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乐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唐代以后,散乐传入日本成为猿乐的源流,后来又影响到能乐。散乐在日本的传播不仅是一个受容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展更新,因时而变的过程。
关键词:散乐;猿乐;能乐;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一
散乐即中国的百戏和杂戏,它是由周代的民间乐舞发展而成的曲艺、杂耍和音乐结合成的一种节目。散乐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散乐与唐乐一起传入日本,其中的曲艺、幻术和滑稽戏极大影响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猿乐。后来,猿乐发展为日本传统戏剧能乐,受到散乐的影响依然可见。即猿乐作为能乐的前身,与中国传来的散乐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散乐经由中介形式猿乐而发展成为能乐。
在日本学界不少人认为“从中国传到日本散乐所产生的影响仅限于日本‘古代轻业系’的艺能”, 浜一卫却在其著作《日本艺能的源流 散乐考》中指出:日本艺能持续受到大陆影响,传播到日本的“散乐”,不仅有奈良时代举行大佛开眼供养仪式时的如“唐散乐”的杂技类艺术形式,作为滑稽戏的散乐也从大陆传来。能势朝次在《能乐源流考》中说:散乐的伎除了类似的曲伎以外,还存在滑稽解颐的成分,成为平安时代散乐的根本要素,一直持续到镰仓。如果有学者认为其滑稽要素是源自日本古代的俳优,那么中国“新散乐”中的滑稽戏部分也同时遭到忽视。所以还不如说中国的散乐在唐宋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容,也受到了动态的影响而变化发展。本文试对中国散乐在日本的传播和受容情况进行梳理,并分析其与日本文化结构的关系。
二
散乐在我国源远流长,《周礼》中就记载有“掌教舞散乐,舞夷乐。”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及至南北朝时期,成为百戏的同义词。散乐传到日本以后,散乐先由奈良宫廷指定的散乐户传习,延历元年(公元782年),即平安时代之始,废止散乐户。于是散乐流传于民间,产生了许多变化发展。平安中叶,散乐改称日本式的名字“猿乐”。关于这次改名日本学界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猿”是“散”的假借字,“猿”和“散”两字的读音相近而转讹,在史料中寻找两者混用的记录;另一种认为:那是由于散乐中猕猴之艺十分令人注目,它的鸣浒之艺渐渐成为此乐的风格。学者徐建新(1991)指出:“猿乐”即“散乐”的日本化形式。据***(2001)考证:日本传统戏剧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最初由遣唐使传入日本,现存奈良正仓院的《弹弓散乐***》中描绘的日本散乐表演形态和中国散乐几乎毫无二致。散乐与日本民间曲艺结合,大约在12世纪前后形成猿乐,室町时代经观阿弥和世阿弥父子的改良创新,并最终从中引导出成熟的戏剧形式:能乐。
日本在镰仓时代流行一种名叫延年的舞曲艺术形式。每逢寺院里作大法会时会后的游宴,是神社祭礼后宴会上的酬宾节目。这种艺术形式在连接散乐到能乐的发展脉络中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延年体现了这一时代文化转型时期过渡性的特点,及保持了宫廷公卿贵族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了艺能向民间普及发展的趋势。
延年是依靠寺院的兴盛而生存的,又经南北朝、室町时代的战国乱世,寺院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崩溃,导致延年奄奄一息,逐渐走上衰退之路。此时,而来源于古代乐舞“田舞” 的田乐则异***突起。田舞是祈祷丰年的祭祀仪式,后来被引入宫廷成为御用乐舞,但迅速又被其他乐舞压制而衰落,其中一部分被庶民所接受成为田乐而发展起来,因朝廷废除“散乐户”从而使散乐流传到民间,某些散乐艺人将散乐与田乐这种民间艺能相结合,表演带有杂技性质的表演,如使田乐从一种民间祭祀仪式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丰富了散乐本身。
三
如果结合日本文化史的特征,来思考中国散乐——日本散乐——日本猿乐——能乐的传承和革新,总结为以下三点:(1),日本民族有积极引进外民族文化的传统。借用***(2001)先生的书名,日本文化的发展史就是对外来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日本吸收大量的异族文化,与本国文化进行优化重组,是“世界各族文化的试炼场”。 散乐本身便是经由朝鲜半岛再播向日本列岛的,日本散乐在接受中国汉代和唐代散乐的同时,还兼备了吸取朝鲜伎乐、舞乐和散乐的元素,足见日本文化开放性、包容性的一面;(2),为了不断引进最新的文化,日本独特的文化结构能将新与旧、固有与外来等性质迥异的文化有序地并存,传统、固有的文化因素作为引进新文化的基础和底蕴,可以有效避免发生传统文化排斥新文化。这一点从上文中国散乐与日本田乐的融合与发展情况可以说明;(3),日本的文化结构往往能强力综合新与旧、固有与外来、传统与新潮等看似矛盾、难以融合的文化因素,却不会出现文化的无秩序堆积和混乱,说明日本文化结构中有着强大的消化吸收和整合功能,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炼金师,将各类文化试炼成完美的文化结晶体。日本能乐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最终在室町时代定型时,能乐中面具剧“能剧”的部分成为高雅的戏剧形式,而“狂言”的部分沿袭了散乐和猿乐等俗乐中余兴、轻松、诙谐的特点。即能乐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既有连日本普通民众都听不太懂能剧念白般的阳春白雪,也有狂言庶民性通俗、娱乐效果的下里巴人。
文化的传播与受容应是一个复杂、微妙而漫长的过程。“文化同时发生说”往往难以解释现实中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存在明显的影响。与其把各文化之间看作是各自为***、严防死守的“井水不犯河水”,毋宁承认文化间存在天然的互动倾向,将“同时发生”与“互通有无”结合起来考量。本文所述的关于散乐在日本传播与受容一例,或许正是各艺术形式间相互影响、各自发展之动态的缩影吧。
参考文献:
[1] 徐建新.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之比较[J].戏剧艺术,1991(3).
[2] (日)山口建治.「散楽日本伝来についての覚え書き[J].人文研究 : 神奈川大学人文学会誌2005,155,45-58.
[3] 田雷.中国文化对日本能乐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0(4).
[4] ***.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361.
[5] 江新兴等.日本概况[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66-67.
[6] 日本能乐.百度互动百科[OL].http:///s?tn=webxunlei_1_adr&ie=utf-8&bs=%E6%95%A3%E4%B9%90&f=8&rsv_bp=1&rsv_spt=3&wd=%E6%97%A5%E6%9C%AC%E8%83%BD%E4%B9%90&rsv_sug3=1&inputT=2953.
作者简介:
张宬,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中国散乐在日本传播与受容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