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金属铸币在贸易活动中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广泛使用的贝币和各种实用货币。这一时期的铸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通区域和货币体系。南方的楚地流行由贝币演变而来的蚁鼻钱;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东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再后来又出现了由纺轮或玉璧演变而来的圜钱,从而形成了先秦货币四大体系。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加剧,生产力有了发展,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贸易的需求不断加大,货币的流通量也在增加,流通区域和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齐国是当时中国东部的大国,拥有山泽渔盐之利,商业十分发达,同时又是最早铸行刀币的国家,并一直保持着***的刀币体系。据《管子・国蓄篇》载:“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有学者从文献资料推测,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即开始行用大型刀币,俗称“齐大刀”。从形制和币文看,前期所铸形体厚大,制作精美,文字俊逸;延至后期则变得渐为粗糙,形体也变得稍小,文字则显得粗狂。大约到了战国中期,齐国势力达到了鼎盛,境内的刀币形式则由繁而简,逐渐被“齐法化”所取代,成为法定国币。
齐大刀向以精美著称,种类包括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系列铸币,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有“节墨之法化”“节墨法化”“安阳之法化”“齐之法化”“齐法化”“齐返邦长法化”“莒邦法化”7种。齐大刀形体宽大厚重,铸工精湛,币文华美,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部分组成。正面币文皆有“法化”二字,意为标准货币;旧释“去切”“去化”“大化”等,近有学者释其为“大刀”,可谓意简言赅。背面上部有三道贯通横纹,下有“T”形符号,铭文有一字或两字。从铸造工艺上看,齐大刀只有泥陶范和石范两种方式,旧说另有铜范母翻造子范铸币,此说恐怕靠不住。从铸造时期上看,有学者根据文献资料推定,“节墨之法化”与“安阳之法化”似为春秋末至战国早期齐灭莱国、莒国并入其地后所铸。“齐之法化”的铸期较早,大约在春秋中晚期;“齐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的铸造年代大致为战国中晚期,“齐”为国名或指都城临淄。其中六字刀为纪念币,久负盛名,是中国最早的纪念币,其传世甚少,极为珍贵,是不可多得的古钱币大名誉品。
对于古钱币收藏而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藏而不露不如与人分享,秘而不宣不如共同探讨。下面笔者仅就自藏的齐大刀品种和见闻分述之,以供同好鉴赏。
1.“节墨之法化・安邦”五字刀,简称“节墨刀”,通长180毫米,重50克。节墨也就是即墨,齐国古邑名,故城在今山东平度东南。据《左传・襄公六年》载:(前567年)“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丁未,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郧。高原、崔杼定其田。”即墨距莱较近,为莱之棠地,因筑城于墨水之滨,故名。姜齐时代,莱为姓子爵古国,春秋末被齐吞并,从此即墨便处于齐国公室的统治之下,唯其何时开始铸行刀币尚不得而知,但应在灭莱归齐之后。从传世实物上看,“节墨刀”形制有大小两种。大型刀的铸造年代较早,制作大都十分精细,且少有减重现象。其币文布局错落有致、密中有疏,字体端庄凝重、古意盈然。正面刀身外廓与刀柄连接处有断缘,刀柄较宽稍短,正背各有两条竖筋。背面有三道贯通横纹和“T”形符号,铭文多为一字,二字者有“辟封”“安邦”“大行”“法昌”4种,较为少见,属珍稀品种。
2.“节墨法化・h”四字刀,形体属小型刀,通长156毫米,重36.6克。正面外廓浅平无断缘,刀柄较短、稍宽,正背各有两条竖筋,刀身弧度较小。其币文粗犷大气,“墨”字颇为硕长,以致字体间距较近,“化”字几乎被挤压至刀柄。这种小型刀的整体制作大多粗糙,精美者甚为少见;且轻重不一,多有减重现象。尤其是背面没有三道贯通横纹和“T”形符号,铭文大都为一个单字,二字者唯有“法昌”一种,较为珍贵。朱活《古钱新谭》认为是姜齐、田齐之间的民间私铸;《中国古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认为是燕人据齐时,困守即墨的齐人所铸。从形制和铸造工艺上看,小型四字“节墨刀”的铸期要比背面带三道贯通横纹的大型刀晚。另据历来报道的窖藏出土资料统计显示,小型刀的存世数量要比大型刀绝少,这点较为符合先秦货币的演变规律。一般而言,早期所铸刀币大多制作精美,形体厚大,重量符合要求;反之则制作粗糙,形体变小,重量减轻。由于小型刀的制作多不精美,品相上得不到审美认可,其存世虽少,仍不如大型刀受青睐。
3.“安阳之法化・日”,简称“安阳刀”,亦称五字刀,通长186毫米左右,重52.5克(***3)。安阳,古邑名,其地望有二。据《史记・六国年表》载,齐宣公四十四年(前412年),“伐鲁、莒及安阳。”故刀币中的安阳入齐地,在今山东曹县东一带。《后汉书・赵彦传》载:“莒有五阳之地。”李贤等注:“谓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并近莒。”莒本赢姓,后改称己姓,商代为姑幕侯国,助周灭商后受封为莒国,春秋初迁都于莒(今山东莒县)。春秋时期的莒国,是仅次于齐、鲁的大国,国势较为强盛,曾多次参与列国之间的会盟和征战,吞并过不少周边小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前549年)“秋……崔杼帅师送之,遂伐莒,侵介根。”“介根”或作“计斤”,为古莒国南迁之前都城,在今山东胶州西南。《史记・楚世家》载:“简王元年(前431年),北伐灭莒。”再后楚退回,莒全境被齐兼并,安阳刀有可能是近莒地之安阳所铸。其币文细劲流畅,稍显妩媚秀丽。形制基本上与大型“即墨刀”相同,正面刀身外廓与刀柄连接处有断缘,刀柄稍窄,正背各有两条竖筋。背面有三道贯通横纹和“T”形符号,唯铭文只有单字者。
4.“齐之法化・法昌”四字刀,通长186毫米,重50克。其币文结构疏朗,朴拙雅致;铸工精湛,形体大气。正面刀身外廓高挺深峻,高于刀柄部,连接处有断缘,刀柄正背各有两条竖筋。背面上部有三道横纹,下为“T”形符号,底部铭文多为一字,二字者唯有“法昌”一种,甚为少见,较为珍贵。关于背面的三道贯通横纹,朱活《古钱新典》中说:“背纹上有三横,或释‘三’、或释‘乾’。上有‘T’形,多释‘十’。上中两文释为‘三十’,又释‘世’,三十为一世。”亦有人认为三横纹应与下面的符号配合起来,读作“三十”,为纪值。有不少学者提出,“齐之法化”四字刀应为齐国早期铸币,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据史籍载,齐桓公任管仲为相,进行***治和经济改革,设“轻重九府”,通渔盐之利,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由此国力大振,称霸于诸侯。《管子・揆要篇》:“故先王度用其重而因之,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先王高下中币,制上下之用。”讲的就是调控货币流通的重要性,故“齐之法化”四字刀有可能是姜齐铸于斯时。
5.“齐法化・吉”三字刀,通长182毫米,重50克。在齐大刀系列货币中,三字刀是存世数量最多的品种,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三字刀同时又是先秦货币在山东境内使用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流通区域最广的一种刀币,可以说是齐境内的法定国币。据实物分析,其铸造工艺可分为两种,即泥陶范铸币和石范铸币。泥陶范所铸由于数量较多,制作稍显粗糙,币文多粗犷大气,这从山东齐故地多次出土的泥陶范上可以得到印证;石范铸币则需勒刻币模,所铸较为精细,币文多瘦劲秀美。三字刀正面刀身外廓高挺,与刀柄连接处无断缘,刀柄正背各有两条竖筋。背面有三道贯通横纹和“”形符号,其铭文达30余种,所见均为单字,有纪地、纪物、吉语等。据史载:战国中期田氏并齐后,尤其是到了威、宣时期(前356~前302年),招贤纳士,励精***治,经几番整治,使齐国力达到鼎盛,齐威王和宣王被列为天下诸侯之首。有学者据此认为,三字刀是田齐建国后法定的国币,且少有减重现象,是最稳定的货币。后随着齐国的不断强大,逐渐将境内的这种币制形式归于统一。
6.“齐返邦立长法化・卜”六字刀,通长182毫米,重46.6克。正面刀身外廓与刀柄连接处无断缘,刀柄正背各有两条竖筋。背面有三道贯通横纹和“”,形符号,所见实物中铭文只有一字,二字者未见。其存世数量极少,弥足珍贵。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此种刀币大约占各类齐大刀出土总量的0.323%左右(关汉亨《中华珍泉追踪录》)。对于六字刀正面币文的考释关键在第二个字上,目前主要有释“建”“造”“返”三说,但至今仍无定论。近又有学者释其为“迎”,即“近”字,可读如“拓邦”,即开拓封疆之义(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刀币》)。六字刀释文的分歧主要表现在铸期的认定上,如释“建邦”“造邦”,铸期当为妫姓田齐取代姜齐时所铸造的***纪念币。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田氏代齐有国,姜氏之祀遂绝,田齐乃铸“建邦”或“造邦”刀以纪盛典。如释“返邦”,则系襄王由莒返齐都临淄主持朝***,含有返邦后重建国家之意义,遂铸“返邦”刀以示纪念。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联***伐齐,在攻入齐都临淄后,尽取财宝器物运燕;乐毅伐齐五年,连下70余城,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9年,齐国大将田单用反间计,在即墨用火牛阵大破燕***,收复失地,迎接齐襄王返回都城临淄主***。两者虽在时间上相差百余年,但无论何种考释,六字刀作为中国最早的纪念币的性质毋庸置疑。
7.“莒邦法化・十”四字刀,简称“莒邦刀”。1930年山东平陵故城西南出土一枚莒邦刀头残件,始让世人知晓齐大刀中还有此类品种。其刀头残件先为方药雨收藏,后归天津历史博物馆藏。是品“莒邦法化”,1978年出土,初为山东青州穆世友首获,后归孙永行收藏。其整体通长180毫米,重64克。刀体上有红绿锈,刀柄正背各有两条竖筋。背面有两道贯通横纹且间距较大,上部似有一条隐约不清的横纹,中部亦有“T”形符号。从拓片上看,铭文似为“十”字(孙仲汇、胡薇《古钱币***解》)。
“莒邦刀”因存世极为罕见,实物难觏;旧释首字为“簟”,即谭。姒姓子爵古国,在今山东济南东南龙山镇附近。《左传・庄公十年》载:(前684年)“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有学者认为此刀是齐桓公灭谭后所铸,或系民间私铸。又因其与“莒冶刀”首字相似,今释“莒”,如此说成立,应为莒地入齐后所铸,但铸期尚待探讨。据《齐币***释》载述:燕将乐毅伐齐,占据齐地除即墨、莒之外的70余城;齐襄王在莒五年,田单在即墨打败燕***,迎襄王返回齐都临淄主持朝***。齐国君臣曾亡命在莒,视莒为立国之地,铸“莒邦刀”亦在情理之中。再者,其形制与即墨四字刀颇为近似,虽有断缘但外廓较浅平,刀柄较短、刀身较宽,字体亦大,故《齐币***释》之说殆为有所依据。
目前,齐大刀的升值可用暴涨来形容,十几年前一把三字刀不过数百元,四五字刀仅数千元,六字刀万余元,而现今拍卖会上品相上乘的三字刀价格动辄高达数万元,四五字刀乃至十几万元,六字刀竟然突破百万元大关。当然,这不排除人为炒作的因素,但齐大刀的历史价值是得到泉界公认的,拍卖成交价的高昂应是名副其实。
总之,齐大刀系列货币制作精美,可谓鬼斧神工;币文古朴淳厚,韵味十足,代表着中华货币文化的精髓。对于拥有齐大刀的藏家来说,不会以一时的价格涨跌来衡量取舍,而是在追求着一种不以物喜的精神升华和净化,从而体现超越自我的情趣和品位。
责编 水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精美的齐大刀系列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