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7日,河南农民李官奇因“利用大豆饼粕生产大豆蛋白质纤维”这项发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本次大会上唯一获奖的农民。
黝黑的脸、微驼的背、清癯的身材,61岁的河南农民李官奇,质朴而又务实,连手机彩铃都是自己企业的宣传语。没有一般老板的挺括行头与豪言壮语,也没有教授的光环、荣耀与职称,高中学历的他,十余年里执著于钻研、创新,专业知识已达到博士后水平,随着发明专利的产业化,农民出身的他成为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一位民营企业家。
十年磨一剑,豆粕抽丝梦终成真
在河南滑县,李官奇是一位人尽皆知的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位安阳滑县老店乡桑寨村的农民,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在村里算个文化人。脑子灵活的他,打小就爱琢磨事,对各种农业机械非常感兴趣。1977年,他毅然辞去生产队队长的头衔,办起了面粉油脂机械制造厂,一度成为行业佼佼者,至1985年,已有上百万元积蓄。
当国家倡导大力发展养殖业时,李官奇毅然转行研制饲料机械和高蛋白质饲料。由于蛋白质饲料主要成分之一的菜籽粕中含有的芥子甙有毒,如何脱毒就成了李官奇当时主攻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1990年,李官奇与山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合作研制的菜籽粕脱毒工艺和设备,获得了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银奖。
而这时候的机械制造业,同种产品也越来越多,李官奇希望另辟蹊径。1991年的一天,他无意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豆粕里的大豆蛋白可以纺丝。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曾尝试过从大豆中提取蛋白纤维,但最后由于纤维性能没有达到纺织加工的要求而中断研究,以失败告终。日本、英国等国也曾考虑从牛奶、花生中提取蛋白质纺丝,但最后都因原料、性能、成本等问题,始终不能工业化生产。
虽然在中国元朝时期,黄道婆就曾以其纺纱技术和装置,为中华民族在世界纺织史上书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然而遗憾的是,近几百年来,不断涌现的新纤维产品无不贴着洋标签。在纺织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我国一直处于弱势,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买技术、买设备、买产品。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不服输的大胆创新精神,1990年初次参与发明就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激励,一起在李官奇的胸中激荡。“如果大豆的豆粕不是白白浪费而是能纺丝的话,一定会有市场”。正是这个决心让李官奇走上了充满艰辛和挫折的发明之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他的后半生从此与大豆制衣连在了一起,而远非他当初以为的三五年时间。
当年,李官奇已经45岁,一个只有高中文化底子的农民,要想独自攻克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这一世界难题,谈何容易?科研涉及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试剂化学、分析化学、纤维工艺学等诸多学科,遇到不懂的,李官奇就买书,硬着头皮――啃了下来。
3年过去,丝是纺出来了,可做出来的样品,有的强度不够,有的韧性不足,有的上色不好,有的不耐水,根本达不到生产要求。霎时间,技术、资金、舆论等种种困难,重重地压在李官奇肩上。
挫折、失败没有打倒李官奇,反而使这个倔强的中原汉子更加坚定、执著。他多方拜师学艺,同时买回成捆成捆的书报杂志,遇到不懂的外文,就找当地中学英文老师帮他翻译。“10年间,光是购买科技书籍,就不下20万元。”李官奇说。
1993年,李官奇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一幢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楼,一头扎进这个大豆蛋白纤维实验中心,天天在一个5×3.5米的小屋里研究。
在那段日子里,为排除外界干扰,李官奇将2.8万元的“大哥大”关机,将固定电话线拔掉,整天看书,思考,做实验。一位紧盯他项目进展情况的客商连打半年多的电话才联系上他。
“实验工厂离家50公里,那时候,每四五天就试搞一次实验。经常两天只吃一顿饭,但是感觉不到饿。”李官奇说,“平时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有时候,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脑子还在动,突然来了灵感,就忽地坐起来,赶紧记下。有时候,几天几夜不睡觉,甚至一个月不回家。”
在1996年至1997年,最困顿艰苦的时候,李官奇不仅花完了所有的积蓄,还向当地银行贷款500万元,把家里的18亩地转让给别人耕种。整整两年时间,李官奇家一直以自腌的咸菜为主,每顿只能吃一个馍和一小撮咸菜。李官奇的爱人每天傍晚去菜市场捡白菜帮子,连工人吃的面粉都得跟人借。
即使这样,李官奇仍不改初衷,面对种种困境,不动摇、不灰心、不退缩,在家人、特别是老伴的理解与支持下,他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投入了近4000万元资金、历经800多次试验后,李官奇的大豆蛋白纤维技术终于呱呱落地了。
1999年,李官奇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制作工艺终于研制成功。
2000年8月,有关专家在收报告上郑重签字。专家鉴定认为,李官奇发明的这种大豆纤维,外观华贵,舒适性好,染色性好,物理机械性能好,保健功能强,具有成本低、原料充足、节约能源、保护草场资源等优势,代表着全球纤维未来的发展方向,堪称“21世纪健康舒适型纤维”。
十余年的艰辛,全都浓缩、化解在面前的纤维里,面对专家的肯定,李官奇百感交集,凝咽无语。
2002年12月4日,第一批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天绒”牌大豆蛋白纤维从常熟市江河天绒纤维公司的流水线上吐出。光洁而又蓬松的大豆纤维条,柔软像羊绒,滑爽如真丝,透气似棉麻,集合了多种天然纤维的优点,引来全世界客商一片惊讶的目光,难以想象眼前根根真丝羊绒般的高贵纤维,竟然出身于原本只配作饲料、肥料的豆粕。
8000万美元也不卖,苦守专利不愿发“洋”财
豆粕抽丝神话的实现,使得李官奇在登上科研高峰的同时,在纺织界声名鹊起,光环与荣耀接踵而至。
2003年9月,在奥地利举行的第4 2届国际人造纤维会议上,李官奇发明的大豆纤维被国际纺织界誉为继涤纶、锦纶、氨纶、腈纶、丙纶、粘胶、维纶之后的全球“第人造纤维”,正式载入国际纤维史册;李官奇的大豆蛋白纤维技术被公认为世界人造纤维史上第一个中国原创技术;李官奇本人也被与会专家誉为“世界植物蛋白改性纤维第一人”。
2004年1月15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专利金奖颁奖大会上,李官奇的“植物蛋白合成丝及其制造方法”发明荣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世界专利金奖和中国专利
金奖,这是自该奖设立以来唯一的非职务发明专利。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李官奇的这项发明与技术予以了高度评价:“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以榨油后的豆粕为主要原料,提高了大豆粕的附加值,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一条良好途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纺织原料,为整个纺织工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新机遇,对纺织产品升级换代、开发新产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与荣誉随之相伴的是,财富的机缘也频频光临。经评估,李官奇发明的专利技术价值高达20.8亿元。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客商提出要包销李官奇所有的大豆蛋白质改性纤维,国外一家著名化工材料公司想出资8000万美元买断这项技术。
李官奇都谢绝了。他说:“有了资金是件大好事,但我不能这样做。第一,这项技术是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作为中国人,我要把自己拥有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振兴中华民族传统工业。第二,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我要把我的发明转化为成果支援家乡建设,对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起到促进作用。第三,我要报效家乡,因为在我研制生产过程中,滑县县委、县***府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并为我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矫情。其实,面对财富,李官奇并不是不动心。贫穷、拮据的滋味历历在目,令人刻骨铭心。可是,他更忘不了自己发明与推广之路上众人的扶持――
这中间既有家乡领导与父老乡亲,也有有关部门和纺织院校,还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以及国家经贸委等等极为宝贵的扶植。
众多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感动着这位重情的河南汉子,让他一次次拒绝了国外高价收购的诱惑。
盘活发明,年过半百践行专利产业化宏大梦想
拒绝了外商的收购,务实的李官奇致力于将自己的专利发明产业化,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直至产业化规模生产、销售。
“我是一个农民,我不会捧着专利‘金饭碗’要饭吃,我搞研究就是要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然后创造财富。大豆蛋白纤维成本低、原料充足、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对此,李官奇很有信心。
中国大豆资源丰富,年产量达1000多万吨。大豆蛋白纤维主要从大豆豆粕中提取,属废物综合利用。100公斤豆粕就可以提取40公斤大豆蛋白纤维,而且提取部分蛋白质后的豆粕仍可作为饲料和肥料,大大提升了大豆的再利用价值,附加值增加了上百倍。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纺织原料每年需求量共1500万吨左右,其中羊绒近万吨、蚕丝14万吨、羊毛30万吨、化学纤维700万吨、棉花450万吨。“大豆蛋白纤维若能占据1%的市场份额,就是15万吨左右,市场前景非常可观。”李官奇说,“另外,规模化的大豆蛋白纤维工业化生产,领域涵盖针织、面料、成衣甚至设计等所有纺织行业,有相当大的就业和利润回报空间。”
自1999年在河南遂平合资建设第一条生产线以来,李官奇分别在江苏常熟、浙江绍兴以专利技术入股合作建厂的方式,建起9条5000~10000吨规模的大豆纤维生产线,来实现他的产业化之梦。
2001年8月,李官奇注册2000万元,在位于家乡河南滑县老店乡***府东0.5公里处,兴建滑县华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带基地+农户连市场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方针,每生产1吨大豆纤维,可使等量的大豆增值5000元。据介绍,该公司目前每年可转化大豆1.9万吨,大豆种植面积7.6万亩,可直接带动1.5万户农户致富,辐射带动3万余户农户致富。农民出身的李官奇,招聘了500多位农民工,拓宽了周边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李官奇名下拥有四个生产经营实体和多个公司,去年资产总值1.27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对于这样的现状,李官奇并不满足。“2003年起,产品销售量逐年倍增,特别是国外用大豆纤维增长较快;国内销售也逐年倍增,但是感觉还嫌慢了一点。”
按照李官奇的设想,争取未来三年内,形成大豆纤维机械设备制造、大豆纤维生产制丝、大豆纤维纺纱、大豆纤维内衣和各种纯纺、混纺服装面料生产以及染整等一条龙产业化链条,达到年产内衣240万套,年产值4.5亿元人民币,安排1500余人就业。
身为5个公司董事长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让大豆衣遍布中国,走向世界。人人都能穿上大豆衣,享受健康、舒适、天然、环保的服装给人带来的全新感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民发明家李官奇的“大豆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