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美食的钟爱,我们更多的是追求味觉和视觉上的享受,而它的魅力却不仅局限于此;美食是一种文化,它的背后有关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值得我们去倾听……
南煎丸子
全国各地的丸子都是圆形,唯独保定府的南煎丸子是扁型棋子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时保定城以水路为主,南、北奇一带水域广泛,路网密集。保定府会馆林立,南北货物云集于此,从而带入了各地的特产,如冬笋、香菇、海参等。南奇厨师采用本地的荸荠,配以南方的玉兰片、肉馅、海参等做成丸子。因直隶总督袁世凯位高权重,民间戏称袁大头,在直隶官府宴席中,为避讳“袁”字,厨师将圆形丸子做成棋子状,大胆采用独特的烹制方法,创制出南北皆宜、原汁原味的美味佳肴,因出于保定府南奇,故取名南煎丸子。
涮羊肉
北方冬季的时令佳肴,当推涮羊肉,其特点是选料精细,刀工讲究,调料丰富,肉嫩味美。说起涮羊肉,还得提起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涮羊肉起源于元代。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在一次率***北上远征中,忽然想吃草原风味菜――清炖羊肉。厨师遵命正在杀羊,忽然探马来报:成千上万的敌***已逼近过来。正在等吃清炖羊肉的忽必烈不得不放下这个念头。但是厨师为了让忽必烈能吃上羊肉,还是想出了个节省时间的好办法:厨师选择一块好的羊肉部位,切成极薄的肉片。然后放在煮沸的水中,用勺子草草搅和了几下,便捞出入碗。再加了点盐,送给忽必烈品尝。忽必烈一品觉得鲜美极了,不禁胃口大开,美美地饱餐了一顿。食后,忽必烈力量陡增,精神抖擞,居然顺利地指挥官兵打了个大胜仗。战后,忽必烈重赏了厨师,又以此种薄羊肉片大宴群臣。后来,经厨师的不断改进,加上各种佐料和锅底配料,特别是配上了专用火锅,逐渐成了宫廷的美味,名曰“涮羊肉”。涮羊肉传至明代后,随明王朝迁都传到了北京,接着它又传入民间。
龙凤金团
龙凤金团为宁波传统名食,在港澳地区也颇有名。传说北宋末年,康王赵构被金兵紧追,逃到一个晒谷场上,眼看金兵快要追来,晒谷的阿凤姑娘灵机一动,顺手拿起一只谷箩,扣在坐着的康王身上。她则坐在谷箩上,手拿竹竿,佯装赶鸡,使康王躲过追兵。金兵去后,阿凤连忙走进屋里拿来两只金团给他吃,康王手接金团说:“姑娘,你知道我是谁?我就是康王!”他随手递回阿凤一只金团说:“好心的姑娘,你救我度过难关,日后必报。”
后来,康王在临安做了皇帝,真的派人来迎娶阿凤姑娘。一位糕点师傅得知了阿凤救康王的始末,便制作印有龙凤飞舞、外滚金黄松花的金团,并取名“龙凤金团”,还说皇上吃过金团,于是当地百姓争相品尝,并把它当成男女定亲的必备品,沿袭至今。
金华汤包
金华汤包,在浙江省是颇负盛名的。它不仅奇巧、味美,且有着一个感人的传说。
相传600多年以前,元朝末年,朱元璋揭竿而起打天下。一次,他率领起义***打到浙江中部金华城下。由于守城元兵早有准备,把城墙加高了7尺,城门也加了万斤闸。起义***攻打了9日9夜,还是攻不下来,只得在城外江边安营。朱元璋和大将常遇春十分焦急。一天深夜,常大将正辗转反侧在想计策,忽然发现靠江的那座东门悄悄地开了,只见万斤闸升起,一队元兵押着一批民夫偷偷到江中挑水。常大将急忙推醒身边的伙伴胡大海将***,两人带领义***冲到城门下。常大将一边用肩膀扛住万斤闸,一边高喊:“弟兄们冲啊!冲进城去啊!”起义***闻声,瞬间千***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批紧接一批向城里猛冲。常大将肩顶万斤闸,时间久了,肚子饿得慌。这时恰好营里送来包子、菜汤等点心,他就叫胡大海抽身给喂包子和菜汤。常遇春因饿慌了,一面狼吞虎咽着包子和菜汤,一面仍不住地催道:“汤,包子,汤,包子……”胡大海看着肩顶万斤闸、身上汗流如注的战友,喂着喂着,顿生一计,令一士兵将包子灌满菜汤,再将带汤的包子喂到战友的口里。常大将吃着,觉得润喉了,吃得更快,但肚子还是饿,仍“汤,包子,汤,包子”喊个不停,直到弟兄们冲进城立住脚,他才放下万斤闸,停止叫喊。
后来,常大将问胡将***,那天给他吃什么好吃的,吃了有那么大的力气?胡将***笑着回答:“是你叫的‘汤包’呗!九九八十一,你吃了八十只,我只尝了一只。”常大将***也笑着说:“没有那八十只汤包,早被万斤闸压成肉饼了。”
金华汤包就凭借这一传说创制出来,并成了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这个有关汤包的动人传说,也在金华流传下来。
锅巴汤
苏州的名菜佳肴很多,而“锅巴汤”却被冠以“天下第一菜”的美名,为什么呢?据说有一年,清朝的康熙皇帝游兴大发,卸去龙袍,换上微服,带了几个随从来到苏州邓尉山。
时近中午,康熙才感到饥肠辘辘。可是,他东转西钻还是出不了梅林。这时,已饥渴难忍的康熙朝一个方向奔去,终于看见远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进小村庄,他遇见一个中年农妇,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大嫂,可有东西充饥?”农妇见康熙饥渴难忍之状,就将他领进屋内给他找吃的。可是,午饭后已是饭菜皆空。农妇想了想,便摘下一个饭篮,取出几块黑乎乎的锅巴,锅内放一些油,待油沸,就将锅巴往锅一扔,只听“嚓啦”一声响后,妇人随手将一些剩菜汤倒入。转眼间,农妇已将锅中之物盛给康熙吃了。
谁料,饥不择食的康熙吃后赞赏不已,一时兴发,便将此菜题名为“天下第一菜”。于是,很不起眼的锅巴汤就这样被称作“天下第一菜”而扬名天下了。
剑阁腊肉
剑阁盛产腊肉,被誉为“腊肉之乡”。剑阁腊肉始于秦代,盛于三国,其发展与蜀汉丞相孔明有密切关系。当年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从成都率兵伐魏经剑门关去汉中,剑门守关将领向丞相奉献一桌以腊肉为主的宴席。丞相指着黄澄澄的腊肉问道:“此是何肉?”,守关将领答道:“腊肉!”,又问:“何谓腊肉?”又答:“去岁腊月宰杀肥猪腌制而成,故名腊肉。”常为***营壮士食肉不济而焦虑的诸葛丞相听说猪肉可以头年腌制、次年食用,心里豁然开朗,便下令请来当地腌制腊肉的好手问腌制方法,随即请进***营传授腌制技艺,一时间蜀汉***营民间百姓大量制作腊肉,并用木牛流马通过剑门栈道源源运往汉中前线给蜀汉将士食用。自此,腊肉在民间世代相传。抗日战争时期,剑门地处川陕要道,往来***旅甚多,腊肉因其食用方便故而畅销,两千余人的剑阁小城,就有制作销售腊肉的商铺二十余家。居民更是家家腌制,除自食外或送亲属或拿到市场销售。
腊肉之所以能历代相传,盛名不衰,发展到现在的“剑门火腿”、“剑阁香肠”、“剑阁蝴蝶猪头”等三十多个系列腌腊品种,可单独成“腊肉席”,主要是制作佐料和制作工艺独特,且采用民间特有的柏木枝叶和锯木粉屑熏干而成。色泽澄黄,闪闪发亮,肉质***,富有弹性,肥不腻人,瘦而化渣,其味清香纯正,香满唇齿,在剑阁若以腊肉相送,堪称上礼,如做客,主人以腊肉相待,更属尊待稀客之礼。
八宝豆腐
八宝豆腐是京杭传统名菜,原是清康熙皇帝喜食的御膳之一。据说康熙皇帝十分偏爱八宝豆腐,有时竟把此菜的烹调方法如赐金银财宝一样赐于宠臣。江宁巡抚宋牧仲就是这些宠臣之一。据宋牧仲《西陂类稿》记载:他72岁那年,在苏州迎接康熙南巡,受到***八宝豆腐的皇恩。四月十五日旨传出“朕有自用豆腐一品,与常不同,因巡抚是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宋牧仲受宠若惊,把这味豆腐的烹调法视为至宝,不传外人。
八宝豆腐能得以从御膳传到民间,则是尚书徐学乾的功劳。据说徐学乾也是受到***八宝豆腐的显宦之一。徐尚书去御厨房取方之时,被御厨房的太监敲了一千两银子的竹杠。他没有象宋牧仲那么保守,而是把八宝豆腐的烹调方法传授给门生楼村,楼村又传给后人。到乾隆时代,其法又传给楼村的孙子孟亭太守,故人称“王太守八宝豆腐“。当时的名士袁枚还把八宝豆腐收集到他的烹调专著《随园食单》之中。后来,随着《随园食单》在民间流传,八宝豆腐也流传开来,并成为京杭名肴之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