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乐教学中有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初学歌唱者应当用努力来达到起音的标准;掌握声音说到底就是学会准确的内心歌唱方式;歌唱的呼吸功能是特殊的,需要把呼吸压力和发声、共鸣、吐字器官之间的配合协调到理想状态;语言的准确性在歌唱中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语言和共鸣的矛盾也是突出的。准确的母音做型以及做型位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内心歌唱;分配紧张度;语言矛盾
中***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2-0046-03
一、声――掌握准确的内心歌唱方式
歌唱艺术是对人类自然表现力的提高和升华。建立在本能“自然”状态下的发声现象是稚嫩和缺乏表现力的,人的发声本能原本并非为了歌唱,而且很多本能的机能倾向对歌唱并没有什么帮助,相反可能是障碍。因此,我们学习歌唱的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学会克服和消除对歌唱有碍的“自然倾向”。所以,尽管良好的歌唱状态使人感觉是“自然的”、“轻松的”、“舒适的”,但实际上在学习和掌握歌唱技术技能的开始和进展中,歌唱者感到常常是不自然、不轻松、不舒适的。这种克服自然的困难现象,在歌唱激起训练中尤为突出。
歌唱的发声(激起)是一个整体动作, 是气息对抗作用力(合理分配紧张度)、母音准确做形(调节口咽部的大小和软硬度)、震源体合理启动机能(嗓音安放)三方面配合作用的结果。在整体配合过程中,心理调节作用是首要的。歌唱现象是歌唱者内心期望和思想调节的反映。正确的“设想”在歌唱中是至关重要的,激起的训练过程就是建立这种心理状态,并运用它间接和直接地调节呼吸、发声、吐字器官,达到所需要的色彩、力度、弹性等标准。
在歌唱起音问题上,声乐家和声学家的论述大相径庭。其实,和所有歌唱技术一样,起音的训练包括技术和心理调节过程两个方面,科学与经验在这里是一样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判断和运用。对声乐家来说,起音的方法、判断的标准、调整的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这里既包括了个人的实践经验,也包括了理论的总结。
起音的标准在形成风格的唱法中是统一的。Belcanto的要求是:在声气同步的基础上,运用抚摸声门的方式,在全声区发出具有充分选择共鸣的、自然微颤的、能渐强渐弱的、有胸声支持的、连贯而纯净的声音。达到这个标准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歌唱发声的大部分要求。所以,对初学歌唱的每个人来说,应当用最大的耐心和努力来达到起音的标准,否则无法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起音的训练过程与所有的歌唱技术训练都是在模仿、调整、实践的循环中逐渐掌握的。无论学生现有歌唱状况如何,初学者和有长久学***历的人都是一样的,甚至日常练声和演出前的练声也是一样的:通过起音来寻找理想的发声状态,只是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和达到的效果有差异而已。学习的进展和质量的保证有两个方面: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不懈努力;教师的准确判断和正确指导。学生们最感困难的也有两个方面:不知道教师要求唱什么声音;不知道如何达到教师的要求。前者是教师的技术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情况;后者是教师的教学调整方案不具体,没有针对性或针对性不强。
因此,歌唱的起音训练是最基础也是最艰巨的工作之一。什么样的起音造就什么样的歌唱发声模式,对歌唱风格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准确的表述、示范和正确的理解、掌握歌唱起音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掌握声音说到底就是学会准确的内心歌唱方式。
二、气――合理分配歌唱呼吸的紧张度
呼吸是人类的自然本能现象,是不假思索的简单行为。但是,歌唱中的呼吸却大有学问,歌唱家的呼吸功能是特殊的,他们能够把呼吸压力和发声、共鸣、吐字器官之间的配合协调到理想状态。歌唱发声原理在声学界普遍解释为“伯努利效应”,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依据来说明发声状态下的声门运动现象。应当说“伯努利效应”学说正确阐述了发声的原理,很多研究也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和进展的。但是,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歌唱发声现象决非气流通过声带使其靠拢那么简单。“伯努利效应”只能部分地完成声带闭合与声门振动,声带除了在“伯努利效应”状态下的被动闭合外,还更主要地依赖呼吸对抗力作用,事实上屏气的力量更能够使声带靠拢和拉紧,声带在自然条件下,更多的是起着挡气的作用。根据对歌唱大师的发声进行的科学观察和研究证明,良好发声的声带,处于适当减压和屏气状态中,尤其是在大声歌唱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发声时的声带振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往返波浪式的运动。声带的构造大致分为软骨呼吸部、振动膜部、粘膜上皮和皮下疏松层。声学研究照片中显示,当声门闭合的时候,软骨与声带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软骨的闭合速度要低于声带很多。声带作为一个震源体,其运动力量的分配是不平均的,最活跃的部分是皮下疏松层,并由此产生粘膜上皮的伸展和颤动。科学研究证明,歌唱中的高音、微声、半声都来自疏松层的振动促使声带粘膜做超越声带边缘的波浪状运动。因此,简单地认为气流穿过声带就可以达到发声目的是危险的:忽略了声带闭合能力的主动配合作用。换言之,闭合力量必须大于气流力量,才有可能控制起音――声门的激起。喉室机能是不能自动工作的,必须通过呼吸对抗作用施加压力促使它积极运动,使喉室扩张声带拉紧抵挡气流。如果不重视这一点,任由气流在没有充分拉紧闭合的声门中穿过,后果是灾难性的:引起声带水肿、粘膜下出血、声带肥厚及声带小结。
呼吸与发音的关系说到底可以理解为压力和阻力的关系。良好的呼吸是指具有弹性的呼吸对抗力,使内收拉紧的声带能够有控制地挡住气流穿过,气息以热量与能量的形式逸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吸气的姿态歌唱”,气息完全没有泄漏现象。减压现象对声带机能的主要作用是平衡紧张度,声带在内外力度均衡的情况下,才会具有“紧张的弹性”。稚嫩的声带只有在两边施压相等时,才不会受到伤害。所以,任何试***把声音直接“叹出来”、“用气送出来”的要求都潜在着危险,那不是Belcanto的风格。
我们常听到歌唱要不碰嗓子的要求,这是完全正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纯净的嗓音,也就是极其重要的“嗓音安放”标准。不纯净的概念来自两个方面:杂音和喉音。杂音在任何学派的唱法中都是不允许的。杂音的产生有几种情况:声带张力不足,未能适度拉紧,会造成发音前和发音时气息的浪费,使声音缺少强度和亮度,出现模糊的沙沙声(气声);声带过于施压,强行爆破,会造成尖利的破裂音;缺乏充分呼吸力量支持的声带激起动作,闭合状况不甚良好,会造成喉肌紧张的喀嚓音等等诸多情况。这些问题都来源于歌唱呼吸,因为歌唱是必须有紧张度的,而杂音和喉音来自紧张度配合失衡,来自呼吸力量和呼吸方式的不适度。
在呼气和发声时,人们的肌肉本能地绷紧,气管和胸廓明显收小,歌唱训练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抗这种自然的反射。歌唱是需要紧张的,否则无法产生振动的张力。但歌唱也必须是放松的,这种放松是对抗绷紧,使其保持在吸气的积极状态下。所以,歌唱呼吸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是分别控制紧张度,或者说是合理分配紧张度。
三、字――解决歌唱语言矛盾
语言的准确性在歌唱中是极其重要的,世界上任何一种歌唱方式都与其所用的语言有关。美声唱法的原型是以意大利语形成的歌唱艺术,与汉语相比较,意大利语发音要简捷得多。意大利语元音单纯,只有5个单元音A、E、I、O、U及其二、三重元音的组合;发音障碍少,可以组合、分解、连读;音节响亮,没有汉语中的复杂归韵。因此,美声唱法有充分的条件讲究语言的连贯性,并将之运用到歌唱之中,形成连贯优美、一气呵成的基本艺术风格。而中国戏剧和民族唱法的形成,是从汉语的语音特点及咬字习惯出发,注重韵律,强调“一字三腔”即字头喷口出声、字腹延声、字尾收声的全部过程。美声唱法是讲究“以声传情”,咬字服从发声及共鸣需要,以达到其严谨典雅的艺术风格。中国民族唱法是讲究“以字传情”,以字带声,“字领腔行,腔随字走”,字正腔圆,形成特定的艺术标准。声与情是统一的,但风格矛盾是突出的:中国民族唱法运用了多样化的吐字方法来体现汉语的音调特征,其发声的共鸣形象与美声唱法多有不同。
世界各国声乐学派如德、法、英、俄、西班牙等,在其语言的Belcanto化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尤其是过去认为难以寻求歌唱共鸣效果的语种,如德语、英语,均在演唱中达到了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和共鸣效果。学术界一致认为:美声唱法是不受语言限制的世界性的声乐艺术,各国都应有自己的民族美声学派。
我国在汉语的美声化研究中,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歌唱家。其理论基础是:先立腔,后立字,腔领字行。汉语的咬字特点与德、法、英、俄、西班牙语言大不相同,但有不少可借鉴的地方。字头的发音方式可以采用德语的美声化方式,即瞬间爆破、迅速过渡的办法,咬字头切不可影响母音,彻底丢掉“领腔”的多余力量,这样既可以保证字头清晰,也可以保留民族唱法的喷口作用。韵尾的问题稍微复杂一些,尤其是鼻韵母和复韵母比较多的时候。当然不能简单照搬法语的鼻化音来解决问题,目前比较成功的办法是“随腔”,即:结合汉语的特点,在韵尾中将母音异化,接近归韵的色彩;韵尾减少时值,弱化强度。关键的难点在母音。汉语的特点是横向、靠前,母音非常容易失去共鸣;加之母音形式多样变化复杂,口腔动作太多太大,很难达到理想的共鸣和建立适度比例的共振泛音。换言之,母音的问题解决不好,汉语的美声化就不可能实现了。
笔者的建议是:用两个嘴巴歌唱。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字前声后”。汉语母音要做到吐字清晰而又具有丰富的共鸣,必须先获得相对稳定的共鸣腔,也就是获得美声唱法的歌唱状态。这种状态的咽腔部分具有靠后的纵向空间感,母音形成过程变化很小,甚至是“空幻”的母音。必须先充分掌握汉语单韵母的发声特点,即10个基本元音因素中的前、央、后元音共8个。很多教师将其转化为与传统美声学派教学方式接近的A、E、I、O、U练习,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基本元音练习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在母音作形的同时,运用呼吸对抗作用强化张力,使母音的“形状”在咽腔部分相对固定,并形成所需要的共鸣色彩和反射力,然后再练习13个复韵母和16个鼻韵母(顺腔和归韵),最后逐步加入21个辅音(声母)练习。
初学歌唱者应该耐心地、极其认真地进行母音作形练习,必须达到作形的统一性和共鸣要求后,才能考虑逐步靠前咬字头(汉语的字音只需要口腔的前半部分动作),使声与字产生“分离感”,由于呼吸压力和口腔张力比嘴唇动作力量大,对抗力帮助你在读字音时喉头和声音通道不发生收缩现象,此时无论你如何咬字,共鸣不会损失。很多教师强调的“无论怎样咬字吐字,喉咙都不能动”,就是指的这个道理。
声乐教学是因人而异的,笔者仅仅就个人教学和演唱实践简要论述。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范纳德.歌唱的机理与技巧[M].叶令编译.北京:世界***书出版公司,2000.
[2] 冯葆富,齐忠***,刘运犀.歌唱的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杨和钧.艺术嗓音保健之友[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4] 田玉斌.与黎信昌谈歌唱[J].人民音乐,1998(9).
Discussion on the Phonation, Breath and Pronunciation in Singing
Yang Shihu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basic and key issues which need singers to pay attention to .For instan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rting moment of pronunciation , accurate internal singing style , the harmony among breath , phonation, resonance and pronunciation organs and how to use vowel-based-mod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ory between pronunciation and resonance.
Key words:
Internal singing ; tension-allocation ; linguistic contradictory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歌唱的“声、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