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皇家的金玉珠宝首饰,按常理说是最多的、最好的。不过也不可能全部以质地精美为准,还必须照顾到品种具备,方可以反映当时六宫粉黛的宝钿光辉。
清代后妃冠服上的金玉珠宝,载入《大清会典》的有朝冠、金约、耳饰、领约、吉服冠、朝珠等六项。
皇后朝冠:“……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九、猫睛石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湖。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
“金约,缕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珍珠各八,末缀珊瑚。”
“耳饰,左右各三(即三对耳环)。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 各二。”
“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朝珠三盘、东珠一盘、珊瑚二盘。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
“吉服冠,顶用东珠。”
以上各项,皇后以下,因等级高低不同,饰物数字亦不同。如皇后至贵妃,东珠顶都是三层,朱纬上金凤七只。妃和嫔的东珠顶都是二层,金凤五只。至于珍珠数字,自皇后至嫔等级数字差别为三百二珠、百九十二珠、百八十八珠、百七十二珠。其余金约、领约、耳饰,在数字和质地上,亦各有等级的差别。以上是载入《会典》的后妃所戴饰物。另外还有未载入《会典》的,例如皇后、皇贵妃、贵妃日常生活中,穿吉服有时不戴吉服冠,而戴“钿”,俗称钿子。满族妇女,上至皇后,下至品官命妇,很早以前已有钿子这种饰物,但穿吉服袍褂以钿子代替吉服冠,却是清晚期才流行。西太后、瑾妃都遗留有穿团龙褂戴钿子的照片,品官命妇这种打扮的照片就更多了。早期的钿子形式是个算形的框架,上面插戴一些简单的饰物。清代坤宁宫夕祭的萨满太太,到溥仪出宫为止一直戴这种钿子。旗人妇女俗称萨满太太戴的钿子为“粪箕子”钿子。原始形式的钿子只保留在萨满太太的头上,自皇后至品官命妇戴的钿子却发展得非常华丽,插戴许多金玉珠宝的首饰和绒花、绢花。
我国各民族妇女的首饰,各有其特点,但也有共同点,相互影响是很自然的。如上述清代后妃的朝冠,基本形式是满蒙民族共同而普遍都戴的卷沿皮帽和毡帽形式。《大明会典》称这种为“单于冠”,俗称鞑帽。据《大明会典》载明代皇后冠服:“……其冠,圆匡冒以翡翠,上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十二钿。”永乐三年定制“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有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数如旧。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饰珠宝钿花十二,翠钿如其数。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环一对”。从这里可以看出清代后妃朝冠显然是受明代凤冠的影响,在鞑帽上加金凤和多样的珠宝饰物。所谓金翟是翟鸟,也是受明代翟衣的影响。金约就是明代后妃凤冠下的翠口圈。至于耳环,明代只戴一对,清代则戴三对。领约就是明代的“托里金口圈”,汉族妇女俗称为项圈。钿子虽然是满族的装饰,但钿不仅《大叨会典》载办珠宝钿、翠钿等等饰物,早在汉代已有这个器名。见《说义解字》:“钿,金华也。”《六书故》载:“金华为饰,田田然。”还有南朝庾肩吾诗:“萦鬟起照镜,谁忍去金钿。”看起来,古代钿是一组华丽的饰物。所以《大明会典》载:“珠宝钿花十二,翠钿如其数。”这一份插戴成为一组华丽的装饰。汉族妇女口语称这种成分的首饰为“头面”。
清代后妃所戴金玉珠宝饰物,不载入会典的还有很多,如“扁方”是梳“两把头”最主要的东西,相当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簪的作用不是单纯的饰物,而是使发髻不致散落下来的控制器。《释名》解释“簪”是“连冠于发也”,这是指古代男子而言,主要是一个控制器。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是以真头发分成两把,当然扁方起着骨干作用。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青缎制做,安在头顶上,似其与真头发梳成头座的连结也是仗着扁方。扁方的制作,有整个玉的、翠的,也有用金胎镶玉、镶翠、镶其他珠宝的,或金錾花、或银键金等等。扁方之外,有“头正”“头围子”“火头簪”“耳挖子”,这是必须插戴的。一般妇女佩戴的这几样首饰中,除头正是个装饰性的,可以是一支珠花,但不一走多么珍贵,也有时是个绒绢花,其余几样可以很简单,有用金的,也有用银锻金或铜的(因为从前只有穿孝服才戴银首饰)。当然宫中后妃们戴的这几样首饰都是很珍贵的。梳两把头的首饰,具有纯装饰性,俗称“矗枝花”“扒枝花”“压鬓花”。所谓矗、扒和压都是说明它们戴在头上显示出的形象和作用。这些首饰每一种都有很多样子,无论是质地、色彩、式样,各个时期亦有不同的变化。况且这几种首饰的佩敝也并非始自清代妇女,在古代都属于钗类,金钗、玉钗、荆钗等。《赵飞燕外传》载:“赵后手抽九R钗,为昭仪簪鬓。”《山今注》载:“秦始皇作金凤钗。”明代詹同《古钗叹》诗曰“黄金作钦分两股,青鬓如云凤双舞。”这些首饰除钗属以外. 还有“矗枝花”中有贯珠下垂的,俗称带“挑”(上声)。这种带挑的属于古代首饰“步摇”一类。《释名》步摇“皇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亦言副贰兼用众物成其饰,上有垂珠,步则摇也。”这种带挑的首饰,是满汉妇女都很爱插戴的。
头上所戴以外,则有钏,俗称镯子。金镯、玉镯、翠镯,或金镶珠宝等各种工艺制做的镯子。镯,本身是一种打击乐器。《周礼・地官・封人》:“以金镯节鼓。注:镯,钲也,形如小钟,***行以为鼓节。”不知何时开始称钏为镯。《说文解字》:“别,臂环也。”曹植的《乐府》中有“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G”,也指的是钏。不过“钏”这个名词在口语中已经消失了。
指约,俗称戒指,古代称指环。《五经要义》:“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着右手,退者着左手,今有指环,此之遗事也。本三代之制。”
镯子、戒指以外,还有在衣襟上带的牌子,手串十八子等等佩饰,质地不外乎玉、翠、金珀、蜜蜡、珊瑚等,和制作朝珠的原料差不多。
清代后妃戴的金玉珠宝饰物中有关体制的,如朝冠、金约、领约、朝珠,以制作来源说当然由广储司和造办处有关的“作”承办活计。其不在《会典》内的饰物,从档案上看,也有由养心殿造办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处所承做。例如雍正四年,做过虬角茜色芝仙祝寿簪,编辫珠各式簪六十三对、六十五对、十八对、三十七对,嵌珐琅片金累丝手镯、金驻丧项圈、金累丝点翠戒指。“雍正四年五月初六日,郎中海望传旨:怡亲王福晋生日,照年例做嵌珠宝金胎珐琅簪九枝。”“雍正七年三月二十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传旨:着画汉妆头面内正凤、傍凤、大小挑牌等样。钦此。五月初九日,做得汉妆头面二份,计金累丝正凤十只、傍凤四只、环子二副、大小挑牌九对。满妆头面一份,计金累丝大头簪五只,傍凤二只。上嵌得四月十九日交来饭块珠一百二十八粒,小珠五十粒,重一钱二分……传旨将满汉头面三分内金凤十六只嘴上穿挂络,并穿二号挑牌……每只凤嘴上穿挂络用珠子十五粒,每只有红坠角、耳挖二十支。”
“十月十六日,太监刘希文交来:镶嵌金累丝年年富贵簪一对,嵌珠四粒、红宝石二块。镶嵌金累丝兰花簪一对,嵌珠四粒、宝石二块。梅花簪一对,葫芦簪一对,每只嵌珠六粒、宝石二块。传旨:此簪做法甚好,着照此样做些赏用。钦此。本日郎中海望传,着照样每样先做一对,后再画些样式,看准再做。记此。于乾隆元年二月初三做得。除照前样做的以外,又照画样做福如东海簪、三阳开泰簪、四海清平簪、喜见红梅簪。”
“二十日,太监刘希文传旨:着照十月十八日着做的金累丝正凤五只、傍凤二只、大小挑牌十三挂样式再做一份。钦此。十二月二十七日做得。以上共享珠子一千九百一十九粒,重七两九钱八分。红宝石二十二块,重四钱三分。”
这一年内还做过金花点翠簪八十七对,金花二对,挑牌四分,蛮子珠单坠一对,湖珠单坠一对,寿意金累丝嵌宝石簪九对,金累丝宝盖穿珠挂络蛮子坠一对,金累丝嵌玉项圈一对,金镯一对。
引用以上造办处档案,通过这些为后妃自用的,或为赏用的事例,可以说明宫中制作首饰的情况。
清宫各项金玉珠宝,不外广储司金玉作和造办处制作的以及进贡来的三个来源。有些首饰还挂着原来负责收贮的太监所写黄签,上面记载着确切的年月日,例如“乾隆五十年四月初四日收敬事房呈”,“道光十二年四月十五日收延禧宫首领马进忠交”,“同治元年二月十四日收沈魁交”,通过这些有记载的首饰风格做法,可以推断某些无记载的首饰制作年代,是十分可靠的文献。
数百年来皇家的金玉珠宝首饰,按常理说是最多的、最好的。不过也不可能全部以质地精美为准,还必须照顾到品种备,方可以反映当时六宫粉黛的宝钿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