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里面,选入了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这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著名的寓言《三戒》中的一篇。对这篇寓言寓意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归纳的:“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这种对《黔之驴》寓意的理解,我觉得过于牵强,不很贴切。
在我看来,柳宗元笔下的似乎不像高官显贵,也没有“仗势欺人”,更谈不上是什么“上层人物”了。就其悲惨的遭遇而言,它更像是弱小的受害者,最终落下个喉断肉尽的下场,这也是值得同情的。联系作者柳宗元的人生经历,这更像是作者本人乃至类似作者这样的封建文人们的写照,而并不像是讽刺那些“上层人物”。
驴,体态瘦弱,骨架却大,喜欢叫吼,以性子执拗出名,人称“驴脾气”。也正是因为脾气不好,又喜欢叫吼,甚至还用蹄子踢了老虎,才落得被“喉断肉尽”的悲惨下场。而柳宗元的经历,却与他笔下的驴有颇多相似: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日渐没落,朝败。年轻时的柳宗元就疾恶如仇,勇敢正直,走上仕途以后,更加锐意进取,与王叔文、刘禹锡等人投入永贞革新,积极施行罢宫市、免进奉、打击贪官污吏等措施,成为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革新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生活的十年间,他深入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揭露腐败、讯刺现实、同情人民、寄托忧愤的作品;后来赴长安,但随即又被远贬柳州,最终落得个客死柳州的悲惨结果。究其原因不就是柳宗元看不惯贪官污吏,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仗势欺人的上层建筑,想劝皇帝励精***治,想富国强兵,想让老百姓生活得好一点吗?没想到他的革新举措却得罪了腐朽的官僚、昏庸的皇帝,遭到了贬谪,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了。尽管如此,他仍管不住自己那张嘴,还要写文章去揭露腐败、讽刺时***,仍然对腐朽的统治阶级不依不饶。柳宗元的这种性格,不正和执拗的驴脾气很相近吗?而被远贬他乡、客死抑州的结果与驴被“断喉尽肉”的下场相比也好不了多少,也许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就认清了自己的悲剧,这都是自己执拗的文人脾气所致。
其实像柳宗元这样的封建文人还真不少,只要我们翻翻中国的文学史就能发现。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就是一例吗?他只是想要改革内***,壮大楚国,他只是对顷襄王做秦王的女婿感到愤概,对楚国的前途命运担心,却遭到郑袖、子兰、上官大夫等旧贵族的诋毁、诽谤,而昏庸的顷襄王更是把屈原逐放到荒僻的江南。楚国被秦国吞并,屈原却只落得个怀石投江的悲惨结局。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不也是因为上书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被捕入狱的吗?结果遭到了宫刑,受尽。“建安七子”中的孔融,天下闻名,因为不满曹操窃取汉朝***权,对曹操多有不敬,多有侮谩之辞,激怒了曹操,所以被杀。“竹林七贤”中的稽康,他拥护的曹氏大权旁落了,却不肯与取而代之的司马氏合作,甚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公然表示与司马炎***权决绝的态度,最后因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激烈言论而被司马昭所杀。
北宋***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他写了大量的诗文,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变法期间,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于是,他遭到辞退。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龚自珍,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古,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于变革。青年时代所著《明良说》《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强烈的揭露和抨击,他强调富国强兵,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他的这些主张都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官们的利益。于是,他的主张得不到认可。相反,他遭到终生不得用的悲惨遭遇。类似的事在文学史上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为何这些文人都仿佛与柳宗元笔下的驴如此相像?是因为他们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深知人间疾苦,他们用笔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旦为官,就想着如何救民于水火之中,如何使国家富强,如何消除社会矛盾。他们疾利的言辞、为民的主张,无疑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如果不向权贵妥协,那么他们就可能遭到贬、辞甚至引来杀身之祸。这些文人都是与柳宗元笔下的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大有“不平则鸣”的“驴脾气”,而他们却没有一个善终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与柳宗元笔下的驴有相似脾气和经历的封建文人大有人在,可能柳宗元上是基于历史上文人们的不幸以及自己的痛苦经历,才写下这篇意在劝诫文人通道的寓言,让他们懂得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
总之,《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归纳《黔之驴》这篇语言的寓意,我认为不是很妥贴,其寓意并非指向那些官高位显的“上层人物”,而更像是从驴的悲惨下场中折射出有着“驴脾气”的封建文人的悲剧。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