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改造自然界,才具有生态道德合理性,这是当今人们为了能够过上好生活和善生活而不得不认真回答的问题。由于人类历史是人性的自我实现过程,现实自然界是人本质的对象化,人拥有怎样的人性,就必然拥有怎样的历史、拥有怎样的现实自然界。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具有一种逻辑必然性。人性是入之为人的本质,人性只有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的统一,内在地拥有生态内涵,才能够集真善美于一身,实现人的本真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以合乎真善美的方式改造自然界。人类如此改造自然界,才具有道德正当性。
[关键词]人性;自然界;生态伦理
[中***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8—0012—06
生态危机的发生并不是自然环境本身的自然变迁造成的,而是由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导致的。生态危机是人类不正当地改造自然界的现实结果。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反思现代性的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方式。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活动,日的设定是人类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生存活动的根本特征。由此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怎样设定改造自然界的实践目的,才能确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性?笔者认为,只有将实现人之为人的存在设定为实践目的,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才能抑制人们对自然界的掠夺冲动,达到保护自然界的道德目的。
一、人性对时展的引领作用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表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并不是无目的、盲目进行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和客观必然性展开的。尽管人类历史是无数个人活动的结果,每个人都依照各自的思想、动机而行动,藉以求得个人特殊目的的完成,获得个人快乐或幸福,但历史本身并不是个人特殊目的的快乐家园,也不是各个人特殊目的的堆积与集合。在历史行进的过程中,人们并不能预见自己活动的历史后果,甚至还事与愿违,产生与其个人意***、目的相反的结果。由此黑格尔断定,在芸芸众生的特殊愿望的背后一定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目的潜在地发挥作用,它作为“理性的狡计”操纵着历史并使历史最终达到本身的目的。“在历史里面,人类行动除掉产生它们目的再取得的那种结果——除掉他们直接知道欲望的那种结果之外,通常又产生一种附加的结果。他们满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但是还有潜伏在这些行动中的某种东西,虽然它们没有呈现在他们的意识中,而且也并不包括他们的企***中,却也一起完成了。”在黑格尔看来,这种潜伏在各个人活动背后的东西是一种超越个人的普遍力量,它支配着人类活动的历史趋势,规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与最终结果。这个贯穿人类整个历史开端与结束的决定性普遍力量,黑格尔把它称为“世界理性”或“世界精神”。“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惟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这种理性不是纯粹的主观理性,而是客观理性,是主客观统一的理性,黑格尔也把它称为“精神”。“当理性之确信其自身即是一切实在这一确定性已上升为真理性,亦即理性已意识到它的自身即是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是它的自身时,理性就成了精神。”当然,黑格尔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以及在历史哲学研究中更喜欢用“精神”这一概念表达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精神”的历史,就是“精神”自我展开自身的历史。黑格尔煞费苦心所说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精神’——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由此看来,精神就是人的本质,就是自由,不过它不是个人的本质,而是人的普遍本性,普遍自由。世界历史是精神的历史,也意味着世界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实现自己类本质的历史。难怪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也说:“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历史。”由此不难确定,人的本质一方面规定着人与动物的本性差异,另一方面它作为精神也是现实的,必然实现于外,创造自己的历史。当然,黑格尔也表明,世界精神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世界精神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不完美到完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精神的前行就是人类历史的展开,精神在前行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转换自身发展的样式,人类历史也就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为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时代。
黑格尔认为,精神是世界历史的生命和灵魂,尽管这一看法属于唯心主义,但是完全否认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就曾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精神对现实的反作用。黑格尔哲学历史观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方向、有目的的,而引领历史发展并为此提供动力的则是普遍的人性。既然人性对历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人性的认识就成为引领历史发展的关键。古希腊关于“斯芬克斯之谜”的神话就为我们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这意味着其提出的问题是关于人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斯芬克斯之谜”为我们揭示的道理是:不知道人是什么,人就会死亡;只有知道人是什么,人才能战胜怪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与发展。正是古希腊这则神话隐喻着关于人如何在世生存的深刻哲理,“认识你自己”就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如《人论》作者卡西尔所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认识自己的人性之所以是哲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乃是因为对人性的认识规定着一个时代运行的路线和内容。人类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实现自己,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展开自我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历史。每个时代有怎样的价值追求,呈现出怎样的***治、经济和文化态势,都与对人自身的人性认识有密切关联。人类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展开人类历史的前提,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展开怎样的历史。在西方古希腊时代,人们几乎都将“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人是求知的、爱智慧的存在物,知识即是美德成为古希腊人的普遍信念。在这种理性的人类自我观念的引领下,古希腊人努力追求智慧并在各个领域践行理性自我,结果使得古希腊在经济方面空前繁荣,在***治、文化、法律、科学、技术、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达到了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古希腊文明由此成为整个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同样,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人性观引领了中世纪的发展,现代性的人性观引领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对自身本质的指认,虽然是对自已是什么样的人所进行的规定,但这种自我规定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存在事实展开描述,还包括对自己的应当所是提出要求。“人是什么”表达的是人应当是什么,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人性的价值在于它面向未来敞开,它是人为自己树立起的道德理想和终极追求。人类追求自我实现,就是追求实现自己的本质。当人把自己的终极价值追求以人性的方式表示出来之后,“认识你自己”作为人性之应当,就为一个时代的发展树立起目标,指明该时代努力奋斗的方向。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必须把人当作人来看,这意味着人就是人的目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人实现人之目的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时代怎样发展几乎是由对自我的理解预设其轨道的,因为人们对自我理想的追求落实到行动上就表现为人们的创造活动,作为这种创造活动的结果就显示为一个时代的发展内容和这个时代的历史。也就是说,人性作为一种应当,并不是预示的现在或当下,而是指向未来、将来。正是人性的本质是将来性的,向未来开放,因而其才能够引领时代的发展。就像海德格尔所言,人的此在的时间性是由将来规定现在,历史作为历事是从将来得到规定的。
对人类自我的理解不仅能够为一个时代树立起追求的目的,引领该时代的发展方向,还能够为该时代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在理解了人类自我和确认了人是什么的同时,人类自我和人本身也就内在地被赋予了作为人的每一个体的一项绝对义务,并规定了其存在的价值。当我们承认对人性的认识表达的是一种“你应当成为人”时,这一表达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绝对义务要求,而且这一绝对义务诉求是作为人不得不担当的义务,因为它是内在于人性的义务,是人之为人的义务。这一绝对义务所表达的道德命令是:只要你承认自己是一个人,你就必须无条件地把人的本质充分显现出来,实现人之为人的存在,即按照人的形象表现自我,按照人本质所规定的内容展开实践活动,按照人性要求的态度对待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过一种合乎人性的生活。人之为人的义务与人之为人的存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践行了人之为人的义务就实现了人之为人的存在,拒绝履行人之为人的义务,在伦理层面必然等于拒绝成为一个人。“意识到被要求不是事后的思考;它是在成为人的时候一道产生的,它不是附加上去的,而是根源于做人之中的。……只有人才可以说是有责任感的。责任并不是人类加诸自身的东西;人凭自己的责任能力才成为一个自我,而如果丧失了责任感,他就不再是一个自我。”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要基于对人性的认识而完成对人的启蒙,皆缘于每个时代要赋予该时代的人实现人之为人存在的义务,以保证人们按照人性的内在要求进行实践活动。人性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则创造了一个合乎人性的现实世界。这一现实世界在时空中延续,就演化为人类的历史。
二、现实自然界是人性的真实显现
现实自然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近现代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仅仅是一架没有灵魂的机器,仅仅是死一般物的排列组合。“文艺复兴的自然观是在哥白尼、特勒西奥和布鲁诺的工作中,开始与希腊自然观形成对立面的。这个对立面的中心论点是: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理科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断言它既没有理智也没有生命,因而它就没能力理性地操纵自身运动,更不可能自我运动。它所展现的以及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运动是外界施与的,它们的秩序所道循的‘自然律’也是外界强加的。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按其字面本来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在它之外的理智设计好放在一起,并被驱动着朝向一个明确目标去的物体各部分的排列。”近现代形成的这种机械论自然观发展到德国的古典哲学那里被终结了,自然界本身由此和人的本质结合在一起,成为人本质的对象化和人本质的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虽然作为整个自然界之本体的“物自体”我们是不可认识的,但我们可以认知“物自体”所产生的现象。我们有关自然现象的一切知识都是人运用理论理性为自然立法的结果。人为自然立法就是自然必然性,就是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康德我们得知,自然界本身不再纯粹是一个物的集合,其中还蕴含着人类理性,自然界本身充满着理论理性的立法。在康德看来,人类理性恰恰是人的本质,人性就是人的理性。在审美判断中,康德进一步指证,自然界的美是人类道德的象征,是自由的愉受,人类之所以感到大自然崇高伟岸,是因为其中体现着人性的崇高和伟岸。费希特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路,将康德的先验理性确定为先验自我,提出“自我建立非我”的著名命题。费希特认为,作为主体的自我是自己建立起来的,是自我反思自身的结果,他本身是自明的,不需要以别的对象为根据。作为客体的非我是指自然界或自然事物,它则完全是由自我建立起来的,完全是自我能动创造的产物。由于非我完全是依赖于自我建立起来的,非我永远在自我之内并从属于自我,离开了自我就没有非我。非我完全是由自我创造出来的,这意味着非我是自我的一部分,并在客体世界显示着自我,而自我则通过非我得以实现其自身。谢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自然界与人的绝对同一。“我们知识中所有单纯客观的东西的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反之,所有主观的东西的总体则叫做自我或理智。……在知识活动本身,即当我进行认识时,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是统一在一起的,以致我们不能说二者当中何者居先。这里既不存在第一位的东西,也不存在什么第二位的东西,两者同时存在,而且是一个东西”。在谢林那里,主观与客观是同一个东西,意味着自然界即是人类自我,人类自我即是自然界。黑格尔深化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自然界是精神的对象化,是理念的真正现实。“精神在自然内发现它自己的本质,即自然中的概念,发现它在自然中的复本,这是自然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必然要把自身对象化,创造出一个现实的世界;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完全是理念所给予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只不过是精神的表现形式而已。
费尔巴哈反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提出了与其完全相反的观点,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完全从属于自然界,被自然界所规定。马克思对此指认,费尔巴哈的这种批判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倒退到庸俗唯物主义立场之中。马克思强调,不能脱离人、不能脱离社会谈论自然界,离开人的自然界属于抽象的自然界。“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由此马克思确证,费尔巴哈所说的自然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现实性生成的自然界就是打开人本质力量的一本书。“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为什么自然界能够被对象化而成为对象性的人呢?这是因为现实自然界作为人类加工改造的对象,其现实结果和现实状态完全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人创造了他的对象世界,创造了现实自然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在创造他的对象世界和现实自然界时,必然将自己的本质印刻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中,使对象成为人的对象,使自然界成为人的自然界。人的本质进入到作为对象的自然界之中,对象由此便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从中可以直观到人的自我形象,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说,自然界成为人本身,成为对象性的人。
人之所以能够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是因为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有意识的存在物必须以自然界为对象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和存在。“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于人本身之外,但它却是人为了充实自己并使自身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对象,因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人作为现实的、感性的和有生命的存在物,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他必然以他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作为他的对象并与之发生对象性的关系。而这种对象性的关系正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展开的。人凭借着这种对象性活动把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活动对象化给自然界,用现实的自然界来表现自己的本质和生命。就是说,人要在现实世界中生存并确认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就必须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它成为人的自然界。人若不能将自然界变为人的对象性存在物,人就不是对象性存在物,人就不能在自然界中存在。
既然现实自然界是人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真实本性的真实显现,由此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说,人拥有怎样的人性,人就会创造出怎样的自然界。人拥有真善美的人性,就能够创造出真善美的现实自然界;人拥有假恶丑的人性,必然造成一个假恶丑的现实自然界。反过来也可以说,现实自然界的真善美,象征着人性的真善美;现实自然界的假恶丑,意味着人性的假恶丑。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界发生了本质的断裂,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现代人将自己看做是自然界的主人,将自然界视为被人支配和控制的对象,人对自然界既不真,也不善,更不美,因而近现代以来的自然界就被人们糟蹋得惨不忍睹:河流污染、洪水泛滥、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萎缩、矿物资源紧张、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们呼吸着天空散发的臭气,喝着不卫生的水,吃着各种不安全的食品,等等。就像环境保护运动先驱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说,本来在鸟儿歌唱、万兽欢腾、百花盛开的春天,却被现代工业糟蹋得死一般的寂静。现代人的异化造成了自然界的异化,生态危机实质就是人性危机。因此,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须先将人从异化中***出来,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因为合乎人性的人才能对象化出一个合乎人性的现实自然界。
三、生态人性创造生态世界
既然人性是时代的精神并引领着时代的发展,人拥有怎样的人性就会创造出一个怎样的现实世界,那么,对人性的确认就成为正确引领时展,合理地改造自然界的前提与关键。人性是人的真实本性,它表达着人对自身动物性的背叛与超越,走向具有道德性的人之为人的存在。按照“斯芬克斯之谜”的警喻,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真实人性,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生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回答“斯芬克斯之谜”,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自然人、理性人、自由人、生物人、宗教人、文化人、行为人、社会人、心理人、存在人等人性理论层出不穷。但笔者认为,真正的人,合乎人性的人,应当是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与自然界本质上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生态人(关于生态人性问题,请参见笔者的《人性与自然》一书)。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也就是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
首先,生态人性本身是一种真,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以合乎真理的方式改造自然界。生态人性表示的是人与自然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科学表明,整个自然世界包括人在内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从这一意义上讲,生态人性充分反映了世界本身的有机整体性质。因此,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也是以合乎有机整体的方式改造自然界,以合乎世界本身的本真性改造自然界。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生态时代,所建设的文明是生态文明,如果我们承认生态时代是对工业时代的扬弃,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并且认为生态时代和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对世界本真性的追求,那么,要实现这一目的,其前提必须足人本身的生态化。正是生态人性否定了人与自然的***,表征着并展现着“生态”的本质,因此,只有合乎人性地进行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人类才能真正步入生态时代,建成生态文明。因为人是展现生态时代基本内容的主体,是建没生态文明的主体,离开了生态性的人。生态时代和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原子式的考察方式是不可能获得精神的,因为认识和把握了一个个原子,仅仅是认识和把握了整个世界的个别现象,并不等于认识和把握了世界本身,世界本身作为有机整体并不归结于一个个原子的集合。因此,黑格尔始终强调只有从整体出发,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实体的对立统一出发,才能认识和把握作为整个世界本质的“精神”。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整体性研究方法,提出了“总体性的人”的概念,即人是与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并要求从人与世界统一的总体出发把握社会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实。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观点,马克思是以“总体性”的方式把握人类历史过程的,认为社会的真实性在于社会的总体性。所谓的“总体性”概念,指的是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的一种辩证的方法。“总体性”要求把社会现实看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在逻辑上先于且重要于社会的各个孤立的部分或事实。只有把各个孤立的事实置于社会总体的关系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辨明其意义。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名言,“每一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理解社会关系的方***的出发点和钥匙。根据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说,人与自然世界的整体性是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只有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置于人与自然界的整体关系之中,才能保证这些实践活动的正确性与正当性。生态人性正是对人与自然世界之整体性的表达,合乎人性地进行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亦是将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每一项行动都进行生态整体性考量,确保这一行动的结果合乎生态法则,最低不至于破坏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生态平衡。
其次,生态人性本身也是一种善,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以合乎善的方式、合乎道德的方式改造自然界。生态人性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由于符合生态学法则,代表世界本身的本真性,因而是一种善。生态人性之善内在于人的本质之中。属于人的内在之善。然而,内在于人本质之中的善,还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善,即内在于人性之中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还不是现实性的和谐统一。但是,人性之善作为内在尺度能够应用于现实自然界,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能够对象化给现实自然界,使现实自然界成为内在善的外在显现。进而言之,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作为内在善和内在尺度展现于外,借助于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这一中介而落实于现实世界之中,就意味着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界和谐的现实世界,对象化出一个善的自然界。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统一,即人与自然界本质的和谐统一;另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统一,它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结果呈现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与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外在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内在和谐统一是外在和谐统一的根据,外在和谐统一是内在和谐统一的表现。人只有首先达成与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统一,实现人向自然生成,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哲学基础,才能创造出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统一。没有人与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统一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实世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怎样创造出一个合理的现实世界呢?关键在于人本身和人之为人的人性。人之为人的人性与自然界和谐了,按照这种与自然界和谐的人性改造自然界,必然创造出一个现实的和谐世界。
最后,生态人性不仅是善的,也是美的。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即是以合乎美的方式改造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提出:“人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之一,但人怎样才能够在现实自然界中实现美呢?怎样才能够在现实自然界中构造出美呢?康德在美的分析中谈到美的本质时提出,美的判断是一种愉悦,但这种审美愉悦与官能满足的愉悦有着本质的不同。官能满足所带来的感觉上的愉悦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它必须有一个满足需要的对象,并且与这个对象存在着功利关系。然而,审美愉悦则超越了这种功利关系,即超越了对象的实际用途或实用价值,超越了纯粹的利害关系,仅仅与对象的形式有关。所以,审美只适用于人类,属于一种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悦。对美学有着深入研究的中国学者高尔泰教授提出,审美的领域也是人的***的领域,追求美与追求人的***具有相同的意义。因为美感满足于人的***的需要,而则只满足片面和单一的生理需要,所以美感比具有更多的人性和更少的动物性。人的这种审美***,高尔泰教授认为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是人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统一。“个体和整体的统一,即存在和本质的统一,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因素。因为只有在这种统一之中,感觉才能超脱自己的狭隘的‘利己主义’,而变成人的感觉,人对物的需要和享受才失去了利己主义性质,作为对象的自然界才失去了它的裸的有用性。”根据美学理论,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确认,生态人性完成了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超越了功利主义对待自然界的态度,自身拥有了美的本性,因而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合乎美的属性改造自然界。如果说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就是人本质的对象化,那么,内在拥有美的属性的生态人性必然能够对象化出一个美丽的自然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