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当秋风掠过地面,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叶尔羌河北岸的三师四十九团迎来了丰收的气息。
1958年的四十九团,曾是一片荒芜。如今,57年过去了,站在四十九团的十字路口,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鳞次栉比的楼房,人们发现,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发展的印记。
繁荣永远源于荒芜。
割不断的“源”
已经是第三天了。
刘克让低着头,拉紧麻绳,绳子在身上勒出一道道伤痕。他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并在心里嘀咕,应该快到了。
男人们打先锋,3人一辆“拉拉车”,装上干粮和简单家什,前面一个人拉,其余两个人在后面推,后面跟着妇女和孩子。推车在凹凸不平的戈壁路上蹒跚前行,有时还需要砍些红柳和胡杨树枝垫在路面上。3天时间里,白天和凉水吃干馕,晚上傍着推车盖着大衣睡觉,刘克让的目的地是四十九团。
行走200公里,终于到地方了,团领导指着沙土遍布的荒芜之地说:“这就是你们在四十九团的新连队。”从此,来自农三师四十三团的200多人开始在这里建设新家园。
1969年10月,来自三师四十三团的部分职工群众与国营巴楚总场二分场、四分场合并,成立三师四十九团,团部设在盖米里克。
盖米里克,***语意为“地窝子”,建场初期,这里是一片胡杨林。46年过去,四十九团早已变了模样,而盖米里克的名字却从未改变。
翻阅四十九团的历史,四十九团的成立就是兵地相携发展的产物,四十九团的前身正是国营巴楚总场二分场。
1958年5月,忠诚等奉自治区农垦厅命令,由巴楚县恰瓦克乡迁往盖米里克组建国营巴楚总场二分场,成立4个生产大队。1961年11月,在原国营巴楚总场二分场一大队、三大队和总场水工大队等单位的基础上,组建巴楚总场四分场。
自1958年开始垦荒,经广大农垦战士艰苦创业,到1969年四十九团成立,这里已经建设成为一个拥有4700人的国营农场。
由兵地共同孕育的四十九团,其发展过程,正是兵地融合的缩影。
剪不断的“缘”
街道笔直宽阔,高楼鳞次栉比,商贸中心人声鼎沸……10月,行走在四十九团,处处可见朝气蓬勃的景象。
在三师四十九团和巴楚县,兵地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从医疗救助到文艺演出、从节日走访到协调联系日常工作,多层次、宽领域的兵地融合工作紧锣密鼓、井然有序。
1999年5月,四十九团医院的医护人员利用周末时间,赴巴楚县恰瓦克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看病治病,免费发放价值1720元的药品,为274人次义诊;
2000年,四十九团十一连、畜牧工作站分别与巴楚县恰瓦克乡七大队、十队建立了联合调解委员会,以解决兵团与地方在草场、水源方面的纠纷;
2005年春节,巴楚县举办大型元宵节社火活动,在此次社火比赛中四十九团的社火表演赢得了第一名;
2008年以来,每年的中秋节、春节,四十九团与巴楚县县委、***府都要互相走访、慰问,共谋发展大计……
2014年7月,四十九团与巴楚县共用的小海子水库水位持续下降,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和四十九团十八连旱情严重。
为保证恰尔巴格乡4万多亩庄家、果树的用水,十八连在自身果树面临减产的情况下,毅然为地方农民让水,与地方各大队共同度过了枯水期,受到地方农民的交口称赞。
正是在这种关键节点,邻里乡亲不分民族团结协作,让兵地一家人的思想日益深化。
分不开的“情”
“巴楚县英吾斯塘乡二村村委会文化活动场地35万元;村委会农产品小市场20万元……”9月25日,记者在三师四十九团支持地方村“访惠聚”活动建设项目计划书上看到,四十九团帮扶英吾斯塘乡二村的项目中共有6个建设分项。
四十九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融合发展是团场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必须合力担当、共同促进四十九团与巴楚县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
红枣种植是四十九团的优势,今年3月,四十九团出资20万元购买红枣种子帮助巴楚县英吾斯塘乡播种2000亩枣园,并逐步完善英吾斯塘乡的红枣示范园建设;同时,外派近500人次技术员参与附近乡镇的枣树修剪与管理工作。
四十九团种植了近10万亩棉花,每年都要从巴楚、莎车等县引进2000余名拾花工,既满足了团场用工需求,也使地方村民增加了收入。
在兵地融合共建活动中,四十九团还在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与附近乡镇开展交流活动。
今年年初,四十九团医院到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开展义诊活动3次;学校还派出2名美术书法老师,每月到恰尔巴格乡小学上6节辅导课;四十九团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都要邀请巴楚县文联曲艺协会来团同台演出。
多年来,每到汛期,四十九团都与巴楚县共派人员巡堤护堤,保护叶尔羌河两岸职工和村民安全度汛;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中,双方建立了联席会议、共同巡逻和共同防控等行之有效的兵地协作机制,确保兵地平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叶尔羌河畔延绵兵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