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穆旦的诗歌迥异于其他中国新诗派诗人的风格,关键在于他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意象的独特性。其中意象最为重要,大胆的把现代事物纳入诗中,并且其意象的运用有着强烈的反差,对读者的心灵造成猛烈的撞击。
关键词:意象;独特;反差
面对穆旦,评论家以及研究者不断的在纠结于他的“中国化”和“去中国化”的问题,却忽略了诗歌本身的重要组成元素――意象。当然人们去解构一个诗人的时候,一般程序是先知其人,后读其诗。因为古人云:“读其诗而不知其人,可乎?”这就使得解读者放弃了诗歌本身的一些特质,转而研究诗歌的形式和写作技巧。对于的穆旦研究来说,亦是如此。
诗歌是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早在《周易•系辞》之中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后来发展的到“言志说”“缘情说”,那么就是说感情的表达是需要借助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载体。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对意象颇为关注,比如中国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西方出现的“意象派”,在西方文坛中的地位也是无可替代的。由此,本文认为研究一种文体形式的时候,要从作品本身来阐释其内容,而不能仅仅只是片面的了解外在的形式。本文要研究的是穆旦诗歌中的意象,其中意象的运用成就了他独特的诗风,同时也见证了他对中国新诗做成的贡献。
在读穆旦诗歌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一种晦涩、犀利、冷峻、绝望中又蕴涵希望、悲恸的背后藏着默默的温情,一切都充满了人性的关怀。这是一个诗人复杂的内心的一个呈现,不管它是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古典元素还是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他所做的就是要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运用这些意象来寄托和展现他挣扎的充满战斗的内心和渴望。然穆旦诗歌中的意象一方面是独具匠心的,两一方面是其中很多意象有着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冲击。
首先,了解一下穆旦诗歌中独特的意象。“血”一字,热烈、激动、躁动的情绪油然而生,如果在这个字前面再加几个定语和宾语,是不是会把人的心情推向疯狂呢,《野兽》一诗中“紫色的血泊”“血的沟壑”,红色和紫色都是鲜亮刺眼的颜色,进行组装之后,望之令人不寒而栗。而血的沟壑,思之有多少血在流淌呢?把野兽受伤的情形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示了野兽在血泊中在挣扎和愤怒。熟练的运用简单的意象,就把一首诗的感情全部展现出来了。而且这种意象在其他诗歌之中时少见的。见到“血”,就会联想到残酷的事情发生,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并不美好,因此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很少见到这样的意象出现。还有《还原作用》这首诗很有代表性,其中的一些意象构织除了一种独特的画面,“猪”“跳蚤”“耗子”“蜘蛛”“花园”,用“污泥里的猪”为起点,跳蚤,耗子在其身上粘着跳跃,这些都是平时人们嗤之以鼻、不屑谈论的动物,可入穆旦诗歌之中,而且运用的恰恰符合要表现的内涵。而且在《控诉》这首诗中,也出现了“耗子”这种意象。“我们看见无数的耗子”,耗子在人们心中就是一种尖嘴猴腮、生活在阴暗角落的动物,用耗子来对比那些善良勇敢的人,在冷酷麻木的背后隐含着默默的温情和希望。还有《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腊月”“锄头”“石磨”“大车”“木格的窗纸”“泥草的屋顶”“风”的“呜――呜”声音,配上寒风无不显露出北方平原的寒冷和凄凉,这些意象也勾勒出了一种意境,但这种意境却是不似其他诗人抒情般的浪漫,也不似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情。尤其是最后一句“静静的,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其中内含的是一种悲伤的、沉重的、无奈的却又坚韧的情绪。用意象造境,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诗人的另一个独特之处还在于,把当时出现在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事物也纳入诗中,最为经典的是“勃朗宁、毛瑟***、Herry王、咖啡店、通货膨胀、工业污染……”[1]等等。这些事物都是当时诗人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诗人把它们用诗歌的语言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迥异与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诗歌内容和语言。诗人唐说:“读完了穆旦的诗,一种难得的丰富,丰富到痛苦的印象久久在我心目徘徊。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坚忍的风格,集中的固持,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气去突破。”①穆旦是一个真正的用现代语言写现代诗的人,他给中国的新诗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个可以把新事物写进诗歌,王佐良曾说:“穆旦最好的质量全然似乎非中国的”,“穆旦的胜利却在他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的无知。”②当然引用这句话并不是又要陷入“非中国化“的轮回之中,而是为了要证明穆旦的与众不同,敢于运用新而实的事物。这些都是他的诗歌独特风格的鉴证。其实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感受到那种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对生命的思考,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赞美》《诗八首》《春》《夏》《秋》《冬》《森林之魅》等等,在消极、沉重的意象背后,带着作者对人性、对生命、对民族的责任和满怀的希望。
其次,在许多的诗歌中,强烈反差意象的运用,会对读者的心灵形成一种猛烈的冲击。意象可以带动内容起伏不定,同时让人的情感也瞬间跌宕,感情在两个极端相互转换。在穆旦的诗中,这也可以成为是辨证思维,而且表现得相当深刻。正如唐祈所说:“穆旦在艺术表现和形象内涵上,追求高远的历史视野和现代人生存的哲学反思,无论取材于自然或社会现象,他的诗的意象中都有许多生命的辨证的对立、冲击和跃动。”③比如《在旷野上》中“碧洁的春天”“崇高的阳光”与“绝望的彩色”“无助的夭亡”这些意象和色彩的强烈对比,“春天”和“阳光”明媚且充满希望,“绝望”和“夭亡”让人则与之形成强烈死亡气息。这就使得读者感到了一种落差的疼痛。灰暗和明艳相对比,更增加了一种肃杀的气息。在夜里思索着“生”和“死”的意思所在,就像一个老人躺在夜里回顾生平过往的种种,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痛苦的成长,世界好像变得不公平了,活着和死去开始成为一种思考。也许这就是人们总是认为他的诗晦涩、难懂的一个原因吧。人生的困难与生命的抗争在矛盾对立中迸发出刚强的火花,希望与绝望在奋发和孤寂中交错,他的诗冷中藏热,热中有冷。[2]换句话说,就是对受苦受难的人们极具同情心,面对那么多让人绝望又肃杀的境况,但内心又看到了希望的光芒不断在向我们招手。比如穆旦其他的诗《隐现》:“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可依/我们有很多声音却没有真理……我们生活着却没有中心/我们有很多中心/等我们热爱时却已经一无所有”这首诗中运用了“我们有……却没有……”这就是一对反义词,却明显的感受到了诗人对于人类文明、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迷茫和反思。
爱默生说过:“一个时代的经验需要一种新的忏悔,这世界仿佛场子等候着它的诗人”。而穆旦有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他是一个时代的诗人。同时现代诗歌的语言进行创作。给中国的新诗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成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注解:
① 唐,搏求者穆旦[A],新意度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② 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原载伦敦Life and Letters杂志,1946年6月号,收入《蛇的诱惑》,曹元勇编,珠海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7页
③ 唐祈,现代杰出诗人穆旦[A],一个民族已经起来[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 李怡:《黄昏里那道夺目的闪电》,《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2] 刘扬烈:《中国新诗发展史》,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穆旦诗歌中的独特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