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底,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揭晓。他们分别是:刘宝平、刘新贵、吴哲彦、吴启有、俞学文、徐练海、程继彦、裴春亮、潘翠玲、额尔敦仓。
“蔬菜大王”刘宝平
18年前,江苏邳州炮车镇前沙沟村,一个20岁的农民子弟辞去了村里青年都很羡慕的镇办水泥厂机修工的工作,来到北京。他曾在北京果菜公司做过临时工,曾贩过龙虾、卖过甲鱼、摆过摊卖青菜,在广东果菜批发市场卖过菜……经过数年打拼,他由一名摆摊卖菜的个体户发展成为今天集良种培育、蔬菜种植、批发销售为一体的京城“蔬菜大王”。
他的名字叫刘宝平。如今,刘宝平已经是北京东升方圆农业种植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方圆平安食品有限公司的当家人。他的公司年销售蔬菜总量近3万吨,年销售收入2亿多元。他所经营的公司已通过ISO9000、ISO1400、HACCP体系认证,他的“订单农业”基地在北京、全国乃至海外的蔬菜行业中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以“方圆平安”和“东升农产”为商标的产品在英国、荷兰、加拿大的华人餐厅中已达到60%的占有量。
“渔村”当家人刘新贵
39岁的刘新贵是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镇连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任职16年来,带领全村人以海珍品育苗、海参增养殖、捕捞为主的第一产业和旅游业齐头并进,把一个只有村民85户、223人的小渔村初步建成了实现经济总收入32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60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的社会主义新渔村。
1991年,刘新贵走马上任负债100多万元,欠群众330万元、村委仅剩下200多元现金,在全县40个渔村中发展居于末位的连城村***支部书记。他大胆创新,依托区位优势,贷款500万元在全县建起了第一个村级景区――望福礁景区,并以景区为依托,带领乡亲们办起了 “渔家乐”民俗旅游服务业,使得年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直接辐射本村及周边渔村和旅游服务产业增加值达6000多万元。他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在全县第一个成立了渔村股份制公司,进行扇贝养殖和海参育保加工,并将市场扩展到40多个城市和日韩等国家。
成就绿色梦想的吴哲彦
27岁的吴哲彦出生在福建漳平市溪南镇下林村一个偏僻的大山里。吴哲彦中专毕业后,先是在他父亲的林业公司当学徒。2000年,他引入外资到龙岩市新罗区创办了中外合资的“金源木业有限公司”,自此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当时,他的厂房是租用已废弃多年的原龙岩汽车总站,以一套价值不到30万元的旧设备和36名工人,开始了单挑独干的创业路,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漳平木村公司已是总资产近1.6亿元,年产值近3.5亿元,员工近2800人,年创税利近8000多万元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由于他的“大山”情结,他还决策总投资8000万元,在国家天台森林公园创办了九鹏溪风景区,把17353亩原始生态林划入景区加以保护,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个人投资开发,以保护自然生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的森林公园。
养鸭致富的吴启有
吴启有,出生在安徽宁国市仙霞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改革开放之初,他告别学堂,开始打工经商,在外积累了几年的管理经验后,1993年创办新灵电机厂,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当他看到农村依然落后,他又悟出了人生价值在于:不仅仅是个人拥有多少财富,还在于能为他人做点什么,为社会贡献点什么。
于是,他绞尽脑汁要为乡亲们找到那枚“芝麻开门”打开宝库的金钥匙。终于,他在大西洋彼岸看到了希望曙光。1996年,他倾其所有,与英国樱桃谷农场合作成立安徽太阳禽业有限公司,引进樱桃谷鸭,带动乡亲们养鸭致富。他的公司以肉鸭繁育、社会养殖、加工、销售及饲料加工为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发展规模养殖。
公司发现到现在,已经实现销售收入年逾61099万元,利润1798万元。公司自开办以来,累计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省市近30000农户从事养鸭致富。
“茶王”俞学文
俞学文生在浙江省武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26岁那年,他挑着家乡的小叶茶直奔北京,在北京马连道开了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茶叶店。最初,他走街穿巷吆喝,但经营惨淡。那时,茶叶一条街的老大是福建的茶商,占领了北京各大商场。俞学文就憋了口气:总有一天我要超过他们!
俞学文的家乡武义有座海拔800多米云雾缭绕的小和尚山,虽是茶树的天堂,但山高路远无人问津,头脑灵活的俞学文在那儿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研制出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并通过国际IMO有机食品认证。
俞学文成了京城销售有机茶第一人,武义也沾光被誉为“中国有机茶之乡”。他又相继在广西、云南、福建等名茶产地,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带动上万户农民种茶。
来北京闯荡10年,俞学文艰苦拼搏,终于成了“京城茶叶第一街”的民企老大,被尊称为“茶王”。他现在拥有两万余亩茶叶生产基地,两个茶叶加工厂,42家茶叶店和茶艺馆。有机茶产销量居全国首位,并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
“养奶牛”的老板徐练海
40岁的徐练海是天津中塘镇甜水井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从小就特能吃苦耐劳。18岁他就跑起了长途运输,“跑”来创业的第一桶金。他从事运输行业6年之久,但他觉得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一直琢磨着转行。
后来,他办过橡胶厂,开过房地产公司,事业一直发展得很顺利。但正当他的房地产事业蒸蒸日上财源滚滚的时候,徐练海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回乡下养奶牛。徐练海的想法是: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自己富算什么,带着父老乡亲一起富,那才叫有本事!
徐练海回到农村,创建了以奶牛养殖为主的天津神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后的奶牛养殖场,占地面积160亩,设计存栏奶牛2000余头,现存栏奶牛总数达1400头,年鲜奶产量近5800吨。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徐练海把奶牛养殖作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几年来,神驰公司已先后带动本区十余家农户从事奶牛养殖,辐射带动静海、津南等周边村的1000余农户发展了种植、养殖和运输业,为周边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带领农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养猪致富的程继彦
今年35岁的程继彦高中毕业就回乡务农,开始尝试养鸡、种菜,可都失败了。他在失败中没有丧失斗志,决定养猪。他想,农村有的是玉米,为什么不能搞养猪转化增值。1993年,他借了2万元,办起了猪场。创业是艰难的,但程继彦善于在困境中抓住机遇,在机遇中完成了原始积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他的猪场累计投资997.6万元,占地面积达到9.3万平方米,雇用了50名员工。猪场逐渐形成了以原种猪培育饲养为主,兼饲料生产、饲养、屠宰、加工、冷藏的产业化生产格局。2006,程继彦成立了吉林阔源牧业有限公司,现在公司有原种公猪1000头,母猪存栏1650头,年产仔猪3万头。他除自养外,还与周边250多户农民签订代养合同,代养的农户每头猪可获纯利190余元。公司每年向代养户放养仔猪2万头,存栏生猪5000头,年出栏生猪可达1.5万头,主要销往吉林、长春、哈尔滨、汕头等城市,250户农民年创总产值1350万元、利润170万元。
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裴春亮
今年36岁的裴春亮,他头脑灵活,敢闯敢干。十余年来,他从修理电器起家,办过商店,开过饭店,经营过理发、照像,发展成为集酒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先后被推选为新乡市人大代表、辉县市***协委员、新乡市劳模、辉县市工商联副会长。
裴春亮自己富了,但他没有忘记依旧贫困的老区人民,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乡亲。谁家的孩子上不起学,他出钱资助;哪位群众有了重病,掏不起钱,他慷慨解囊;谁家生活困难,他送钱、送物上门。对村集体公益事业如学校、修路,当作自己的事业捐资、出物。几年来,他先后为集体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捐助300多万元。
2005年4月,群众一致推选正在经商的他担任了裴寨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决定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然后再筹措一部分,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一个***老区的新农村,让全村群众都住上新房。
2005年底,裴寨新村建设开始启动。首先投资50万元,新打了一眼深水机井,结束了裴寨村水贵如油的历史。投资100多万元完成60万土石方,整修了新村建设宅基。投资数十万元,实现了“三通一平”。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称赞他“甘奉献,致富不忘乡邻”。2006年5月,裴寨新村建设开工仪式隆重举行,裴寨村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玫瑰大王”潘翠玲
潘翠玲86年高中毕业后回到乡下承包了一块地,种桃花和拿出市区卖,早上3点钟出去卖,下午6点钟就要卖完,当时一日赚到十几元,从那时候,潘翠玲就与“花”结下了缘。89年,潘翠玲在从化开了自己的第一家花店,98年注册登记园林公司,把花店开到了香港;2000年花场转种玫瑰花,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但刚开始由于对花期把握不熟悉,结果玫瑰花大量坏死,损失惨重……经过11年的摸爬滚打,历经风风雨雨,潘翠玲的花场生产规模从最初的几亩发展至今近2000亩,从单一种植桃花,发展到种植月季、绿化苗木等名优花卉,业务不断扩大,逐渐拓展承接园林绿化工程、花卉销售、花卉出租等业务,还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广东省从化市友生园林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经发展成一个年产值达3千万元的大型农业企业。
首创“联合牧场”经营模式的额尔敦仓
2000年,高中毕业的额尔敦仓带着一片赤子情怀回到了绍根草原。那时太本嘎查的畜牧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沙化退化严重,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看到这种情况,年仅20岁的额尔敦仓凭着一股好学上进的精神,购买了大量科学养畜、市场经济书籍,坚持边学习边实践,积极参加旗、镇两级举办的各类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班,还专门向有关部门咨询牲畜改良、舍饲育肥、棚圈建设等问题。执着的求学态度使他很快便掌握了科学的养畜技术,成了当地牧民养畜的技术员,为科学养畜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27岁的他,首创“联合牧场”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了当地牧民传统的经营观念,在当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牧场合作经济模式。额尔敦仓的成功创举,带动全镇发展联合牧场76处,联合314户,联合草牧场16万亩,牲畜17226头(只),每年可为全镇牧民增加收入200余万元,并且能够形成滚动发展。
联合牧场这一牧区经济发展全新经营模式的出现,引起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广泛关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被科技部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第11届中国杰青农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