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当年人称“白石虾”、“悲鸿马”一样,圈内把“立志牛”的称号送给王立志,无论从他作品或本人来看,都再合适不过。年过古稀的王立志身上,有一种专属于他这一代画家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温和率真却不失狂逸之韵,上下求索而又不忘初心。站在人生的“吸烟处”,王立志享受着另一番自由快意。
一头牛的绘画“远征”
5月25日下午,记者走进山东艺术学院王立志教授的画室,“扑面而来”的就是三头黄牛。在王立志笔下,有的公牛狂奔而来威风凛凛,有的小牛犊伸长脖子和学童一起看画书,有的牛发起犟来,任牧童使出浑身解数把缰绳扯的崩直,也难拽得它回头。
像当年人称“白石虾”、“悲鸿马”一样,圈内把“立志牛”的称号送给王立志,无论从他作品或本人来看,都再合适不过。
“画着玩”,王立志热情的招呼记者坐下品茶,并笑言“与牛结缘纯属偶然”。
在王立志还未出生之前,父亲一人北上“闯关东”,他自幼跟随母亲长大。一次在家中画画时母亲站在旁边笑问,“你画了这么多,不会画头牛吗?”这一句话竟激发了他的灵感:母亲是属牛的,自己又从小就很喜欢牛,于是便当即回答母亲说:“行啊,一准能画好。”兴起之下他画的第一头牛得到了母亲的肯定,也自此走上了“画牛之路”。
实际上,“牛”,是一般画家不愿画的题材。从韩湟、徐悲鸿,到李可染、范曾,历代不乏画牛高手,在这方面很难再有新突破。还有,人们对牛太熟悉了,画得稍有不足,便不会被接受。正如古人所说:“画鬼怪容易,画狗马难”。
不过,上了牛劲儿的王立志背起画夹到江南水乡画“水牛”,到内蒙古草原画“蒙古牛”,到陕西黄土高坡画“秦川牛”,到鲁西南沿岸画“鲁西牛”,到青藏高原画“牦牛”……他还画“西班牙斗牛”、“麝牛”、“瘤牛”、“犀牛”、“非洲野牛”……汉化石刻牛的神态、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形貌、蒲津古渡唐铁牛的作用、华尔街牛的气势、深圳拓荒牛的健犟、济南金牛公园牛的丰富、卡通牛的情趣……各种牛的风格与意向在他的心中堆积沉淀,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心中形成了:如果能创造一种牛,使其造型具有各种牛的长处,它的表现语言不将会大大丰富?
王立志笔下的牛并非工笔细作,而似用笔墨肆意涂刷出来。记者看到,《春回大地》中的“立志牛”,身躯异常雄健,浑身透着阳刚之美,锋利的双角似有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然而,在风光明媚的春天里,它迈着猫步悠然前行,炯炯有神的眼睛直视前方,透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意象。“最终画得不像牛就成了”,王立志此言或许正暗合了大师齐白石那句“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形式与境界,不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嘛?
一代“画魂”的道心逸气
谈起丹青之路,年过古稀的王立志直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有许多事都是在道法自然中成功的。”
“走遍大江南北,内心最惦记的还是老家烟台的一条小路”。王立志告诉记者,那条小路当时叫做儒林街,“小时候,我可以拿着滑石从南头到北头画满整条街”。回忆儿时,王立志满脸的快乐与恬淡。
上学后,老师的培养方式也非常独特。老师经常把画了一半的画拿来,让王立志完成另一半。“硬着头皮完成,结果画完老师一看还不错。”就这样,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和造型构***开始,王立志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绘画童子功。
初中毕业,王立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山师艺术专修科,这个选择无关情怀,也并非挚爱,理由很简单――“一个月12块5的补贴可以保证不饿肚子。”后来,“1979年,山艺恢复大专招生”,王立志又成为学校国画班的一名老师。
“当年老师们教导的是潜心做学问,当了老师之后也同样教给学生们”, 王立志坦言:“当年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画也能卖钱。”
第一次“出卖”自己的画作是在1985年前后。彼时,王立志担任学院的艺术研究所长,因工作忙无整体时间画油画而改画国画。他先是从师画鱼名家张鹤云,从张老师的“九笔成鱼法”入手,两笔画头,两笔成身,5笔画鱼鳍。某次,一位朋友慕名到办公室欲求一幅国画。王立志挥毫画成之后拱手送给友人,却被问到“多少钱?”惊愕之余王立志反问:“还要钱吗?”“当然了!他们都要钱!”“他们?多少钱?”“30一幅”“那我也30”。
“成交”之后,王立志的心情久难平复。纠结过后,他“还是决定坚持自己,无论对与不对。”面对今天的艺术市场,王立志有诸多无奈“上次去英雄山书画市场,四张我的画作竟然有三张是假的。”
画品即人品,风格即人格,在王立志人物画的一片禅机之中,他的道心逸气可见一斑――《李白醉酒》中明月青松下酒仙半醒半醉依枕酒坛举杯邀月;《共饮秋色与菊同醉》中陶渊明野菊丛中向菊敬酒;《苏学士纳凉啖荔***》中苏轼遭贬后摇扇唤清风;《郑板桥敲驴得句***》中郑板桥神游天外……“胸中无尘滓,下笔如有神”。王立志认为,“从佛教哲学来看,世界的本质是“心”,心体为静,以心役手,神会融通,方能画出高品位的作品。”
一画一世界:浑厚苍润中的设色浪漫
“我从作品中感受到的那种意境传达,是东方的,但绝不是阴柔之美的;画面中飘洒的狂逸之韵(我尤其喜欢那些“牛”),是现代的,但绝不是“现代主义”的。也许就是这种介于中西与古今之间的模糊性,恰构成了吾师作品中的“个人性”。”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孔新苗说。
王立志早年对油画、年画、国画都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多年的创作,成绩颇丰。早在1959年的学生时期,他和几位同学以时期的东平湖腰斩黄河水利工程为写生底稿,联合创作以群体人物为主的48米长的国画《奇创》,当年入选全国美展并在《美术》杂志发表,成为山东名载史册的巨作。
“同学们分成4组,歇人不歇马,白天晚上轮流作画,高处踩凳子画,中间的站着画,下面的蹲着画,足足画了两个月。”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王立志表示:“我和同学们当时没考虑那么多,后来一下子竟成了我们的成名之作。”
此后,王立志先后应邀为《迎春花》、《山》、《大刀记》等著名小说作插***,更使其名声大震。他凭借自己的笔墨功力,逐渐形成了融汇中西、浑厚苍润的独特画风。如今中国美术馆收藏了王立志一幅题为《过去的岁月》的油画。画作描绘了一个黄河边收麦子的场景,捡麦穗的老人、翻花绳嬉戏的小姑娘、哺***孩子的母亲皆入其画。
“那是80年代初,我把妻儿赶到亲戚家,一个人关在美术馆宿舍埋头苦画一个月完成的。”王立志告诉记者:“你无法想像在那样一个年代,画家是怎样生存下去的”。他以“过去的年代”为名,送到北京参展。“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题材,经过众多专家的考核,最终竟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收到北京寄来的400元收藏费,传达室大爷感叹:“王老师发财啦!”王立志心想:“这张2米长的画总算有地儿安放了。”交谈中回望过去,王立志娓娓道来,平静地出乎我们的意料,用他的话说“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早已渐行渐远”。
画家朱新建在《决定快活》一书中说道:坐火车的时候,我经常空着好好的位子不坐,一直摇摇晃晃地站在或者蹲在车厢与车厢连接的地方,虽然不很舒服,却另有一份快乐,这儿是“吸烟处”。……边缘就边缘吧,另有一番自由自在,可以胡说八道的乐趣,这大概就是人生的“吸烟处”。
王立志的日子好像也是这样,“传统的”或者“当代的”、“中国的”或者“西方的”、“民间的”或者“经典的”、“年轻的”或者“老到的”……“实在搞不清自己究竟喜欢哪一类,我总是很边缘”,在人生的“吸烟处”,王立志享受着另一番自由快意。
王立志简介:
王立志,祖籍潍坊昌邑,1941年生于山东烟台市。196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当代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东花鸟画院副院长,齐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立志:站在人生的“吸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