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当金龙玉简
1982年8月5日,武当山紫霄宫赐剑台下修公路时,由于山岩坍塌,扒出窖穴时,惊现埋藏的金龙一条,为纯黄金制品,长12.5厘米,宽5.5厘米,身宽1.2厘米,中空,重15克。金龙精巧异常,栩栩如生,躯体弯曲瘦长,片片鳞甲皆有质感,为典型的明代初期独具特征的“闭嘴龙”龙纹造型。脸部表现与元代不同,鼻形用如意云纹组成,鼻旁有短须上竖,圆形眼。嘴呈猪嘴状,紧闭。发前冲,角勾云形,尾卷云式。腿长,小腿露胫,五爪风车状,有云纹腿毛。这类文物在我省是首次发现。另伴有玉璧一件,质地白玉呈灰色,直径8.3厘米,内圆径1.4厘米,厚0.3厘米,规整无纹。
这条巧夺天工的金龙,再现了590年前铸制黄金饰品的高超工艺。从整体看,它使用了我国春秋时期发明,西方近代才发现的金属铸制高科技――“失蜡法”和压模等工艺技术。
同时,出土玉简一枚,为白里暗绿色石质,因长期埋人土中,出土后呈灰黑色,正反均刻有文字,刻字楷书工整,字小如芝麻粒,雕刻极精。长29厘米,宽7.5厘米,厚l厘米。内容为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为启修太晖观,特向武当山道教灵山请示的。全文如下:
“今谨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以今上元令节,开建三景灵坛,启修太晖观,元上洞玄灵宝,山东真演教,福国裕民,济生度死,普天下斋计一千二百,分通五书,宵今则行道事,竟投简灵山,愿神愿仙,长生度世,飞行上清,五岳真人,至圣至灵,乞削罪录,上名九天,请指灵山,金龙驿传。
建文元年岁次己卯正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戌
上清大洞经篆法师,臣周思礼于武当山福地告闻。”
简文落款为:“建文元年,岁次己卯(1339年)正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戌上清大洞经篆法师臣周思礼于武当山福地告闻。”
分封在湖广的湘王朱柏信奉道教上清派,特地到武当山开建灵坛,做了五昼夜的道场,祈求道教最尊之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消灾赐福,准许他在江陵修建仿武当金殿的太晖观,以祈祷神灵,即所谓“济生度死”,“乞削罪录,上名九天”,并按道教《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法,将玉简金龙和玉璧秘密埋入地下,迷信金龙能带上他的心愿递达天庭。
湘王朱柏为什么在他父亲朱元璋死后,侄儿朱允继位时,到武当山做道场呢?显然是担心当皇帝的侄儿,暗地对付他这个称王称霸的叔叔,故不惜用金玉向神灵求助。然而,后来他还是被建文帝的“削藩”吓得自尽了,这是后话。
二、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宣德炉”
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特制了一批“宣德炉”,它是商周青铜器时代结束后,历史上又一次重创的铜器奇葩,所以被列为珍贵历史文物而驰名中外。
据宣德十年(1435年)的《宣德炉实录抄本》记载:宣德炉的分配武当山,庐山各八十炉。尽管明末项子京《宣炉博论》曾说:“真正的宣德炉,世上绝少,假的到处都是,十有九假。”但武当山道教官观在明代居有皇室家庙之地位,它与全国各地的情况大有不同,保存在宫观内的宣德炉确是十有九真。
据《宣德炉实录抄本》记载:“时在宣德三年之初,宣宗皇帝收到暹罗(今泰国)国王刺迦满霭贡来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乃思郊坛、太庙及内廷所在陈设的鼎、彝祭器式样鄙陋,乖世古制,即于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初下达谕旨,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研拟用贡铜铸鼎彝之事”。到宣德四年,三次铸制完成1800余件,其原料主要就是“风磨铜”,外加30%锌、1/40红铜、1/50锡,共四种原料合炼,而且要经十二炼。炼后,一斤铜仅剩四两。铸制出来又经过磨光处理,所以其色比金色稍淡,色泽精美,色皮也特别丰厚,非同一般。其造型包括鼎、献、鬲、簋等古铜器。主要是从北宋的《宣和博古***录》中选出的83种***样仿制的。铸制首批“宣德炉”就领了640斤黄蜡,可见其方法是“失蜡法”,就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高科技铸造工艺(西方直到18世纪才发现,用机精密仪器铸造),这种炉的表面是没有范线的。
据载,宣德炉的款式,多数都在炉底中心作了长方印款,而且都是阳文。字体有工整的楷书、欧体与小篆,有四字和六字款。即“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款中的“德”字一横均被省略。藉于尊先宗,少数有一横的,但那一横有修削痕迹,特别细小。
从以上文献记述,可得出如下鉴别方法:一、由于宣德炉使用“风磨铜”,又经十二次炼制,所以特别沉重。相与比较,重者为真,轻者为假。二、由于宣德炉质地精美,又经磨光处理,所以炉面光泽好的多为真,光泽差而粗涩的为假。三、由于宣德炉上了特别色皮,所以,凡是无色皮或色皮很薄的便是假。四、宣德炉年款工整、和谐、有力,德字少一横的多为真;笔画不工整、粗陋,德字有一横的多为假。此外,从制作方法与质地的配料中分析,也可辨别真假。而武当山的宣德炉,包括鼎、鬲、簋等,经我等一一认真鉴定,大都符合上述“真”的特征,而且造型与原来放在乾隆皇帝寝殿(现藏台湾故宫的四件)宣德炉相同。因此,可认定为真品。
三、泥金笺《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1980年,郧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武当山紫霄宫神台下的香灰堆中,发现了明朝正统五年(1441年)宫廷中精心制作的经书――泥全笺折叠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上中下三卷。经书中***文全用纯黄金粉末加胶质调成泥状,然后以毛笔书写,绘画出来的。***文皆出自翰林院书画名家之手。经中之***描绘了天宫、仙境、玉皇大帝及诸神仙之景象,工笔金描,技法熟练灵巧,线条流畅,似行云流水,如游丝毫发,盘绕曲折,变化无穷,难寻始末。其楷书胜似唐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五百多年自然侵蚀,***画与字迹仍见棱见角,金光熠熠。《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是明代全真道士周玄真广引三教之说,分章为之集注。玄真会通三教(道儒释),谓“三教本一理,性道无二”,但以道教为主。故日“元始为三教之首”,“三教语莫胜于《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此说收入《道藏》第1060~1061册。当时,故宫博物院教授朱家鉴定为全国之孤本,属国家一级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其价值誉其为“武当第二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