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效飞行器研制工作起步也是比较早的。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船总的研究所和航空605所等单位,进行了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小型实验样机的研制。经过40年的努力,船总的702所和708所已先后研制出“信天翁”系列和“小天鹅”小型地效飞行器,也叫地效翼船,其中,“信天翁”系列地效翼船具有在地效区以外飞行的能力。但上述型号都还处于试验样机阶段,进入实用化尚有一定距离,
为了加速我国地效飞行器的实用化进程,1995年,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科技开发院和航空605所,在当时的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和两院院士顾诵芬的支持、领导与亲自组织下,成立了地效飞行器开发中心。经过三年多的研制,终于试制了两架TY-1型也称“天翼一号”地效飞行器原型机,一架做强度试验,一架在水上试飞。试飞机可乘坐15人,速度为140千米/小时。
在研制过程中,科技人员成功地解决了气水动布局、动力增升、稳定性、操纵性、重量优化等方面技术难题。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负责完成了高升阻比气动布局、部件和全机气动性能计算、变距螺旋桨与长轴设计和加工、动力增冲方法研究、飞行稳定性分析等大量工作。先后在研究院的风洞和哈尔滨气动所的风洞中,进行了多批次的模型试验,获得大量气动性能和地面效应影响的数据,为飞行器气动布局改进,使用参数范围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科技人员还利用风洞的高压气源,因陋就简地进行了动力增冲试验,研究了影响增冲效果的各种参数,确定了设计中需要的参数变化范围。以后又派出人员到协作单位和生产现场,随时解决试验和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科技技术人员提出的襟翼,导流片联动控制起飞的方案,很有创新性,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1998年,“天翼一号”由有多年飞行经验的试飞员驾驶,在湖北荆门水库试飞成功,试验证明,“天翼一号”的设计是正确的。
“天翼一号”长16.15米、宽11米、高4.9米,极限起飞质量达4.8吨,由两台300马力的莱康明发动机驱动,可以在内河湖泊3级浪条件下起飞、降落,可以在飞行高度0.6米~15米以140千米/小时速度巡航飞行。从外形上看,“天翼一号”确实是似船非船、似飞机非飞机。它的下部,恰似三个大小不等的并行滑行艇;它的上部类似飞机,但又有三个与低速飞机明显不同的地方,一是机翼展弦比小;二是水平尾翼高置于机身尾部上面,其展长又大于机翼;三是螺旋桨远离发动机舱支撑于机翼前面的涵道中,通过长轴和发动机相连,涵道后导流片能将桨后气流引向机翼下的垫升腔起到动力增升作用。
在试飞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发动机散热不好、螺旋桨轴承磨损严重、螺旋桨后气流冲击水面水花飞溅大等技术问题,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后来经过局部改进,部得到了妥善处理。经过试飞改进,“天翼一号”初步定型,成为性能良好、使用可靠的实用型地效飞行器。
1999年,“天翼一号”在太湖边上的浙江湖州基地投入运营,飞行于湖州基地与苏州东洞庭山之间的湖面、湖州基地与无锡马山之间的洞庭湖湖面观光游览,吸引了江、浙、沪等地大批游客,取得了很好的实用效果。长期实践已证明,“天翼一号”性能可靠、驾驶方便、安全实用。
“天翼一号”是中国船检总局第一个通过人级船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级的同类地效飞行器产品。中国船级社和***对“天翼一号”的航线运营,也正式颁发了轮机入级证书、安全证书、操作许可证书等各种证书。此外,在船检和港监的支持与帮助下,浙江湖州还建成了试飞和驾驶员培训基地,已先后举办三期地效飞行器(地效翼船)培训班,培养驾驶员7名,地勤人员12名,其中有4名驾驶员已获国家***颁发的地效翼船驾驶员证书,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天翼一号”地效飞行器,1999年6月正式投入了商业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坚持长期固定航线运营的地效飞行器。对于地效飞行器的商业运作模式、运营管理、维护保养、人员培训等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的规模化商业经营奠定了很好基础。
国内外对此给与高度评价,在国际航空界颇有影响的《国际飞行》杂志对“天翼一号”研制成功做了报道,并且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效飞行器主要的开发者”。参加过“天翼一号”项目技术评审的俄罗斯专家组,俄“雌鹞号”地效飞行器总设计师基里洛维赫等人在观看过飞行表演后称赞“性能良好,设计质量是相当高的”。日本地效翼船专家、山野正治在参观考察后说,世界上很多国家研究地效飞行器,部没有很好地使用。中小型地效飞行器,中国水平最高,实用化最早,日本和德国部不如中国。你们解决了纵向稳定性、垫升、舱体线型和总体布局,美国和日本还正在研究稳定性,地效飞行器中国是领先的。
目前,世界上大型地效飞行器发展方兴未艾。为了推动我国水上交通运输高速化进程,为了满足***用地效飞行器的需求,我国科技人员正在攻克技术难关,中国的大型、巨型高速地效飞行器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