通行便利。同时为了促进旅游发展,2012年由***府投资建设了介休通往张壁的旅游专线,并开通了介休到张壁的公交车。
供水、排水:目前村庄为集中式统一供水,水源为地下井水,水源井现有2口,消防系统目前也正在建设。
在老村里没有排污系统,生活污水大多是倒入垃圾池、早厕内、大街上,雨水也是地表直接排放。新村则采用雨污分流制,有污水收集系统。
电力电信:电视接收设备,老村子中目前都使用的卫星锅,新村则统一使用的是无线接收设备,新村的互联网入户率达到100%,老村则是根据需要自愿安装。
公共服务:2012年新建村委办公楼,位于新村南部,二层建筑,300m2;幼儿园和小学在一起,位于新村中北部,面积有400m2,但小学仅有1-2年级。
张壁村共有5家个体小商店,新村有两家早点铺(这里人的习惯一日两餐),家庭旅馆2家,旅游公司正计划将现有的食宿店整改,并统一管理。
环卫:村委建立的有自己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有村规民约。具体由旅游公司的公共事业部进行统一负责,经费由旅游公司负担。当前环境管理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村民的配合。
旅游发展
早在1992年在村委的领导下,张壁村开始发展旅游,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2009年介休市***府牵头,由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张壁古堡的旅游资源。在公司的组织下,已编制了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初期的投资建设已具一定的规模,目前已开放十几个景点,现正筹备建设度假旅游生态园区,同时在筹备申请4A级旅游景区。
景区门票60元/人,旅游旺季从每年的3月初号到10月底。期间日接待游客最多超过1000人,2012年游客总人数将近6万,门票收入100多万元,目前主要以自驾游的散客为主,跟团游客不到10%。
问题与思考
张壁的价值在于其完整性,十多万平米的一座古村,拥有主次分明、结构清新的村庄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众多的公共建筑,精妙的防御体系,显然是经过规划而建的,甚至有人将星象文化同城堡的建设联系起来,这对于探索我国古代城防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价值。古堡的众多谜团也让人费解,引起人们的探索欲。同时这里还曾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说明6000多年前这里已有先民活动,已孕育出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对于如此珍贵的一座古堡,她的未来还不甚明了。目前来说,似乎走旅游发展是其大势所趋,但发展和保护确实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既要保存好珍贵的文物资源,又要保证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处理不好很容易顾此失彼,这是全国大多数古村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当然张壁也不例外。
第二就是旅游发展中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旅游公司采用市场化运营,一切按照市场规律,因此不免要对文物保护和村民利益造成冲击。因此这就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以制约各方,寻求利益的平衡,这就需要监管协调各方的平台,但目前尚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
第三是文物的清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尚不完全。由于许多历史建筑年久失修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造成文物环境的残破不全,如地道、古井的清理;破败的需要加固整修,许多民居已成危房。旅游服务设施目前仅建设了一个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和一处简易的停车场,还没有规范的餐饮住宿服务设施,可以说尚不具备接待大量游客的能力。
第四是旅游公司同村委村民的关系处理。市场化的公司运作,其灵活性和自主性固然具有其优势,首先就是经济实力进行开发的先决条件,其次规范化的运营管理,现代化的营销模式都比***府或村集体主导具有先天的优势。但从目前旅游公司的经营状况看却存在着一些隐患。旅游公司的强势进驻,对村委是一个不小的影响,大有越俎代庖之势,而村委却是不够积极,一不宣传,二不参与。从调研中可以发现,村委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表,似乎和旅游公司的沟通不到位,双方没有真正的联合起来,这样对以后的开发效果会有所影响,在利益面前很可能造成村民的抵触情绪。因此只有村委和旅游公司交流、合作方能互利共赢。
最后旅游公司的发展思路。是采用先置换保护区内房产,再回迁部分居民。即先取得开发的主动权,为以后的经营减少阻力,待主要的建筑修缮后,根据古村落保持生活原真性的原则,再回迁部分居民,但其生活和经营活动要受旅游公司的限制。笔者认为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回迁居民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需要制定相应的鼓励和限制措施。其次,回迁后的居民能否延续原先的生产生活气息,也难以确定。
总之,张壁古堡应积极探索适宜的旅游发展模式,权衡各方利益,以保护为先导,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并吸引居民广泛参与,从而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