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文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国19世纪颇具争议的作家爱伦・坡作品当中所流露出的恋母情结,并结合他的生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究他的作品。
关键词:恋母情结 精神分析学 爱伦・坡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说过,许多文学作品就是通过多样化的变形形式来表达人们的俄狄浦斯情结。作家的某种情绪或欲望被压抑成无意识,而后又通过曲折的路径寄寓于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爱伦・坡的作品,不难发现其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和诗歌中都流露出作者的恋母情结。从而有力地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夺此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位名叫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识地杀父娶母这个故事的内容,证明俄狄浦斯无意识地杀父娶母,正是童年期的愿望的达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结,故称俄狄浦斯情结。
二、爱伦・坡的恋母情结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爱伦・坡的生母伊丽莎白・阿诺德是一名颇具声望的歌唱演员,她年轻貌美、演技不俗,在爱伦・坡的父亲离家出走后独自抚养三个孩子,最终在爱伦・坡三岁的时候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对于年幼的爱伦・坡来说,陪伴在母亲病榻前的那段时光是他终身挥之不去的阴影。母亲那僵死的面容、深陷的脸颊、腐朽的气味和突兀的眼睛在他的作品中一次次地被精雕细刻,令人印象深刻。
在坡的创作世界里,父亲的形象是缺席的,而母亲的形象却不断重复出现在他的幻想世界里,以不同的形象被复活,以补偿幼年时期精神世界的母爱缺失。在《莉吉娅》中,母亲的形象化身为亲密的爱人;在《莫瑞拉》当中,化身为爱人兼导师;在《厄舍古屋的崩塌》中,化身为爱人兼亲人。
在坡的诗歌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便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女人的死亡。他在著名的诗歌《致海伦》中描述道:
Thy hyacinth hair thy classic face
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这首诗是坡写给简・斯塔那德夫人的。这位夫人是坡童年的一位玩伴的母亲,她美丽端庄、善良体贴,让坡感受到了失去已久的母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坡成了她家的常客,“以一个儿子所有忠诚的感情爱上了她”,对她倾注了炙热的感情。斯塔那德夫人病故以后,坡内心的激情完全被扑灭,变得十分沮丧、冷漠。这位夫人在坡的生命里,可以说是扮演了一个母亲替身的角色,给予坡因为早年丧母而无法得到的温情。而坡对她的感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一种至纯至真的爱。
另一部坡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崩塌》则更直接地描写了兄妹及引发的罪恶感和恐惧感。在这部作品中,厄舍家族一直是“一脉单传”,有着的传统。而使主人公罗德里克感到强烈的负罪感,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他活埋了他的孪生妹妹。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潜意识在作品中的流露,而恋母情结是行为的根源。在小说中,孪生妹妹成为了母亲的化身,既是爱人又是亲人。而坡在作品中描写的“过早埋葬”这一主题,也体现了他渴望重新回到母亲子宫。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作品中流露出作者的恋母情结。
三、爱伦・坡作品中的“弑父情结”
恋母情结的又一大重要表现就是对父亲的憎恶和对父权的反抗。坡的生父大卫・坡年轻的时候不顾家人反对弃法从艺,但是一蹶不振,生活拮据,还有酗酒的恶习,并在坡一岁的时候就抛弃他和妻子,离家出走。如果坡对他不负责任的生父没有印象的话,那他和他的养父约翰・爱伦的关系可谓是非常恶劣了。老爱伦是一个很实际的商人,对待坡也十分苛刻。因此。在不断反抗养父权威的过程中,坡也形成了桀骜不驯、不屈服传统的个性。
在他的作品《泄密的心》中,“我”和老头住在一起,“我”很爱老头。但是却无法忍受老头的眼睛,特别是那种目光,所以决定将老头杀死。
大概是那只眼睛在作祟吧!不错,正是那只眼睛在作祟!他长了一只鹰眼――浅蓝色的,蒙着层薄膜。只要瞅我一眼,我就浑身发毛;因此心里渐渐――逐步逐步――打定了主意,结果了他的性命,好永远不再瞅见那只眼睛。
在这里的“鹰眼”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权势,代表了邪恶和强大,在坡看来这些正是父权的象征。从这一点看,小说可以这样解读:“我”和老头住在一起,“我”的自尊始终被老头的权威所威胁,处于他的统治之下,“我”的自尊与敏感再也不能容忍了,“我”要逃脱他的控制,只有将他杀死。这样看来,《泄密的心》已经不再是一篇恐怖小说了,所代表的是作者在潜意识中对父权的反抗。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摆脱父权的摆布――弑父。
坡的另一部作品《一桶亚蒙蒂拉多酒》也可以看出其对父亲的报复。故事讲述了蒙特里梭因受到福吐纳托的侮辱而怀恨在心,他发誓要报复福吐纳托,终于设计将仇人杀死,而且神不知鬼不觉,从中获得了报复的极大。坡把福吐纳托作为一类人在作品中加以描述,代表的是社会生活中所谓的一帆风顺者,这些人小有成就,具有某种势力,没有多大本领却目空一切,全然不懂得尊重他人。
我们可以联想到坡的养父老爱伦先生,青少年时代坡与养父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养父对于坡熟衷文学十分看不起,认为他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使坡受尽屈辱。在遗嘱里,养父把他的财产继承权全部留给了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坡未获分文。坡只有四处闯荡,靠数量不多的稿费为生,生活极度贫困。他倾尽全力写作,到头来依旧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所获报酬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加之青少年时代饱尝了人世间的艰辛与坎坷,自然对当时的社会感到厌倦,对命运的不公感到强烈的不满。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自然而然会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
因此坡为以其养父为代表的这一类人设计了一个遭人暗算,吃尽了苦头、饱受折磨才渐渐死去的悲惨结局。从作者对他的描述中读者会深切感到作者潜意识中对这个人物的厌恶,对其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厌恶。
蒙特里梭所代表的是社会中才能受到压制、精神受到伤害的群体。虽然他们无权无势,只能很平庸地生活着,但他们却保持着强烈的自尊,一旦这种自尊受到伤害,他们表面虽不动声色。但却将受到的伤害化作愤怒乃至仇恨深埋心底,耐心地等待报复的时机。蒙特里梭的身上笼罩着坡的浓重的影子。通过蒙特里梭成功谋杀福吐纳托这一事件,坡宣泄了他本人对其养父、对命运、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四、结语
由于自幼父亲形象的缺失和年幼丧母的阴影,母亲的形象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在爱伦・坡的作品中浮现,如在《致海伦》中,海伦成为了完美母亲形象的化身,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海伦的忠诚和热爱;在《厄舍古屋的崩塌》中,母亲的形象化身为妹妹和恋人,恋母情结以的方式得以表达。与此同时,恋母情结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得以表现,即对父亲的憎恶和反抗。在《泄密的心》中,作者表达出了渴望以弑父的方式来摆脱父权的控制,而在《一桶亚蒙蒂拉多酒》中,通过蓄谋已久的谋杀来宣泄作者对其养父。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尽管精神分析法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探究人性和人的自身,我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看到了两种学科的交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Willfred L.Guerin,et al A Handbook 0f Critical Ap-proaches t0 Litera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5-156.
[2]爱伦・坡.爱伦・坡精品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3]郭雷.潜意识的真实表露――评爱伦・坡的《一桶亚蒙蒂拉多酒》[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4):74-77.
[4]李莉.用心理分析方法解读爱伦・坡的女性小说[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21-24.
[5]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38.
(作者吴光蔚系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08级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爱伦.坡作品中的恋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