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作用。本方始见于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
有一次,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象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患头晕症,太医以六味地黄丸***,徽宗服后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出现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太医于是延请六味地黄丸发明人钱乙前来会诊,听太医介绍病情后,钱乙对皇帝解释说:“熟地由生地炮制而来,熟地以滋补肾阴见长,生地性寒凉,能清热凉血,不能滋补肾阴。熟地炮制不好,寒凉之性不祛除,不能滋阴,反而重伤脾胃。因此,圣上才出现腹中冷痛,大便稀溏。但熟地也不能长时间蒸制,这样会湿气太重,影响脾胃。必须反复蒸制日晒,除掉蒸的水气方可既去寒凉,又不加重湿气。”果然,徽宗服用九蒸九制六味地黄丸后,眩晕症很快痊愈。由此,九蒸九制被列为六味地黄丸的御用标准。
到元、明、清时代,九蒸九制六味地黄丸一直被称为极品。民国时期,九蒸九制之法流落民间。但因其卓越疗效,历经纷纭战火终能绵延流传。
现代研究证明,熟地中的关键成分还原糖从一蒸一制到九蒸九制依次升高,而九次后含量反而下降。九蒸九制使六味地黄丸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全部析出,同时也保证了用药安全。
(摘自《医药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