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写法(也称“主客移位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特殊的抒情手法。“主”指抒情主体,一般是诗人自己;“客”,指抒情的对象或着笔点。在古代诗歌中,有时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不直接从自己一面落笔,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或其他事物着笔。比如抒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写家乡的亲人想念千里之外的“我”。试看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恩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中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借此衬托自己除夕之夜独处旅馆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又如意在写自己思念亲人或友人,不写自己而从对方落笔。杜甫的《月夜》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今夜郡州月,闰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天宝十五年被安史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都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本是写诗人自己的怀家之情,而诗面表达的是妻子的忆夫意,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全诗之情缠绵而不颓唐。清人评价这首诗“悲婉微致,精丽绝伦”,确不为过。
还如,欲写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借“柳条藤蔓”牵扯着自己的衣襟,“黄莺”在挽留中凄然啼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使用对写法,一般有以下一些特征和作用:
1.诗歌中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写有利于深化感情。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或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收到“信增情感”的效果。
2.“落笔对面”可以弥补直抒胸臆时的一泻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富有意境,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样曲折达意,委婉抒情,言在彼而意在此,能在常情常理上翻出新意。清人浦起龙谈及此类诗歌时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两句话形象描述出了对写法的特点。
有的诗歌还将对写法与直接抒情结合起来,或者用对写内容与直接抒写的内容互相映衬,让诗歌有了“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韵味,使情感曲折而浓郁。如白居易《频梦微之》: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诗人说对方不知“因何事”思我,致使“我”昨夜成梦,这样写,两相结合,更能表现诗人与朋友之间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构思可谓精巧。又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直接抒情,后两句采用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使情感曲折有致,浓郁鲜明。
【现场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答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中三、四两句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答题。
邯郸冬至冬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试从整体上鉴赏这首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运用对写法(主客移位法)借助想象虚写情感。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从友人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惜别之情。
2.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到的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运用对写法,使得作者怀远或思归之情,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具体充实,富有深度。同时,“说”了些什么,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其三,语言直率质朴,内容上道出了一种常有的生活体验,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此处“相思”,彼处着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