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纪初,经过第三次转向(“语言转向”),哲学的重心由认识论偏向了语言哲学。奥斯丁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研究语言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说话就是做事”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基本的思想。塞尔在批判与继承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这一理论。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四分法,研究了间接言语行为,并在言语交际的规约性方面贡献良多。尽管言语行为理论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它对语言哲学研究的巨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丁;塞尔
一、奥斯丁与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转向”之后,西方哲学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分支: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二者都认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实质性问题,哲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哲学家们对语言进行正确而深入的分析。因为看到逻辑实证主义以真假来研究语言存在严重缺陷(比如“我命令你去前线”这样的句子没有真值,但它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语句),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奥斯丁(J.L.Austin,1911-1960)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以作为研究语言哲学的新视角。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言语行为理论,那就是:说话就是做事。奥斯丁认为说话是一种带有目的的行为,人们说话既是在行事。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类交际和意义的基本单位(或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并不仅仅限于述事说理,描情状物,更重要的是意***改变或影响对方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等等”。如此说来,诸如请求、命令、道歉、陈述、祝贺等言语行为才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单位,也理应成为哲学家、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言语行为理论有没有心理学上的支持依据?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答复:“人的精神的意向性和意识的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产生基础,说话者意识的意向性决定其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实现说话者意向的表达和传递手段”。
奥斯丁认为人们在说话时实际上是以某种基本的方式进行行事,于是他将言语行为分为三个部分: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表意行为即为通常意义上的说什么的行为,它泛指一切有意义的话语,如“请出示驾照”等。奥斯丁又将以言表意行为视为是三种行为的复合:发音行为、措辞行为和表意行为。发出声音即为发音行为。措辞行为要求说话者说出的词带有一定的语调并且词与词之间的联系要符合语法规则。表意行为则要求说出的词可以指称对象并具有一定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鹦鹉学舌只是发音行为,并不涉及后两种行为。
以言行事行为是指说话的同时即完成了一定的行为。“奥斯丁用公式‘In Saying X,I was doing Y’表示这种行为。如In saying‘I will come tomorrow’,I was making promise”。此时,说话者在说出话语时是带有一定的意***的:警告、命令、承诺、陈述、断言、感谢、询问、请求等等。
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任何一种初生的理论都会受到责难并需要有人去完善它,初生的言语行为理论也不例外。在奥斯丁之后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支持者中,以奥斯丁的学生、美国哲学家J.R.Searle(塞尔,193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的成就为最大。塞尔在批判与继承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这一理论。
塞尔认为以言表意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不同于奥斯丁对言语行为的划分,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的四分法,用“发话行为”和“命题行为”这两个全新的概念来替换了以言表意行为,并对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进行了新的解释。命题行为是指对对象进行指称或断定的行为。虽然发话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命题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比如说梦话或是鹦鹉学舌),但想要完成以言行事行为,则必须存在发话行为和命题行为。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一大贡献是提出并深入讨论了间接言语行为(通过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地完成另一个言语行为,如“请你下次准时赴约”是以请求的形式来表达命令)。言语交际中存在大量的间接言语行为,而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必须先弄清楚话语的字面意义,然后再由字面意义去推知说话者的真实意***,即话语间接传达的“言外之意”。
三、评述
“语言转向”之后,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的一大批逻辑学家在构建形式系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认为句子的意义在于其真值,希望通过逻辑──语义的方法来消除歧义,解决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实际上,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含有“弦外之音”或是没有真假的话语,然而逻辑的方法却无法读出这些“弦外之音”,也不能处理没有真假的句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言语行为理论的出现恰逢其时。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它确实为研究语言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言语行为理论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早已司空见惯而又被长期忽视的现象:说话就是做事。奥斯丁言语行为三分法的提出,开始改变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传统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大多认为,语言是一个与世界相对照的符号系统,其首要的功用是‘描画’世界,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提供有真伪可言的命题”,但言语行为理论却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人的行为。而对语言本质的重新认识又很自然地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这一概念,区别了完成语旨的行为和取得语效的行为,也深入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它认为语言不仅与世界有关,还与语言规则、说话者的意***、听话者的理解能力、对话双方共有的知识背景等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用学的发展。再者,这一理论认为说话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是规则成就了言语行为。塞尔更是为言语行为的规范化做出了大量的贡献。而这些努力又给对外翻译、谈判问题、广告制作等很多领域提供了启发。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彼得・A・弗朗奇等编,周继明等译,《分析哲学基础》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3
[3]施太格缪勒著.王炳文、王路、燕宏远、李理等译,《当代哲学主流》(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4]冯庆《“言语行为”的后现代状况》《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5]邱惠丽《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当代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7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