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他的至理名言,给我们深刻地启发:能启发学生质疑,并能使学生解疑的课堂,才是能让学生有大进步的好课堂。此处,笔者的着眼点主要在于探讨学生的质疑。一般而言,新授课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的绝佳时机。因为学生在接触一篇新课文,及相关的题目时,心灵的感触最为敏锐,思维的火花燃烧得最为炽烈,头脑中的质疑的欲望也就最强烈。“心求通而未通”,这样的一种状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因急于传授新知识,怕自己的教学思路被“打断”,怕时间被无端“浪费”,常常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导致整个教学都沿着备课预案按部就班,牢牢地牵制着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这种方式必将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如果这些教师能在教学中做出适当地改变,比如在每次出示课题时,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问。那么,长年累月下来,学生的质疑习惯就被自然而然培养起来了,质疑能力也就有了稳步地提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笔者以据题质疑为例,简要谈谈个人的浅薄见解:
一、借鉴模仿,有章可循
小学语文的教材始终遵循着循序渐进、集中分类的原则。为了扎实巩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一类型的文章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在同一册中会多次出现。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教学契机,就能让学生获得更直接具体的模仿借鉴的机会,从而做到轻松自如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学习《月亮湾》一课时,我通过“月亮湾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叫月亮湾?月亮湾是什么样子的?”这三个问题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在学完后,我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再次地梳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为今后遇到类似课题进行有效提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不久以后,学生学到了同样是写景类的文章――《鸟岛》。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月亮湾》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于是在板书完课题后,我不急于让学生据题质疑,而是先让他们回顾学习《月亮湾》时的提问方式,然后请他们也来模仿着对《鸟岛》这个课题进行提问。因为有章可循,学生的提问马上就初见成效,变得更有针对性了。他们纷纷举手:“鸟岛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鸟岛?”“鸟岛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学生尝到了提问的乐趣,增强了提问的自信心,也增大提问的胆量。
二、引导鼓励,披沙拣金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教师需要及时地予以肯定,以激发他深入质疑的信心,点燃继续质疑的热情。但是学生们敢于质疑,并不代表所有的提问都问得有价值有实效。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时,教师应适时地进行引导,做到先适当地鼓励,再进行正确地指正,做到既不打压学生的质疑兴趣,又避免课堂被无效问题干扰牵制的尴尬。同样是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的第一课时,当学生问道:“蝴蝶谷是不是只有台湾才有,其他地方有吗?”等问题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老师表扬你,因为你能提出问题,说明你在积极动脑。但这个问题不是本课的重点。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在课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同大家来分享,好吗?”当学生问道:“为什么要把它叫作‘蝴蝶谷’呢?”这类有效问题时,教师更要予以热情地鼓励:“你很会提问,紧扣课文内容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及时地评价反馈,学生们对质疑的有效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以后的日积月累中,他们更能渐渐地从中习得规律,摸索出门道,判断出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质疑。
三、梳理提炼,卓有成效
如果说上述的第二点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区分质疑的有效性的话,那么此处第三点则是对有效质疑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所以前者是坚实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延伸。只有对学生的有效提问进行更进一步地梳理归纳,学生才能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从整体上对课文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有更明晰地把握。
由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长期地重视和培养,当我在进行《台湾的蝴蝶谷》第一课时的学习,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时,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发问起来:“蝴蝶谷是不是只有台湾才有,其他地方有吗?”“为什么要把它叫作‘蝴蝶谷’呢?”“台湾的蝴蝶谷漂亮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蝴蝶谷在台湾的什么地方?”……面对学生迫切地提问,我适时地加以鼓励,并对问题进行一定的点拨,“从你的提问中,老师了解到你想知道‘蝴蝶谷’的地理位置。”“哦,你很想知道‘蝴蝶谷’名字的由来。”“你很想知道‘蝴蝶谷’的特点,问得真好!”……通过我的梳理,学生质疑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有效,无形中质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从质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鼓励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超越课本,超越教师,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共同获得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