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华尔街”运动并不像伦教骚乱那样是年轻人的躁动发泄,也不如―些媒体直染得那般引人注目。
记者来到曼哈顿时,“占领华尔街”示威运动已经持续了三周。10月2日,由于示威者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占据了布鲁克林大桥而引发了警民之间的冲突。被逮捕的示威者超过700人。国际与美国国内的媒体纷纷聚焦华尔街。在美国加拿大很多城市的金融区都出现了响应华尔街的抗议运动,但是曼哈顿却迅速恢复了常态。
除了华尔街附近的自由广场(抗议者的驻扎地)被不断涌入的示威组织塞得满满的,曼哈顿一切如常。上城的“高贵居民”们照常在中央公园的晨曦中遛狗和慢跑;中城的上班族们依旧在小巷与地铁之间忙碌地穿梭;第五大道的购物者们丝毫不受“反消费主义”的影响继续大包小包地购物;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熟视无睹地从自由广场的抗议者身边穿行而过去上班。
冲突爆发的第二天,波兰裔纽约人在第五大道上庆祝自己的节日;麦迪森大道设起路障,变成了临时市场;布鲁克林一年一度的大集市如期开幕,马上代替了前一天的示威事件成为当地媒体的头条。
但警方的神经显然并没有放松。10月5号,示威者再次申请了从自由广场到市***府的游行。早上不到9点,华尔街已经设起了路障,游人绕行,在附近上班的人必须出示证件才能进入路障区。小小的自由广场已经被数量众多的警车和警员团团囤住,正如《纽约时报》观察到的,这次示威事件中出动的“白衬衫们”(高层警官穿白色制服,普通警员穿黑蓝色制服)比近年任何一次活动都多。六七人一队的警察里就有两个白制服警官。
坚守岗位的还有媒体,七八台报道车驻扎在小广场附近,长***短炮、录音笔、摄影机满天飞。几位主要组织的发言人都忙着接受采访。还有一些举着相机的游客在旁边看热闹。快餐车也看见了商机,纷纷驻扎在广场,抗议者、警察和媒体的一日三餐可是不小的生意。
示威者们在这重重包围中倒显得很悠闲。虽然有大游行,但早上9点,很多人还在睡觉。一些组织捐助了睡袋,但10月的纽约在几场秋雨之后气温已经有些低了,华尔街楼缝儿里的风又特别的阴冷,为了保暖,不少人在睡袋外边又套上了塑料垃圾袋。
另一些人已经开始为下午的游行做准备,找来了纸板、布条写标语。从标语内容看,大家的诉求不尽相同。有些针对金融体系,呼吁大家今天就把美国银行的账户关闭。有些忠于最初的反消费主义立场,历数了大公司对环境的破坏和工人阶层的剥削。有的人哭诉,他们为企业工作了一辈子,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已经40多岁背着家庭重担的他们却被无情地开除了。也有人叫道,“扔掉大学文凭吧,它换不来工作!”
抗议人群的性别和年龄也很多样,并不像一些美国媒体刻意宣传的那样,“是一场像伦敦骚乱一样的以年轻人为主的运动”。也许像一些美国评论家所称,这场运动缺乏明确的诉求与主题,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却是不争的事实。不断有新的群体加入抗议队伍,为运动募集的捐款节节攀升,抗议活动也越来越组织化,甚至印发了自己的宣传报纸。
但是对于大多数纽约人来说,“占领华尔街”运动不过是纽约每天都在发生的无数事件之一。就在离反消费主义抗议地点一个街口远的21世纪折扣商店里,购物者的数量似乎也不亚于抗议者。纯棉的长围巾5美元一条,小毛毯不到7美元,价格直逼淘宝网,而且无一例外是中国制造。消费这些产品的人尚且能够抗议游行,而生产这些商品的人恐怕早已因为生活的重负而失去了抗议的声音。
“占领华尔街”运动也许很难挡住商品经济的大车,但美国民间的不满已经逼近临界点的事实却可见一斑。抗议中,不少标语上写着“我们是占99%的普罗大众,对于1%的贪婪和腐败,再也不能容忍”。也许作为这99%的多数,我们所有人都无可避免地要被裹挟在商品经济的巨浪之中,享受它的丰富,品尝它的苦果,每个人都未必是赢家。所不同的不过是谁输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