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17时30分,北京东三环外的大望路已是灯火辉煌。
比冬夜更长的是人流车流。从国贸桥向东到大望桥,1.3公里,处处是候车长龙。公交车上,很多躯体被挤得变形。
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不堪,这是重压之下的北京,它如一辆超载的车辆蹒跚向前。人口和交通压力之外,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房价畸高等,都成为首都生活的狙击手。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说,目前北京的“大城市病”,要靠北京、天津、河北一同协作,才能解决。
“畿辅新区”这一构想由此而生。按照构想,在北京六环之外,将出现一个2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新区,其范围涵盖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固安等,可容纳超过500万人口。
2014年,北京新机场将开工建设,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北京市重修规划和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个新契机。
新机场选址北京城南大兴区,与河北廊坊交界。规划年客流量1.3亿人次以上,年货运320万吨以上,年起降100万架次。如果全按规划完成,将是世界最大的机场。
吴良镛在其领衔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以下简称“三期报告”)中建议,选择新机场周边部分地区,京津冀共建跨界的“畿辅新区”,用以疏解北京主城区功能,将部分国家行***职能、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驻京机构等搬迁至此。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武君建议给新机场以自由贸易区的定位,使其成为京津冀新的增长区。
刘曾经在2012年撰文提到过“畿辅新区”的设想,将其分为机场组团、大兴组团、廊坊组团、固安永清组团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也认为,可以考虑将新机场片区设为“大北京特区”,或者叫“首都特区”,以“特区”的方式为北京解困,并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
提法不同,但各方的思路却很一致:北京规划要重修,大北京规划才是出路。
对于“畿辅新区”,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认为“是很好的概念”,但其功能、规模要研究。他担心“很多规划非常理想的新城,如果不符合市场规律和城镇化规律,就变成了大家说的鬼城”。
陈刚的担忧,来自北京新城规划的经验。
过去,北京的新城规划难言理想,无论通州还是亦庄,都未达到缓解中心城区压力的初衷。“比方说通州,当时希望它能带动燕郊、三河,而不是说成为跳板,通过它跑到北京来。”清华大学教授吴唯佳说。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新机场建设给三地都带来了机会。“北京很多产业需要外迁,原来都不愿去河北。但如果畿辅新区建立,管理机制、税收分配都可以协商解决,***策与交通跟上,那就不一样。”
在连看来,新机场有功能、有空间,所以会有产业和人口。新区也不只有航空,还可以有铁路、航运,“高铁可以辐射到保定、石家庄和天津,而唐山、曹妃甸是天然良港”。
河北省住建厅厅长朱正举也赞同把北京新机场跑道作为环首都地区新的增长点进行培育,加上曹妃甸新城、黄骅新城等,围绕北京建立若干个河北中等城市。
朱特别提及河北的土地优势。“环首都的14县(市)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邻近北京的区位优势明显,能够承担首都职能疏解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条件,建议将其纳入拓展区。”
刘武君认为,畿辅新区不仅会成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枢纽城区,还会促进区域联合开发体制的产生,促成一个新的区域发展时代的到来。
相形之下,北京市***人士的看法比较低调,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各方不要对新机场期待过高,顺义的首都机场目前有超过8000万人次的流量,“都30年了,顺义也没有太起来,这是一个特别长远的事。(新机场)这个区域,其实能干的可能就是一点:交通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