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布,又称老粗布,手织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布生产是中国农村很重要的经济产品。
河北的土纺上织布传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河北地方农村,种棉花、纺线、织布,曾经是妇女们在农闲时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也是农村妇女必须具备的生产技能,并成为换取现金补贴家用的重要经济来源。当时一个妇女几天织一匹布,足够一家人的最低生活口粮,所以有句俗话,叫“一机养三口”。然而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机械化生产的推进,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依赖家庭作坊式的传统织造的土布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近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际旅行趋势提倡的“绿色概念”的推广,使人们关注的焦点再次驻留于已经被逐渐冷落和遗忘的传统手工纺织印染的土纺上织产品。
科学研究表明,纯天然纤维对人体有着诸多的好处,既属于原生态产品又符合人体叽肤对透气性能的要求,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因此这一纺织品种再次成为纺织服装界的宠儿,对其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多,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河北土纺土织布的种类和特点
河北地方的土纺土织布的主要形式是以纯天然棉花利用纺车来纺成原色棉线,完全手工织造的。土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棉花先要进行轧压,再将皮棉用纺花车纺成线,经过染色,网团等等一系列工序后,再经过织布机的一道道手织程序,才能完成。手织布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以棉花原色为主,其面料柔和,色彩淡雅,主要用于家庭纺织类产品,如被褥,窗帘,枕套和内衣等。另一种是有***形和***案的,这些***案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形来体现的,它表现的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而是通过抽象***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其***案特点主要以条纹和方格为主。这一类织物主要是进行服装和服饰品的设计和应用,如制作服装,头巾,包袋等。随着织布技术的熟练,工艺的成熟,人们还在不断创作出更多的织布手法和特殊技巧,在花色和纺织技巧上又有了一定的突破。
河北地方土纺土织的传承状况
目前河北地区土纺土织的技艺传人越来越少,分布的区域也越来越狭小,仅限于邯郸、邢台、衡水等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尽管河北土纺土织布再次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魏县地区的土纺土织布已经申报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着手申报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着手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就这一传统技艺和文化现象的研究而言,大多数的工作还是基于对这一传统技艺和文化现象发掘方面,如何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开发利用,使得传统艺人通过这一传统文化和技艺得到经济条件上的改善,从而使这一传统技艺及文化传承下去,才是至关重要的根本所在。
河北土纺土织布的文化传承和开发
经济与文化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经济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推广是现代产品推广的重要手段。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河北土纺土织技术和成品,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已经不具备成为生活必需品和经济产品的条件,所以需要重新对河北土纺土织布的文化产品进行定位。作为民间零散分布的现象,对一个产品的推广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相关的经济、文化部门联合组织起有效的行业效应,提高产量和品种数量来应对现代经济推广策略。纵观我国江南丝绸文化历史的推广,法国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都与相关部门的扶持和经济文化推广密不可分,可见只有经济和文化全方位地推广,才能使河北i纺土织布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
与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刺绣这些传统文化相比,河北土纺土织布的文化传播远远落后。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文化传播渠道,应该是推广河北土纺土织文化优先考虑的问题。
河北土纺土织文化传统的口传心授式传承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河北省现有的院校和相关专业建立现代教育机制,增加部分课程的针对性,建立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大河北土纺土织特有的、适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开发力度。利用现代教育的手段使现代青少年认识河北土纺土织的文化传统,增加此项文化传人数量,这些开发计划如果得到实施,河北的土纺土织布必将迎来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河北土纺土织布的文化传承和开发系河北省社科联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801038)