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若在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的时候发生干扰就会严重影响无线电的正常通讯。所以一定要合理的选择、利用无线电通讯设备,按照规范的方法使用通讯设备,有效的发挥通讯设备的优势,防止产生通讯干扰。保障无线电通讯设备有效使用的前提就是高稳定性与高效性,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无线电通讯设备发生干扰的成因,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推动无线电通讯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无线电通讯 通讯干扰 措施
一、无线电干扰产生的原因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通讯事业也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无线电通讯装置的规模与数量也在随之增加、扩大。无线电通讯的主要优势就是使用简单、操作灵活。但其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劣势,即极易受到通讯干扰。举例来说,在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的过程中,如果干扰电压相对较高,且脉冲上升时间相对较快时就极易发生数字脉冲干扰的问题,对无线电通讯设备产生严重影响。
1、人为原因。一些无线电通讯设备生产者、经营者会随意在城乡结合地区或城乡区域利用卫星电视干扰器,以推销本企业的数字电视系统,提高经济收益,由此就造成通讯干扰投诉的增加。以上通讯干扰大多都是由于调频广播发射播出部门扩大发射功率亦或是改变发射设备发射地址以实现通讯覆盖范围扩大的目的导致的。在更改发射频率、发射地址之后,就会产生互调干扰、杂散发射,严重影响水上通信频率、航空通信频率。同时产生无线电通讯干扰的一大人为因素就是随意利用无线电通讯发射设备。同时很多的群众不全面了解无线电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随意使用手持式传呼机等,其会干扰合法用户的无线电通讯。
2、设备原因。通常情况下,无线电频率存在固定的特性,如果在同一个区域同时使用两个及以上的无线电通讯设备时,如果该通讯设备的发射功率、天线距离及工作频率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即会产生互调干扰。所以,如果无线电设备架设情况不合理,就会导致互调干扰的产生,对无线电通讯的正常使用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无线电通讯干扰的应对措施分析
1、加强无线电通讯仪器的保护。在安装无线电通讯仪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仪器的防爆性能、防火性能,同时提升无线电仪器的密封效果。通常情况下,无线电通讯设备可以选用金属导管作为主要材料,若不具备这一条件,则可以利用双屏蔽电缆,保障表盖与仪器的契合,提升电气密封连接的效率。在对无线电通讯仪表开展抗电磁强度检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仪器的密封性,由此才能确保测量数据的精确性。
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相关单位要加强无线电通讯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民众对无线电通讯设备法律法规的认识与了解,同时按照法律法规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具体来讲,可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方式对无线电通讯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宣传,保障使用的合理性。
3、规范无线电台站的审批流程。通过对无线电台站审批流程的规范,同时加强使用管理,可以保证频率指配、台站设备和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无线电使用人员的设台申请之后,要结合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及使用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精确的计算,保证其工作频率指配的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使用者的沟通与协商,尽可能的减少台站的设置高度,最终有效的防止无线电通讯干扰现象的产生。
4、设备的合理选型。欧洲共同体依照89/336/EEC指令,于1996年1月l日起强制对电子产品、电气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性检测。在该检测中主要包括抗电磁干扰的检测。当前,我国出口至欧美等国家的无线电产品只有通过以上测试才能流入欧美市场,但进口至我国的电子产品还尚未实行标准化的认证与检验。但作为无线电通讯设备的使用人员,在选型时,可以合理选择设备的抗电磁干扰选项与指标,同时国内的电子设备要尽量选择具有完善开发检测的合法性厂家生产的电子、电信产品。
5、合理设置无线电设备的安装距离。具体要求如下,在无线电通讯设备的1.8米以内禁止利用对讲装置;部分PLC与DCS连锁设备一定要严格依照生产厂家安装的指示,保障APM站超过1.5米,TDC操作站距离超过3.5米。在无线电通讯设备规定使用范围以内必须要设置警示标志与警示标语,防止非正式人员利用该设备。
6、明确抗干扰数据。一般情况下,无线电通讯设备都会配置有标准的说明指导书,要将电磁干扰数据收集起来,同时按照有关的指标将仪表测量数据加以计算。同时在保障工艺安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试验处理,归类划分测试结果,将该数据储存起来,以便后期处理的方便。
结语:本文主要分析了无线电通讯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的措施,以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林冲锋. DDS技术在无线电罗盘检测系统中的应用[D].兰州交通大学,2014.
[2]记者 陈丽平. 原则规定干扰无线电通讯犯罪[N]. 法制日报,2014-06-27005.
[3]陈方晓,张晨君. 马拉松赛事的无线电通讯运用[J]. 体育科研,2015,05:9-11.
[4]雷远波. 摩托车无线电干扰的产生及抑制方法[J]. 摩托车信息,2004,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