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近十年来之最。其中古诗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题型的变化上,据说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改为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客观题是五选二的多选,且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客观题重出江湖,主要原因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变为必考题,为了减少学生的书写负担,命题人把其中一道主观题改成了客观题。
表面看来,今年的古诗鉴赏只是在题型上发生了些许变化,其实不然。通过题型的变化,试***体现命题人对古诗鉴赏的重新思考,因为古诗鉴赏毕竟有十几年没有变化了。一般来讲,高考试题的变化遵循的是“渐进性”原则,让广大考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2015年高考开始,古诗鉴赏就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2卷第8题: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此题的设问角度不同于往年,往年一般是直接考查诗人写作诗歌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这道题问的是“曹霸是怎样做到的”,通过“曹霸”这个载体间接考查表现手法,有些审题马虎的考生难免出现问题。
下面就具体谈一谈笔者对2017年高考古诗鉴赏的一些认识,以期对参加2017年高考的考生有一些帮助。
一、选材方面,仍然会坚持“重点选取中间,略会涉及两头”的原则。所谓“重点选取中间”,就是以唐宋诗词元曲为主;所谓“略会涉及两头”,就是不会彻底抛弃《诗经》、魏晋南北朝和明清等朝代的诗歌,但入选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原因非常简单,一方面,唐宋诗词元曲无论在情感表达上还是表现手法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另一方面,唐宋诗词元曲数量巨大,浩如烟海,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充裕,能够有效应对押题猜题的风险,避免撞衫的尴尬。2016年高考总共有9套试题,其中全国卷3套,各省市卷6套,这9套试卷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唐诗宋词元曲。所以,广大考生在备考的时候,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在此基础上,向两头延伸。
二、作家方面,坚持“首选名家”的原则。2016年,入选的诗人分别是李白、杜甫、曹翰、陆游、孙周卿、辛弃疾、王维、刘克庄等,考生最为陌生的是曹翰和孙周卿,其余几位诗人,大家都非常熟悉。
曹翰是北宋名将,历史对其评价是“武将能诗”,以《内宴奉诏作》闻名天下;孙周卿是元朝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v末前后在世。周卿工曲,所作以小令为多,今散见各家曲选中。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2017年高考,仍会坚持选择名家的原则,整体上看,名家名作基本上不会出现,而名家非名作以及非名家的名作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三、从体裁上看,坚持“律诗为主,其它为辅”的原则。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律诗所占比重遥遥领先,就拿2016年高考来说,9套试卷中有5套选择了律诗,约占56%,其余的4套,分别选择了乐府、宋词和绝句,约占34%。因为律诗的容量不长也不短,比较适合命题。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诗歌过长的话,命题人会节选其中的一段或者几段,不会选择整首诗,2016年全国2卷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霸》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四、从题材上看,坚持“灵活多样,方便命题”的原则。中国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诗、思念诗为代表,抒发旅途漂泊、自我伤感。全国卷对诗歌题材的选择上往往以借景抒情类最为常见,基本是2017年命题者选择的主流,但较为冷僻的咏史诗等也屡有出现,如2016年高考全国1卷考查的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就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诗。
五、从考点上看,坚持“全面考查,重点突出”的原则。所谓“全面考查”,指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均有考查的机会;所谓“重点突出”,指的是“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两个考点是高频率考点,出现的机会更多一点。如2016年高考全国1卷的古诗鉴赏题的第8题和第9}: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8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第9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再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的第21题和22题: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这两道题,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为主,考查指向更为明确。
六、从和教材的关系上看,坚持“勾连课本”的原则。在古诗鉴赏备考方面,大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弊端,那就是“轻教材重资料”,对教材上的诗歌不认真研读,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教材以外的诗歌上。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已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命制高考试题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和教材中的诗歌发生关系,引导大家重视课本。如2015年全国1卷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此题如果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熟悉,想要拿高分,困难甚大。
只要诗歌考题与教材上的诗歌有一点关系,哪怕是一点点的关系,命题人都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因此,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还是要在教材上花一定的时间的,不可“眼中无它(教材)”。
七、从试题形式上看,会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一方面,客观题会重出江湖,一方面,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也会款款走来。
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2016年高考浙江卷)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歌结合在一起,既要读懂第一首诗歌,又要读懂第二首诗歌,还要把两首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找出来,比较阅读,才能准确答题。显然,这样的考查方式大大增加了考查的难度,但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八、从感彩上看,会坚持“冷色调为主,暖色调为辅”的原则。所谓“冷色调”,指的是悲凉惆怅之类的感情,所谓“暖色调”,指的是喜悦恬淡之类的感情。从2016年高考试题来看,表现诗人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居多,9套题中有7套试题是冷色调,尤其是全国卷3套试题,诗歌的感情无一例外的是冷色调。只有北京卷陆游的《西村》和天津卷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在感彩方面是暖色调。2017年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卷,很有可能继续高举“冷色调”的大旗,表达诗人难以名状的愁情和伤感。
另外,2014年以前的诗歌,大多侧重于个人的思想感情,试卷观照的是诗人的“小我”,但从2015年、2016年高考试题来看,诗歌的感彩既有对“小我”的涉猎,又有对“大我”的观照,交替互现,诗人在“大济苍生”的背景下实现自我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2017年的诗歌鉴赏,极有可能是对“大我”的持续观照,把“我”放在家、国的背景中去考察,可能是诗歌选材的一个重要考量。
九、在读懂诗歌方面,坚持以“读懂为主,答题为次”的原则。在近几年的备考中我们发现,有不少考生不在怎么样读懂诗歌方面下功夫,而潜心于研究一些所谓的答题技巧、答题套路。试想,如果对诗歌的理解迷迷糊糊,根本不可能知道诗人写作诗歌的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2016年全国2卷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霸》。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阅读这首诗歌是有一些难度的,首先是文字较为生僻,如“骢”“赤墀”“闾阖”等,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命题人在诗歌后面安排了注释,但在心理上还是影响了考生阅读理解本首诗。另外,这首诗的整体风格和考生习惯了的杜甫的其它诗歌,尤其是“沉郁顿挫”的诗歌有较大的区别,如果仅凭借答题技巧之类的雕虫小技,是很难得分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莫畏浮云遮望眼 古诗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