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认为,整个人类社会是在诸多“合力”交织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一不是在没有人的参与下进行。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始终是人的发展,所有物的进步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为不断地解决人的匮乏创造条件。
[关键词]欲望(欲求);利益;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周国峰,广西师范大学***治与行***学院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唐俐,广西师范大学***治与行***学院200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30―03
所谓欲望,弗洛伊德认为是人对现状的欲求尚未得到满足在心理上的匮乏的反映形式。它是外界作用于躯体,并“从躯体深处传出并到达心理的种种刺激的一种心理上的表示”,是“心理上产生的需要行动的状态”,是个体想得到某种东西和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肯定和超越,是人的需要产生的前提,是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的出发点。欲望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类是永不安宁的、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动力体系中,全部都是在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参与下的客观规律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着。在赫尔德看来,“人类所有的欲望都是一种狂热的驱动力量……它能够协力促成事物更好的秩序的出现”。
一
生产力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一定时期内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所能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决定了人类所有文明的特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而人的活动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存在于解决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活动中,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处在什么历史阶段,都离不开生存需要的客观前提。在拉伯雷那里,物质欲求的满足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也是一切行为的动因和精神产生的前提。自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之后,初步意识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对立,这就产生了最原始的,亦是作为人之本能的生存欲望,这种最原始的冲动成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原始动力源泉。
为了生存亦为了安抚“从躯体深处传出并到达心理的种种刺激”,人不得不向自然界索取,取得能够使“肉体组织”得以继续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人要从周围的自然中摄取他所必需的物质,人的物质生活资料要由自然界来提供,但自然界不会主动地提供现成的对象,这就决定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没有预期的目的。”正是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力初显雏形。
欲望总是在推动人们奋斗,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不断地递进、更新。生产力自诞生起从来就没有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独自发展,它总是在人的“催促”下进行,又不停地使人的“催促”递进、更新。当人生存的基本的要求得到满足,本质力量得到巩固和发展,欲望的主干上又将继续长出新的枝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促使人与动物之间产生最基本的界限,即生产劳动的开始。当人类学会使用火和棍棒来猎食之后,人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又大大增强。***棍和火与动物之间,本身没有什么联系,欲望有机地串起了生产主体、客体以及手段(工具)的联系。人类生存最原始的以及对更高生活渴求的“内驱力”促使人为了获得这些猎物而绞尽脑汁,创造条件,不断改进人与猎物之间的“中介”。欲望激发出人的全部的“合理”的潜在力量,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生产工具。不仅在远古时代,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代――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蒸汽机、电力、汽车、飞机、电脑等――作为生产力进步的代表的问世几乎都根源于人为了满足某种内在需求的“意***”。人欲望的每一次更新,必然会导致人为实现欲望而作出努力,创造出实现欲望的条件,生产工具的每一次改革和创新,都必然导致生产的巨大发展,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二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彼此之间结成的关系,“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其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它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人类解决生存需要的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完成的,人们为了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生产品而发生各种关系。
人类社会全部的生产实践都是在人的欲望的推动下参与下完成的。人做任何事情必有其因――无外是人进行活动时在心理上的暗示,它产生于人的心灵上的匮乏,是心理上产生的需要行动的状态。人最初劳动只是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需要而进行的,但在劳动过程中就必然会和别人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当人类还处在蒙昧状态,人的生命还处在大自然的直接威胁之下,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使单个人极难凭借单个人的能力而满足保持“肉体组织”继续活动的欲望,迫使大家为了增大他们生存的机会不得不走到一起,共同劳作,取己所需,组成原始的最底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人们之间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在生产资料中处在不同的地位,生产关系才有可能成立。人类生存以及渴望更好生活的欲望天然地成为人类社会关系的精神纽带。
自人类进人剥削时代,人们把财富视为生存和更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在欲望驱动下的利益关系。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人对资源支配范围扩大,在“冲动”一致的情况下,使更多的人有条件为追求更高生活而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自己的阵营――阶级。这一阵营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下,不同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欲望成果或是为了实现大家相同或相似的欲望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更高的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初期,“人为因素”在生产关系的递进中所起的影响大大增加,社会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促动下一个阶级的欲望被压制而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成为了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是群众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进行活动’的历史”。“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他们的斗争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停止。”
历史上,统治阶级总是凭借其在生产资料和生产体系中所占的统治地位,为实现自己的欲望,特别是为了在经济上的欲求得到维护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对被剥削阶级实行压榨。同时,被剥削阶级也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匮乏,摆脱受剥削受压迫
的地位,不得不进行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正是在这种匮乏的驱动下,阶级斗争开始和发展起来,它成为了朝代和“基础”更替的直接动力。自大工业以来,英法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以及1830年后,工人阶级的加入,作为资产阶级反抗、战胜封建贵族的“战士”,在于他们和商人阶级在欲求,特别是在经济上的利益都有着同样的要求或方向――为获得更优越的生存条件,为满足心灵的“匮乏”并从封建社会的牢狱中***出来。这“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每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这三个阶级的斗争和他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三
上层建筑起源于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基础”消灭了,原来的上层建筑也将消失。经济基础直接为社会服务,而上层建筑则以***治、法律、美学等观念为社会服务,它为经济基础服务,反映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是人之间心理匮乏的物质体现,更确切地说,上层建筑起源于经济基础中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欲望,并随着集团欲求的变更而变更,是不同集团之间欲求的间接体现。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所有***治、哲学、法律等上层建筑所表现和维护的不外都是本集团的社会生活条件。实际上,不管生产力是如何发展,经济基础如何变更,其上层建筑所反映的作用都是为实现本阶级或利益集团在经济上的欲求而存在和发展。任何阶级都希望把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欲求。
国家等强制性机构“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即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用来镇压其阶级敌人的专门机器。就其起源看,它是在“自然法”难以发挥作用时,人们相互约定把各自的自然权利转让出去,把大家的意志变成一个意志,以一个“人格”出现,“使他们自己每一个都成为这个人格的一切行动的主人,为的是当他认为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他们大家的力量和工具来谋求他们的和平和公共防御”。当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及阶级斗争的出现,国家成了阶级统治的工具。也就是说,国家所维护的是“一个阶级”的要求,而统治的则是对另一个在欲求上不同于统治阶级所期望的要求,特别是危害到统治阶级经济上利益欲求――即使是最美好的愿望。每一个阶级为了实现其集团的欲求,都希望把符合他们利益的思想(***治、哲学、法律等)上升至国家的意志,希望通过国家的意志来实现和保护他们的利益需求。
在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益集团(阶级)变更将引至在利益需求的具体内容发生变化,并导致其上层建筑的内容发生变化。上层建筑由于统治阶级及其欲求的变更直接或间接地变化着,任何一个存在的阶级反抗另一个阶级,背后总有一个原因或目的,正是这个目的推动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其结果必定会建立起一个可以保障其利益的上层建筑体系以维持统治――归根到底是维护和满足自身的欲望。正如工人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他必定会建立起一系列保障工人阶级的更为优越的上层系统――社会主义制度。
四
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的欲望的催促下促使社会不断地前进。原先的欲望满足了,又会滋生出新的欲望。人类社会之所以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究竟人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终极的满足,这是人类的欲望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毋庸置疑,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演进的现实物质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人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都以物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片面地追求物的进步而忽视了人的“匮乏”,而“历史的步伐足以证明,人欲以某种方式促进人或世界精神的普遍进步”。社会要快速健康地发展理应从物本回归到人本之中,坚持以人的心理上的“匮乏”为导向。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实质上是把人类从经济束缚中***,远离剥削,远离经济王国的支配,使人重新成为经济生活的最高目的。“一切经济和***治的活动都是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充分表达并实现自己经济的内在需要和愿望。”所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基础”的更替以及全部上层建筑内容的制定所引致的社会进步,归其根本都在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匮乏以及满足“匮乏”的内在驱动力,一切物的发展――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存在――只有当它作为手段时才有目的的意义。因此,我们***和国家只有真正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匮乏的东西,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做到执***为民、以民为本,并以此为奋斗方向,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